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可能也正在经历校园欺凌
1月16日,陕西某中学一位18岁高三女生从四楼教室跳下,经抢救无效身亡。女生家人表示该学生生前经常被某同学辱骂,也曾提出换座位,但是未果。
孩子的自杀与受到辱骂直接相关,这已经构成了校园欺凌。
其实校园欺凌是很隐蔽的,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成人要用心去观察、体悟孩子是否受到了伤害。如果孩子向我们求助的话,则一定要重视,不能让孩子的幼小心灵在求学阶段就受到伤害,那会对他终生造成深刻的负面影响。这是我们成年人的责任。
Part.01
校园欺凌,不易发现却无处不在
2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我亲身感受到很多校园欺凌是以开玩笑的形式,极其隐蔽地存在于校园的各个角落中。受伤害的孩子不是个例,而是很多。有时候,孩子是在这种带有恶意的、人格侮辱性的玩笑中受到伤害、被欺凌的那个人;也许时空转换,过了几个月,他无意间就参与了一群孩子对另一个孩子的欺凌,又变成了欺凌者。
所以,校园欺凌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少、那么极端、那么恶意。相当多的孩子在参与欺凌、欺负同学时是无意识的。
当孩子长时间地成为被开玩笑的对象时,孩子自己也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校园欺凌,需要向成年人求助。但这些经历对于他们心灵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Part.02
家长如何发现
家长们只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时候孩子放学回家说,“今天我们班谁谁特别讨厌地追着我说什么什么来着”、或者“追着我起外号”、或者“追着我八卦说我和哪个男同学关系暧昧了”……孩子在说这些话时,其实她想表达的是“我很受不了,他这样的做法对我来说是伤害”。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因此觉得受到了欺凌或伤害,可以追问一下:“其他同学什么反应啊?”这时候孩子给出的回答估计会让家长非常震惊——“其他同学笑啊,跟着起哄啊,不管他们认为是不是真的,他们都愿意看到我很尴尬、很窘迫的样子。”
这个情景下的孩子已经受到了校园欺凌。
绝大多数家长在这个时候往往会说:“哎呀,那肯定是你自己有做得不合适的地方啦,或者你自己得罪人家了,人家才这样说你的啊!苍蝇不钻无缝的蛋,你得从你自己身上找原因。”或者“哎呀,这种人那么讨厌,你躲开他不就完了,你干嘛还非得理他呀?”家长的这种忽视,实际上是更加重了对孩子的伤害。
在我们成人看来这是一件小事,仅仅是一个带点小恶意的玩笑,可以随时翻篇。我不理你,我躲开你,以比你更高的思想境界蔑视这个负能量,不就解决了吗?但事实是,在孩子的世界里,他根本没办法蔑视。这个玩笑有可能从班里开到了年级里,也有可能被全年级叫同一个外号,走到哪里都有人继续跟他“开玩笑”,如影随形。
Part.03
具体场景举例
#“生理特征”方面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朋友家的男孩子,就因为胖全年级同学都叫他“二师兄”。走在楼道里,同学们大老远的跟他打招呼全是“二师兄”,“二师兄”已经成为他官称了。一开始他肯定是愤怒的,毕竟,谁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是猪八戒啊?但是,你越急大家越叫,就喜欢看你急的样子。后来这个男孩子没办法,在同学微信群里把自己的网名改成了“天蓬”,自嘲自己是天蓬元帅,是猪八戒。
看到孩子新网名的一瞬间,我心里特别难受——这个孩子在“玩笑”面前多无助啊!他无处躲藏。在教室里、在楼道里,谁都叫他二师兄。即使在操场上打篮球,人家传球都喊“二师兄,接着!”最后,他只能无奈地以“自嘲”的方式向校园欺凌的行为低头:我都叫自己是天蓬元帅了,你们还能怎么为难我呢?
这个对于“胖”的痛苦和深刻伤害的记忆会有可能伴随他终生。到了工作中他可能也非常忌讳别人说他胖。甚至会带到他未来的婚姻中,如果妻子说他需要减肥,估计他得气得跳脚。这样会不会影响他正常的感情生活?妻子很可能会不理解:你怎么会反应这么激烈?我只是跟你沟通一件事情而已啊,而且我是为你的健康着想。你怎么这么不可理喻啊?
