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一路向西23–汤普森河谷和菲沙河谷
7月31日,Day9,卡什克里克Cache Creek –温哥华 Vancouver 354 kms
昨晚一路狂奔来到的这个卡什克里克(Cache Creek),历史上就是一个交通枢纽,小镇人口只有千把人。草根选择这里入住,也就选择了老的穿加拿大公路,这比从坎普鲁斯直接奔温哥华要多上70多公里。不过相信走老路可以更好地欣赏风景,走高速公路往往就是在赶路。
今天赶路任务不重,经过这么多天的奔波,也有些疲劳,所以接近中午才开始出发。
小镇本就看起来就比较荒凉,出了小镇更显荒凉,土地似乎十分干旱贫瘠,植被也都是些耐旱的物种。
公路沿着一条河谷——汤普森河谷(Thompson Valley)行走,雨下了来,希望能滋润一下这干旱的大地。
随着地势渐高,成为汤普森峡谷。
公路边挂起了防止落石的铁丝网。
雨一直下着,白云在山间飘着。
脚下深深的谷底是汤普森河( Thompson River),菲沙河(Fraser River)的一条支流,河岸两边一边一条铁路。
这里的气候接近沙漠气候,年降水量只有22厘米,
今天却是细雨蒙蒙,宛如江南。
渐渐地可能是进入高山的缘故,地表植被从半沙漠状态变成了雨林一样,高大的树木代替了耐旱的灌木。
小镇立顿(Lytton)位于汤普森河和菲沙河的汇流处,小镇自然有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但是发展起来还要得益于当年的淘金潮。
有关淘金的故事,可以看草根《加拿大历史》中的那篇《黄金之地》,立顿就位于通往黄金之地的路上。立顿这个名字来自于爱德华·布利沃-立顿(Edward Bulwer-Lytton),这个立顿是当年英国的殖民大臣,不知道跟那个立顿红茶有没有渊源。
立顿一直是交通线上的一个重要站点,不论是1858年的河边小路(River Trail),1862的卡里布马车道(Cariboo Wagon Road),1880年代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 Canadian Pacific Railway),1920年代的卡里布公路(Cariboo Highway),还是1950年代的穿加拿大公路(Trans Canada Highway )。直到1987年Coquihalla Highway,也就是咱们绕过去的那条公路通车,立顿的地位才开始下降。
小镇立顿人口只有200多人,加上周边的社区有2000多人,其中一半是第一民族的人。
小镇有个旅游信息中心,在旅游信息中心草根遇到了令人发指的事儿——英属哥伦比亚省地图居然要收$5元钱,简直是在抢劫嘛!英属哥伦比亚不是一个富裕省吗?
离开立顿继续向南,
继续行驶在崇山峻岭之中,
很快就到了亚历山大桥省立公园(Alexandra Bridge Provincial Park)。这是一座不大的公园,建此公园源于其后面的一座桥。
按照图示草根穿过森林来到铁路旁,一列火车哐哐哐地正在驶过。
越过铁路还要走上一段,穿过高大茂密的森林,
就来到这座桥前。
桥体显得颇为破旧,
水泥墩子也是斑斑驳驳,水泥表明纷纷脱落。
桥面是这样的钢制网格,走在上面可以看到脚下流水滔滔,脚软也不软?
来,为了打消心中的恐惧,往远处看,那座桥就是一会儿咱们要经过的新的公路桥。
这座老桥建于1926年,是为了当时的卡里布公路而建。公路进行现代化改造之路线做了下修改,修了那座新桥后这座老桥就废弃不用了。
桥不用了1984年就在这里建起来这个公园。
继续南行,山路依然崎岖险峻,这也是后来又修了条新公路的原因吧?
快到希望镇(Hope)的时候,山势稍缓,路边出现了一个湖。
后来草根查询资料,这个湖应该是Lake of the Woods,不过这个名字也同时被很多湖所用,网上资料大都指向同名的其它地方的湖,看来这个小湖实在是没有什么名气。
过了希望镇后穿加拿大公路跟新修的那条公路汇合,此后正如草根所料,就是一路赶路了,咱们拐的这个弯值不值?
晚上入住素里的陈叔叔家,今天实际跑了33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