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国保--古遗址(8)
本篇目录:
*******************************************
71.卞国故城遗址
春秋 山东省泗水县
72.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
宋至清 山东省曲阜市
73.凫山羲皇庙遗址
宋至清 山东省邹城市
74.东镇庙大殿遗址
宋至民国 山东省临朐县
75.孙家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 河南省栾川县
76.老奶奶庙遗址
旧石器时代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
77.后高老家遗址
新石器时代 河南省项城市
78.苏羊遗址
新石器时代 河南省宜阳县
79.老坟岗遗址
新石器时代 河南省西峡县
80.阎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河南省汝州市
********************************************
71.卞国故城遗址
卞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传为夏商周时代的卞明国及其后的卞邑城址,今存古城址为春秋至汉代古城遗址,城址呈不规则四方形,总面积约40余万平方米。城址夯土层明显,内含遗物丰富,出土周代陶器有豆、鬲、盆、罐等;出土汉代陶器有盆、罐及大量筒瓦,并出土铁剑。卞城遗址地层堆积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是研究春秋至汉时期的文化内涵,探讨当时山东地区人类生存活动、迁徙演变、人群互动交流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研究史前聚落和环境变迁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从地表采集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罐、豆、瓮、筒瓦、板瓦等,纹饰以绳纹和素面为主。还采集到陶范4件,青铜鼎、剑、戈、壶等青铜器12件。
2019年10月7日,卞国故城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2.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
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少昊陵位于曲阜县城东约四公里的旧县村的东北高阜之上,陵座北向南,是少昊的墓葬处。昊是史前传说中的五帝之首。《帝王世纪》讲:“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徙都曲阜,崩葬云阳山”。颜师古讲:“云阳在曲阜,邑人谓今陵居一丘为云阳山”。《兖州府志·帝迹志》载:“少昊金天氏……黄帝之子玄嚣也……隆居江水,邑于穷桑,……登帝位,都曲阜。冢在云阳,即今曲阜东北二里,即今少昊陵也”。
曲阜为少昊肇邑建都安葬之地,故古史通称曲阜为少昊之墟。《史记·周本纪》载:“少昊之墟,曲阜也,在鲁城”。古代帝王的墓葬称之为陵,因少昊为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故名曰少昊陵。随着后世对少昊帝的祭祀,此陵也不断地扩建与重修。现存今陵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修建。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谒陵时,又下令曲阜知县孔传松种植柏树421棵,桧树4棵,形成现今的规模。建国后,为保护文物古迹,进行过三次重修。
少昊陵石坊神道、少昊陵坊、陵门: 神道位于少昊陵石坊的前部,宋真宗修建陵园时建立神道。两旁翠柏古树,如龙似虬,夹道而立,前来拜谒少昊帝陵园时,顿有肃然起敬之感。少昊陵坊为石质,立于高台之上,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坊四柱三间。中间额坊上刻火焰,中额刻“少昊陵”三个字。柱为八角形,以石鼓夹抱,柱高于额坊。陵门三间,三门,无斗拱,绿瓦悬山顶,两侧接陵园墙垣。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清乾隆年间重建,现存为清代建筑风格。
享殿:殿五间,前出廊,无斗拱,绿瓦悬山顶。殿始建于宋真宗年间,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重修。殿内有神龛及木刻贴金“少昊金天氏神位”牌主,神龛上方悬挂乾隆皇帝手书的“金德贻祥”匾额。
少昊陵于1977年列入全国文保。
2019年10月7日,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由原来省级文保升级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3.凫山羲皇庙遗址
凫山羲皇庙又称人祖庙,俗称爷娘庙,位于郭里镇爷娘庙东村,是祭祀伏羲的庙宇。始建年代无考,因庙内原有后唐长兴二年重修碑刻,可知唐末五代时已初具规模。整个建筑依山而建,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20米,为亭、榭、楼、阁的集合体,结构严谨,气势恢弘。庙前有山门,门内有金水桥,东西各有一门,俗称东西华门。向北分东、中、西三路建筑,依山势呈上中下并列叠加分布,中路有礼门、东西庑、羲皇殿、娲皇殿,主体建筑为羲皇殿,东路有玉皇殿,西路有泰山行宫、关帝庙。整个建筑物共有大小42座庙宇,内供1300多尊神像。
