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颜色有规定?看看广州人是怎么穿的
本文选自《广州传》 作者:叶曙明
广州虽然是千年商都,但民风依然淳朴。外地顾客在店铺里买了货品,几天后发现有瑕疵,拿来更换,店主一般都会准允, 并不刁难。
钱塘人叶权万历年间游览广州后,在《游岭南记》中大发感慨:“广城货物市与外江人,有弊恶者,五七日持来皆易与之,非若苏杭间转身即不认矣。”
他还发现,广州人待人态度柔和,彬彬有礼,做生意很讲信用,追求薄利多销,只要有赚就行,不在乎赚多赚少。叶权写道:“广城人家大小俱有生意,人柔和,物价平,不但地产如铜锡俱去自外江,制为器,若吴中非倍利不鬻者,广城人得一二分息成市矣。以故商贾聚集,兼有夷市,货物堆积,行人肩相击,虽小巷亦喧填,固不减吴阊门、杭清河一带也。”
高第街就是一条“货物堆积,行人肩相击”的街道。人们喜欢到高第街选购布料和缝制衣服。那里的店铺,陈列着广州的白细棉布和斜纹棉布,顺德的蕉布、葛布,东莞的苎布、丝编经布、麻编经布、家机布、黄丝布,还有舶来的西洋机织布,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屈大均写道:“广州有麻经、丝经、兼丝布, 或棉纬丝,有双丕布甚厚实,有榜被,絮絁所织。”他又说:“广之线纱与牛郎绸、五丝、八丝、云缎、光缎,皆为岭外、京华、东西二洋所贵。”
裁缝不仅要手艺好,还要熟悉朝廷的各种清规戒律。
明朝皇帝的心理,有时偏执到荒诞程度,一切都规定得死死的,连一亩地要种多少棵桑树,谁的房子能盖三开间,谁的房子可以盖五开间,谁的房子不准用斗栱,谁的房子不准画龙凤,甚至连什么人家的酒壶、酒杯用什么材料,都逐一规定好;不同阶层的男女衣服,颜色、款式,更是不容马虎,尺码严格到寸的范围,亟疾苛察,违者治罪。
各阶层的男女衣服,颜色、款式都有规定
按照朝廷的规定,耆民的衣服,袖长过手,复回不及肘三寸;庶人的衣长离地五寸,袖长过手六寸,袖桩广一尺,袖口五寸,分毫不能改动;什么人穿靴子,什么人穿靸鞋,什么人戴什么帽子,都得按章执行。农民入城可以戴斗笠,其他人都不准戴;公差出外可以戴帽子,入城不许戴;妇女不准用销金衣服、帐幔,宝石首饰;农民衣服可以用、纱、绢、布,商贾只能用绢、布,而且规定颜色只准黑青,不准过于鲜艳。
有一年,仁宗朱高炽看见有人穿蓝色衣服,问左右是什么人,回答说是监生, 朱高炽说:“穿青衣较好。”于是,监生统统改为青衣。光是为了这些,裁缝就有干不完的活。
诸如此类的规定,烦琐无比,无非为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不得随意僭越。有些颜色是为了羞辱人的,比如规定乐工与娼妓穿绿色衣服,裹绿色头巾。能够记得齐这些规定的人,绝无仅有。离京师越远,执行得越宽松。到了成化年间,人们几乎忘掉还有这些规定了。
万历朝的吏部尚书张瀚感叹:“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画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
广州街头,身穿各色纻丝绫罗纱衣的妇人,穿梭往来,香雾成阵,春色满城。朝廷不准民妇穿的大红衣裙,一样有人穿,还有人穿沉香色、元色、酱色、玉色等五彩斑斓的衣服;不准戴镯钏,一样有人戴,有的妇女还用金链子把耳挖子、牙签、镊子、小刀串起来挂在胸前,作为装饰。
2004年,番禺南村发掘出一座嘉靖年间的坟墓,女墓主头戴金质如意形牡丹、凤鸟束发冠,耳朵上有葫芦形耳坠,饰品做工精致绝伦。
1956年底,象栏岗的一个工地上发现一座明代的夫妇合葬墓。象栏岗是一座高不过五米的小山岗,墓在距离今中山一路西向东方向路面约三十米处。墓主戴缙,字子容,号云巢居士, 南海人,进士出身,成化十九年(1483)官至南京工部尚书,也是个正二品的大员,成化十九年(1483)因故革职为民,逐回家乡,居家训诲子孙,读书业儒,死后与夫人周氏合葬于簸箕村象栏岗。
戴缙死时,已恢复平民身二十八年了。虽然皇帝有恩诏许复冠带,但毕竟无官一身轻。夫妻两人的尸身都用各种被服重重包裹。戴缙裹了十五重,成圆柱状。头戴绸帽兜一件,覆盖至肩部;缎制软帽一件;上身外穿绢袍,内穿绸袍、织花缎衫、织花缎面夹袍、织花缎袍、白布袍、织花缎面绢底夹袍,在第二层的胸、背各有一方金线绣麒麟补子,以显示他曾经拥有的官位;下身穿绸裙、白布裙各一条,白布夹裤一条,布鞋、布袜一双。随葬品有木簪一件,木梳两件,金、银耳挖各一支(可见耳挖确实是有闲人家的重要饰物),口内含有如半边黄豆大小的黄金一粒。
