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哭的刘皇叔

说刘备爱哭,估计是没有多大争议的。有人做过统计,从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刘备出场,到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小说中我们的刘皇叔一共哭了三十多次。怪不得民间有句俗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在这多的哭戏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刘皇叔携民渡江的那一场。当时,曹军攻打荆州,恰好刘表死了,他的小儿子刘琮直接投降了曹操。驻扎在新野的刘备独木难支,只得弃城而逃,城中的百姓因为感恩刘皇叔,所以一路追随。渡江的过程中,百姓哭声不绝,多有损伤,刘备在船上看了,“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劫,吾何生哉!’”来到襄阳后,却被刘琮拒之门外,刘备不忍大动干戈所以放弃攻城,再次出发前往江陵。路过刘表的坟墓时,大哭:“辱弟备无德无才,负兄寄托之重,罪在备一身,与百姓无干。望兄英灵,垂救荆襄之民。”曹军很快追来,刘备大败,突出包围后身边只剩下几百人,于是再一次“玄德大哭”。后来赵云在长坂坡前七进七出,救出阿斗,与刘备会和,“刘备亦泣”。

仅是这一场逃亡戏,刘备就多次痛哭,而这一切又都起源于荆州的百姓。因为如果不是为了百姓安危着想,刘备不会率领百姓逃亡。或者当得知有追兵快来时,他如果直接弃百姓而走,那么就不会被曹军打得异常狼狈,当然也就不会有后续的眼泪。

罗贯中在小说中描写的刘备,首先是“仁义之君”,他所有的行为、语言都有符合这一标准。在小说里,除了别人的夸赞,罗贯中重点是用哭这个细节来表现刘备的仁义。为百姓而哭恰恰说明他是把百姓真正放在心里,所以这眼泪不但没有让人觉得他懦弱,反而由于体现了仁爱之心,让人对他倍加尊敬。而且,刘备的哭也使他形象更饱满,有血有肉真性情。这无疑让他更亲民了,成了平民式的帝王,受人爱戴,这一而再、再而三的哭泣也实在成了刘皇叔用以进行政治斗争的“武器”。

史书上说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似乎并没有提到他爱不爱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真实的刘备并不同于罗贯中通过哭来塑造出来的文弱,他性格中也有“折而不挠”的一面。同样在小说中,吕布月夜袭取徐州,使刘备失去了根基,他只是“叹曰:'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听到夫人失陷,也只是“默默无语”,并没有哭。即使曾被曹操打得大败,与关羽、张飞失散,妻子下落不明,只落得匹马逃奔冀州,刘皇叔也仍然没有哭。

如此看来,爱哭的刘皇叔祭出“哭”招还是有选择的,当阳县大哭,是为了收揽民心;鲁肃讨荆州时大哭,是逢场作戏;只有关羽、张飞遇害后的痛哭,才是出于手足之情的真情流露。“爱哭”的刘皇叔,并不是一遇到难题就哭将起来,如何哭、怎样哭,刘皇叔还是心里有数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