凫山羲皇庙又称人祖庙,俗称爷娘庙,位于郭里镇爷娘庙东村,是祭祀伏羲的庙宇。始建年代无考,因庙内原有后唐长兴二年重修碑刻,可知唐末五代时已初具规模。整个建筑依山而建,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20米,为亭、榭、楼、阁的集合体,结构严谨,气势恢弘。庙前有山门,门内有金水桥,东西各有一门,俗称东西华门。向北分东、中、西三路建筑,依山势呈上中下并列叠加分布,中路有礼门、东西庑、羲皇殿、娲皇殿,主体建筑为羲皇殿,东路有玉皇殿,西路有泰山行宫、关帝庙。整个建筑物共有大小42座庙宇,内供1300多尊神像。
1978年2月,被公布为邹城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公布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凫山羲皇庙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4.东镇庙大殿遗址
东镇庙大殿遗址位于山东临朐县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东镇庙内。东镇庙坐北朝南,自宋奠基创修,后经元、明历次拓其基址,屡加增修,规模宏大,庙貌巍然,保护面积约11万平方米。庙内各时期遗址特别是宋代大殿遗址、古祭台、柱础石等大部分建筑基址保存较好。宋代大殿遗址东西长18米、南北宽9.4米、高2.1米,面积169.2平方米,台面遗存东西向柱础三排,每排4个,跨度4米;排间跨度1.7米、1.4米、1.8米。前两排为前廊柱础,其做工精细,均为高浮雕复瓣莲花,具有典型的隋唐遗风,后排为素面中部微凸形制。每个柱础均为90厘米方盘,内圆直径约70厘米。柱础内圆尺寸,柱础跨度等数据可以推测昔日大殿的宏伟气势。古祭台是目前全国保留最完整的宋式祭台。东镇碑林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多幢碑文真实记录了大殿遗址的历史变迁。现存历代完整碑刻124方,具有较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有龙亭,有正庙,东西有廊;有寝庙,东西有厢,有碑楼、碑亭,有钟鼓楼,有山门。左右有披兵房、有棂星门。左有祭器库,宰牲房。右有上中下五驿,有内外墙。东有坊,规模宏敞,焕然一新”。而隆庆年间的扩建,则是复修规模较大的一次:“首辟后址高爽之地,改建寝宫五楹,增建穿廊三楹,崇矩度也。寝宫既成,乃卜日迁神,各如其居。又率朐庶更寝殿之废坏者而增修之,作为五殿五楹。圣貌庄严,黝垩光泽,昭具瞻也。大制既定,次及二门三楹,因旧为新,肃进仪也。次及碑亭,以砖代木,取其经久,增其高厚,遵祖制也。次及钟鼓二楼,东西对峙,羽翼玄宫,司启晨昏,声传空谷,达威灵也。至于周垣,则增新以严界限。台基则仍旧,以寓存样。规模宏丽,望之维严,难未尽复”。
尽管如此,王居易还是认为“规则虽不及旧,而因陋就简颇足壮雅观焉”。王居易所看到的东镇庙,应该就是这次重修后的样子。另外,在《东镇沂山志》中,还记有庙有祭田,“田共百亩,在庙之侧,皆守庙者种之”;庙有牌匾,“公馆内有'一尘不到’四字匾,馆门中有'万山深处’四字匾,其字径尺,甚奇古可爱,乃青州府同知当塗杨谏笔也”;庙外有草参亭,“亭在大道之西,去庙约有十里”,皆可列为复建东镇庙的依据。
2019年10月7日,东镇庙大殿遗址由国务院公布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5.孙家洞遗址
孙家洞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栾川乡湾滩村伊河南岸哼呼崖的崖头之上,栾川县曾发现多处旧石器遗址,是栾川县诸多旧石器遗址中的一处。孙家洞遗址现有洞口呈扁长形椭圆状,洞口宽2.65米,高0.7米。洞口距河岸地面36米左右。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该洞穴中发现的中更新世猿人化石,专家将其定为“直立人栾川种”,简称“栾川人”,该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未在洞穴中发现古人类的空白,为东亚地区人类起源及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现场工作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第一阶段是清理被当地群众破坏的部分堆土,主要是进行淘洗工作;第二阶段是实施考古发掘工作。参与发掘的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顾雪军说,在淘洗阶段,大家发现了许多动物化石,有鹿、牛、羊、熊、鬣狗、野猪、豪猪、犀及鼬科小型动物的牙齿化石,同时还发现了鹿角及动物骨骼化石。
“化石被运回来时,多数都裹着泥土,看不清到底是什么动物的,清理工作非常有意思,今天发现个这样的,明天发现个那样的……不过,作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最希望的就是有人的化石出现,大家都心照不宣,清理得格外认真。”顾雪军说。2012年9月26日,清理工作接近尾声,在大家都有些沮丧时,一名工作人员拿着一颗小小的牙齿化石惊叫起来。仔细辨认后大家一致断定,这是一颗人牙化石!
