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董重赵”的风气,贯穿了整个清朝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说为何那些名楼古迹,如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等等,一旦出现损坏的问题,就有无数人争相出钱出力去修缮呢?单是滕王阁就损坏过29次,每一次都有人抢着去修,这其中有什么缘故?
大图模式这是因为这种名楼古迹本身就是古代杰出的建筑名品,更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管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以及崔颢的《黄鹤楼》,都是千古不朽的佳篇。很多出钱出力的人,都在等着修成之后,乐呵呵地在重修碑文上留下自己的大名,保不齐,还能名垂青史,流芳千古哩。
大图模式古人一次又一次重修滕王阁,可不是为了那个草包王爷李元婴,是怕天骄王勃的那篇《滕王阁序》没了依附,同样的,岳阳楼和黄鹤楼等也是因为如此。真正宝贵的,是那些千古奇文。
大图模式就拿北宋范仲淹的那篇《岳阳楼记》来说,不知道让多少书法家抄录了一遍又一遍,而这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董其昌写的大字行书《岳阳楼记》。董其昌,是明朝中后期的人物,曾经担任过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在朝中位高权重,后来辞官返乡,回到松江老家,他的身份让无数人跑来结交。
大图模式这让他开始逐渐有些飘飘然了,于是呢,他从一个退休的京官、儒林的元老,变成了一个鱼肉乡里的恶霸。当时董其昌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柴米强,先杀董其昌”,可见人们对他恨到了什么程度。
大图模式不过说归说,他的书法水平在那个时代,的确算得上是一枝独秀,后世300年,整个清朝都在学习董其昌的书法,“尊董重赵”的风气,贯穿了整个清朝。他当时写下这幅行书《岳阳楼记》的时候,正好55岁,全篇一气呵成,字大如拳,收放自如,从李邕逐渐到米芾,每一个字都显现出了极为深厚的书法功力,堪称行书中的极品之作。
大图模式这幅作品在当今书法界仍然是不朽的篇章,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寥寥无几。唐朝时期,文艺事业发展到了最为辉煌的顶峰,不论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是画圣吴道子,楷书四大家之三,个个都是顶尖的奇才。在初唐年间,还有这样一个人,他就如同一颗流星划破了大唐的夜空,短暂而绚烂,不过人们并没有将其遗忘,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王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却写出了名垂青史的奇文《滕王阁序》。其中不管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还是那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都是流传千古,久经传诵的名句。有人甚至评价王勃,若他长寿的话,很有可能超越李白。
那么到了明朝时期,有一位才子用超凡入圣的行书书法,将这篇骈文给抄录了下来,成为了书法史上的一件重宝,这个人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文徵明,明朝中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少时愚笨,11岁才开口能言,幸得其父文林谆谆教导,加上他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代书法宗师。他书法五体皆通,诗文书画无一不精,被称为“四绝全才”,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更是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他的书法风格有别于很多书法宗师,那种酣畅淋漓、气势磅礴,他的书风有着温文尔雅的君子气,给人以如沐春风,如饮甘泉的清爽姿态。
他一直活到了90岁高龄,直到最后一刻,手中还握笔写字,可以说,他的书法有着80多年的功力,每一幅作品,都值得后人去细细揣摩,甚至有不少人称,他是“明朝书法第一人”!他的这幅行书《滕王阁序》就是晚年时候的作品,其点画飘逸,用笔美观,有二王神韵,每一个字都“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给人一种清新自然,温润如玉的气息,让人感到十分舒适,这正是文徵明书法的魅力所在。
这幅行书作品《滕王阁序》,乃是王勃的文与文徵明的书法相结合,不知道世间有哪位书法家能够达到如此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