附子汤治疗身疼痛
附子汤治疗身疼痛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伤寒论》301)
讲解:初得少阴病,脉现沉细或浮弱细,反发热,这个“反”字用得好,因少阴难得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伤寒论》302)
讲解:“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此证无汗,若发汗则亡阳。见发热无汗,内无吐利呕渴躁烦,也只有用附子甘草与麻黄相配合,以取温经散寒、微似有汗一途。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伤寒论》303)
讲解:既冠以“少阴病”,又说“得之二三日以上”,是因得病之后,具备了某些少阴病的外观特征,如烦躁不安、欲卧不得卧、欲眠不得卧等,但如少阴病最主要的厥、渴、利、吐、脉细微等症状则一样没有,因此这根本不是虚寒衰竭的少阴病,而是因热引起血虚阴虚所导致的烦躁不得卧。这里仲师用心良苦,提醒你加以鉴别,千万莫要把这种有热血虚的烦躁不得卧当少阴来处治,那就大错特错了,得用黄连阿胶汤治之。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伤寒论》304)
讲解:“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这个“口中和”在伤寒论中往往也是内有寒饮之邪的代名词。“其背恶寒者”,这里不仅仅有寒饮,因为它加了参与芍同用,我们就可知道还存有津液不足的内在病机。“当灸之,附子汤主之”,附子汤相较于真武汤,加了参减去了生姜。人参补虚生津,而这个病就多了背恶寒,那么不言自明,津液虚与背恶寒密不可分。
原文: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伤寒论》305)
讲解:这一条是对附子汤症状的细化。
在有少阴病的前提条件下,“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这使我想起了太阳病篇的桂枝新加汤,就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重了芍药、人参的剂量以达到补虚生津从而治疗全身疼痛的目的,附子汤当与桂枝新加汤的病机相通,所不同的是病位,一在太阳,一在少阴罢了。
我们学习了在津液虚的情况下配伍芍参治全身疼痛的方法,这在临床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就这一条宝贵的经验,将开启一片临床运用的新天地,真能气死行医一辈子的老中医,这可真不是瞎说。我告诉大家,津液虚导致的全身疼,临床上屡见不鲜,但经常被祛湿解表之法所误,这正需要我们去补偏救弊。
师生问答:
学生:那么附子汤的病机就是既有寒饮,又有津液虚?白虎加人参汤也有背恶寒,也说明有津液虚。两者只是寒热的不同吧?
安师:对。
学生:这与“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该怎么区分开来呢?
安师:它与背寒冷,如掌大,又不同,临床学会区别。这里我们不讲,日后再讲。
安师:我在临床上常常遇到二把刀医生,治疗不效时不去反省自己的辨证是否准确,反而盲目地加大药量,要不就归罪于药品质量太次。用了大剂量的药,还自吹自擂,说别人就不敢用这么大的量。
学生:中药的最小起效量,是我们已经去尝试的。身体疾病不是药治好的,中药只是帮助人恢复身体的大循环,是一个助理,让身体自己恢复正气。中药是客不是主,人才是主,凡是把用药治病做为根本的,我个人觉得是不对的,你拉车爬坡,走不动,后面有人给你推一把。中医的治疗,不论外治内服汤药都是那个助力推车的人,不是拉车的人。
安师:要不说我们一定要辨证准确,学习张仲景的思想,学习他的治病方法,力求辨证再准确一点儿,尽量为病人减轻痛苦。
历时半年时间,安医生在会员群把伤寒通讲一遍。经由学生编辑,现讲课文稿已经整理完毕,经过四次试办,终于定版开印。显然由于时间仓促,讲稿仍有很多瑕疵,但是,讲稿也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课程的原貌。也是不可多得的再现安医生会员讲课内容的机会。
我们目前仍在组织人员对讲稿进行更大规模的修订删减,三册版本的讲课文稿,在这次修订结束后,就会停止售卖,大家且买且珍惜。
现在讲课文稿接受预定,预计15日内发送,全三册文稿 299元。现在优惠活动,半价149元包邮。朋友圈转发本文,集三赞,再减30元。元旦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