2019年10月7日,孙家洞遗址由国务院公布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6.老奶奶庙遗址
老奶奶庙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南郊、二七区侯寨乡的樱桃沟景区内。在50平方米发掘范围内,发现3000多件石制品、12000多件动物骨骼及碎片、20余处用火遗迹,以及多层迭压、连续分布的古人类居住面。这处新发现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当时人类在中心营地连续居住的活动细节,同时也发掘出土一系列与现代人行为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老奶奶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将近年来在嵩山东南麓调查及发掘的数量众多的旧石器地点完整地连接起来。
这些地点既有临时活动场所,也有长期居住的中心营地,还有专门的石器加工场所,以及摆放石堆与大象头骨的特殊活动遗迹。其分布明显成群组聚集,构成多个以基本营地为中心,各类临时活动地点成放射状分布的遗址群。遗址群沿古代河流两侧分布,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新发现确切证明,早在距今3~5万年前中原地区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与复杂的栖居形态。
遗址地层堆积与遗物分布特点显示,除表土层与2层的较晚阶段堆积外,3、4层皆为旧石器时代遗存。多个文化层连续分布,显示古人类曾经较长时间重复占用该遗址。在本年度发掘揭露的区域内,除 3A层的遗物相对较少,其他各层均有用火遗迹与石制品和动物骨骼及其碎片构成的居住遗迹。尤为引人瞩目的是 3B 与 3F层的发现,大量的石制品、动物骨骼等遗物与多个用火遗迹共存,清楚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居址结构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2019年10月7日,老奶奶庙遗址由国务院公布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7.后高老家遗址
后高老家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自山地、丘陵地带徙居平原的一处聚落遗存。其文化层厚1.8~5米。中间有一东西农田路沟,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遗址南北长370米,东西宽184米,总面积为68080平方米。该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裴李岗文化的最东沿,对研究裴李岗文化与双墩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线索,对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发展序列及仰韶文化的渊源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2019年10月7日,后高老家遗址由国务院公布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8.苏羊遗址
苏羊遗址,位于河南省宜阳县张坞乡苏羊村。”是仰韶—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遗址总面积约63万平方米。苏羊遗址分为苏羊区、下村区和留召区3部分,各区的东西两面均有沟壑围绕,文物遗迹非常丰富,石器遗物随处可见。
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800米,北临安虎路,南依华岳。遗址文化层厚达6米左右,陶质有夹砂红陶、陶灰、黑陶及彩陶。可识别器型有红陶钵、缸、酒器、小口尖底瓶、壶、杯、彩陶盆、缸、钵,黑陶有小口高领缸,夹砂灰陶有觚性杯、-底盆等,纹饰有篮纹、刻线纹、网状纹、附加堆纹和白底彩陶,石器有石镰、石刀、铲等。从出土标本看,应为仰韶—龙山时期文化。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从至今尚叫的古地名,如寨首府,东车院、菩萨庙、关帝庙、大南街、小北门、铺门外、东门外、后街、兰家庄、马家胡同、刘家祠堂、大戏楼、小戏台等,可以想象苏羊村当年的规模和盛况。特别是1924年修葺一新的南寨门和北寨门,铜墙铁壁、固若金汤,蔚为壮观,至今仍是苏羊村的一张名片。
2019年10月7日,苏羊遗址由国务院公布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9.老坟岗遗址
2019年10月7日,老坟岗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0.阎村遗址
阎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部落遗墟。分布有居住、墓葬、手工业地带。遗物多为石器、陶器。石器均采用质地坚硬的河卵石精细磨制,有石斧、石铲、石凿。陶器多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均采用泥条盘筑法,后经慢轮修整打磨。器表多采用红、褐、黑、白间施进行彩绘。花纹有勾叶、垂弧、三角、网状、圆点、几、S、条形等几何图案。
器形有尖底瓶、敛口钵、直壁缸、尖底器、釜形鼎、罐形鼎等。陶缸、尖底器均为葬具,底部中间都城有一个小孔。1978年出土一件器表绘有鹳鱼石斧图的伊川缸,属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原始的一幅陶画。
阎村遗址于1986年列为河南省级文保,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核定升级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2020-10-27 07:47:02)
-
(2020-10-24 16:44:42)
-
(2020-10-20 15:49:03)
-
(2020-10-17 23:21:29)
-
(2020-10-14 17:43:53)
-
(2020-10-11 17:13:51)
-
(2020-10-09 23:26:21)
-
(2020-10-07 20:28:57)
-
(2020-10-05 19:29:15)
-
(2020-10-04 12: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