追根溯源,这是他在少年时代受到伤害的折射。在当时它被我们成年人忽视了,没有站出来保护他,以为孩子会随着时间慢慢被治愈。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把“刀”时刻伴随着他的生活。
所以,每当看到这样的孩子很无奈地被同学的“玩笑”困扰的时候,我都特别心疼。我常常想作为成年人、作为老师、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
所以当发现一群孩子对某个同龄孩子有偏见时,我们成人一定要提高警惕。
#自身优秀的副产品——嫉妒
很多年前,曾经有一个外地的同行向我诉说:女儿在自己任教的高中就读,成绩在文科班综合排名第一,非常优秀。孩子的情商也很高,待人很温厚,是同学和老师眼中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孩子。这位老师自己也非常优秀,是另一个年级的年级组长。
但是有一次一位本校的同事和她的女儿聊天:“你跟妈妈在同一个学校,受了这么多老师的关注,你是觉得特别幸福呢,还是觉得特别累呢?”这姑娘听了先是愣了两秒钟,突然黯然神伤地说:“我其实觉得,要是不跟我妈在同一个学校,我会发展得更好。”
那位同行说,那一瞬间突然回想起来,孩子之前曾经无意中抱怨过,她英语单元小测验时听写单词得了满分,有同学说闲话:“她其实早就看过老师的书上都划了哪些单词要听写了。”从其他同学痴痴暗笑的表情上来看,他们也都相信了这些话。于是,孩子感到非常委屈。
欺凌不仅是针对生理上的某种特征或者缺陷,也不仅是针对那些性格比较孤僻、跟集体不合群的孩子,也同样会针对很优秀的孩子。
例如我们刚才举例中:其实孩子肯定不是看过老师的考题才考了满分,因为几乎每次市级统考,这位女孩都是年级第一。而市级的统考,基层老师都是不可能事先知道考题的。在那样的统考中名列前茅,就是实力的证明。但是为什么有孩子要甩这个闲话给她呢?
是因为酸葡萄心理——因为自己拿不到满分,然后就用这么一个理由来给自己找到心理安慰和平衡。关键是这个理由符合绝大多数孩子的心理期待。于是大家很自然地默认了,用意味深长的笑给了这个满分女孩一个沉重的打击。
这是人性的弱点:人们总是嫉妒自己身边优秀的人,而对离自己生活很遥远的佼佼者却报以崇拜。我们成年人能够想明白这件事背后的深意,所以更要及时安慰事件中的“孩子”。
#同侪压力
当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为运动会做准备的时候,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站在一边默不作声,于是其他孩子指责其不热爱集体,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其实,假如班委会分配给这个内向的孩子一些给大家签到发水之类的服务性工作,他也会保质保量地完成。体育委员想给他报400米的项目时,他淡淡地拒绝了,只不过是因为他很不喜欢出风头,很不喜欢自己在赛道上跑着而整个看台的人热烈地呼喊他的名字为他加油的那份热闹。并且他又不太善于表达和交流,没有说清楚拒绝的原因。
几次下来,同学就说他不合群,在春游、大扫除等其他活动中孤立他,拒绝跟他分在一个小组;班干部找他谈话,让他改变自己,融入集体;好朋友推心置腹地劝他要调整自己的心理,改变消极的心态……
孩子从青春期开始就非常重视同龄人的看法与同龄人的趋同,即我们常说的“同侪压力”。当孩子身边的同龄人试图影响他的决定时,孩子就受到了“同侪压力”。学生时代要完全摆脱“同侪压力”相当困难,所以这也是校园欺凌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上文中说到的孩子其实只是因为他的性格和多数人不太一样,他的生活追求也不是竞争、胜利或者期待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周围人不允许他和大家不一样,执着地“出于好意”以各种或正面干预或旁敲侧击的方式,逼着他变得跟大家一样。这种善意的“帮助”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一种围攻的态势,被围攻的孩子感受到的就是被欺凌。他会委屈地想:我不喜欢出风头,我只想做个闲云野鹤,怎么就不行呢?
这个世界多姿多彩的原因是因为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尽管在求学阶段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年轻人有引导,但如果孩子的个性比较鲜明,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和愿望生活,只要他不对他人构成危害,不违反社会的法律和道德,也应该被允许。无论孩子是坚持己见的“个性孩子”,还是“善意地帮助他人”的围攻者,只要在求学阶段清晰直观地感受过“环境不能容忍差异”,对他成年以后待人接物的负面影响都是非常大的——或是对他人不能做到自由平等、宽厚包容,有比较强的控制欲;或是对自己的不同见解不敢坚持,容易被从众思维牵制着随波逐流。甚至可以推断,网络上的“喷子”、脑残粉、网络暴力等人,就是在这样的思维习惯下产生的。
Part.04
结语
所以,校园欺凌对孩子的伤害,并不是非到极端的程度才是伤害,而是体现在很多小小不言的事情上。被欺凌的孩子也不是个别的,而是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实施欺凌行为的这些孩子本身也未必是罪大恶极的,他们也是未成年人,只是很年轻,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有多么不理性,多么伤害别人,所以就很随性地做了。
但是我们成人要有敏锐、理性的判断力,及时干预、制止各种程度的校园欺凌,避免给那些被欺凌的孩子造成终生的心理阴影。
声明:本文由亲子读写原创,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喜欢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亲子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