周氏则包裹六重,面部用缎面夹棉巾覆盖,头戴黑色小布帽,身穿金线织花锦袍一件,袍长至足;内穿绸衫两件,白布夹衫、布织雷纹夹衫各一件,贴身白布底衫一件;下身穿金线绣花裙、白布裙各一条,白布裤一条,白布弓鞋一对,白布袜一双。随葬物有鎏金银簪两件、木簪两件、银耳挖一支、玉坠金银耳环一对、木梳两只。衣服的质料有棉、麻、丝三种,棉质的布、巾、被、衫、袍、裤、袜、鞋等,虽然埋藏了四百余年,仍然完好,用水和碱漂洗后,大部分还像新的一样。
女人们喜欢逛南关,这里不仅有鳞次栉比的布店、裁衣店、首饰店,还有各种鲜花档、糖果档,初一、十五拜神,都要来这里采购一番。
珠江三角洲盛产甘蔗,制糖业十分发达,糖果品种繁多,有用麦芽糖制成窠丝糖;有做成玲珑条状的糖通;吹制成空心的吹糖;实心糖,小的叫糖粒,大的叫糖瓜;还有制成番塔、人物、鸟兽形状的饷糖。红白喜事和招待客人都少不了糖果,而祭灶拜神则用糖砖。
明《天工开物》 里记载的制糖:黄泥水淋脱色法
屈大均说,广州人以“芝麻糖、牛皮糖、秀糖、葱糖、乌糖等以为杂食”。嘉靖年间(1522—1566 年),市面上开始有白糖出售了,这种晶莹如雪、速溶味甜的调味品,很快进入千家万户和酒楼食肆,并成为抢手的外销商品。崇祯十年(1637)从广州开出的英国“凯瑟琳”号商船上,便运载着一万二千多担广州白糖和五百担冰糖。
与宋时相比,广州人对茶的热衷,渐渐超过酒。街上的茶坊、茶行、茶寮,骈门连室,成行成市,四乡茶农也挑着担子进城贩卖茶叶。本地的西樵山茶、白云山茶和苦艼,因为价钱比较便宜,受普通茶客欢迎。
河南地除了出产素馨花,也出产茶叶, 屈大均记述:“春深时,大妇提簏,少妇持筐,于阳崖阴林之间,凌露细摘,绿芽紫笋,熏以珠兰,其芳馨绝胜松萝之荚。每晨茶估涉珠江以鬻于城,是曰河南茶。”
本地茶虽然不及岭北的蒙顶石花、白露鹤岭、鸠坑、兽目、雀舌等茶名贵,但更适合广州的水土气候,因此购买者不乏其人,屈大均甚至声称,西樵山茶“甲天下”。而“香色殊绝,气味深远”的鼎湖山茶饼和“芳香勃发”的罗浮茶,都是佳妙之品。文人儒士到刻书坊搜罗《茶经》《茶谱》《茶疏》《泉品》《茗笈》一类书籍,作为附庸风雅的谈资。
明代文徵明《品茶图》
从高第街沿着玉带濠往西走,真个是花团锦簇、步步繁华。水面泊着无数的花艇,船头坐着头戴绿巾,腰缠红褡膊的男人,这是倡家的标志;艇女向岸上男子娇声召唤,有些则在舱里弹唱侑酒。两岸的酒楼排列成阵,宴席齐开,处处杯斝笙歌。濠畔街在宋时便是花街柳巷之地,公子哥儿吃风月酒的地方,如今仍是豪门巨族、官宦子弟、富商大贾酒食征逐之所。
【内容简介】
《广州传》以丰富详实的史料、通俗明快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广州这座城市从新石器时代到1949年间,从“化外之地”变成外贸重镇、几经毁灭又重获繁荣的跌宕历史。
全书以朝代为划分,四条线索穿插书写。一是城市形态的变化,比如广州这座城是怎样从无到有,它的城池、建筑、街道是怎样建起来的。二是生活形态,尤其是衣、食、住、行、玩的变化,以及民间的各种习俗、节庆。三是经济形态的变化:广州是靠什么发起来的?不是靠工业、农业,而是靠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外贸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四是文化形态的变化,包括广州的文化、教育、宗教、民间艺术与工艺等。
【作者简介】
叶曙明,广东作家,近代史研究者,颇具代表性的广东历史文化专家,有“广东文化的代言人”之称。1980年起开始写作,并从事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曾任职于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总公司、广东潇洒杂志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有著作《草莽中国》《军阀》《重返五四现场》《百年激荡:20世纪广东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