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太妖了
“我越老越妖。”
——苏炳添
01
苏炳添曾经不是神。
2011年他以10秒16的成绩,
打破全国男子100米纪录后,
就遇到了瓶颈,
“始终无法再进一步。”
不仅无法进步,
反而出现退步,
2014年亚运会后,
他与张培萌跑接力时,
连棒都交不过去。
2015年初到美国冬训,
跑的成绩是10.80秒,
连女选手都跑不过,
“那时候很迷茫,很难熬。”
02
苏炳添想过退役。
一是因为他身材矮小。
短跑运动员的黄金身高,
是180cm到195cm,
但他只有172cm,
实在是太矮了,
博尔特跑100米只需要42步,
而苏炳添跑100米需要48步。
所以当初市体校的教练,
几次都拒绝接收苏炳添,
“身材太矮,没有发展空间。”
二是黄金年龄即将结束。
短跑运动员最佳状态,
大多数都在28岁之前。
而苏炳添已经26岁了,
黄金年龄即将结束,
他同一批的师兄弟,
包括他在省队的室友都退役了,
“继续坚持,成绩也很难提高了。”
03
但苏炳添自从练短跑开始,
就立下了一个梦想:
“成为第一个进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黄种人、亚洲人。”
一想到这个梦想,
他又充满了斗志,
“无论如何,
也要为梦想好好拼一把,
不想把遗憾带进棺材里。”
要想进入奥运百米决赛,
就得拥有跑进10秒内的能力,
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
9秒89。
“我是1989年出身的,
我的梦想就是9秒89。”
为了激励自己,
他把手机和iPad的密码,
都设置成了0989。
04
按照以前老的训练方式,
成绩很难再提高了,
于是苏炳添想到了“改变”。
如何改变?
改变的第一步是先找到不足。
苏炳添跟著名外教兰迪一起,
参照“冠军模型”,
对自己进行了全面的诊断,
然后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起跑姿势不合理,
比如扒地技术不合理,
比如全程呼吸和速度节奏不佳,
比如股后肌群和踝关节力量不足,
比如主动下地速度和发力速率偏慢,
问题找到后,
就是进行一项项针对训练。
05
针对训练,说起很容易,
但改变起来非常非常难。
“苏炳添跑步时,
膝盖在空中的停留时间,
比理想模型少了一拍,
导致他在每一步落地时,
脚掌离地的高度过高,
损失了一部分向前的助力,
所以要想提高成绩,
就必须调整起跑。”
苏炳添以前的起跑是右脚在前,
现在必须调整为左脚在前。
这个调整看起很容易,
但实际上难得不得了,
因为训练了十几年,
早就形成了肌肉记忆,
一换脚,节奏全乱了。
所以那段时间,
苏炳添无比痛苦,
“怎么跑怎么不对,成绩一塌糊涂。”
但煎熬很长一段时间后,
苏炳添终于适应了。
06
关于针对性训练,
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只简单介绍几种。
比如上面这种吹气球,
就是为了训练奔跑中的自然换气,
以免换气影响奔跑节奏。
比如上面这种跳箱,
就是为了训练爆发力,
以及快速收腹收腿的能力。
比如上面这些训练,
主要是为了增强踝关节的下压能力,
解决蹬地力量不足,
发力速率偏慢等问题。
比如上面这些训练,
主要是为了增强核心力量及股后肌群,
“中国短跑运动员的小腿练得很粗,
因为奔跑用力的地方是小腿和前膝。
但国外那些优秀的短跑运动员,
他们的腿像萝卜一样,
因为他们的小腿是不发力的,
他们跑步时,
是靠后屈,还有这个臀肌,
是靠臀肌后屈主动去下压的,
所以他们是不需要准备力量的,
在途中跑的时候就是靠惯性,
这样会更省力,节奏也会更好。”
对比苏炳添以前和现在的照片,
你就知道改善训练后,
他的核心力量强大了多少。
瞧瞧那翘翘的臀部,
瞧瞧那粗壮的大腿,
瞧瞧那紧致的肌肉,
真的是太硬核了。
这样的训练是超级辛苦的,
苏炳添在微博发过一张图:
疲累到差点呕吐的照片。
尽管每天训练如此疲累,
他还坚持写训练日记。
他的队友谢震业说:
“苏炳添把所有比赛资料,
都存在了电脑里,
没事就一遍又一遍地看,
研究分析哪里存在不足,
然后再进行针对性改善。”
07
训练不仅疲累,
而且非常枯燥。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是种怎样的体验?
苏炳添回答道:
“说实在的,很枯燥。
有的时候练着练着就会想:
太累了,
明天还要练啊太累了,
还要练那么多年,
怎么坚持啊……
人也不是机器,
肯定是有一些波动什么的。
但我会通过其他一些方式来调整自己,
比如想想自己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就又走回正轨。”
每每灰心了,
每每不想练了,
苏炳添就会想想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然后又会燃起斗志。
08
不仅训练枯燥,
饮食也很枯燥。
苏炳添接受央视专访时,
央视名记冬日那透露:
苏炳添从不喝橙汁,
也不吃西瓜。
苏炳添的表哥蔡健发说:
“每次家庭聚会,
大家都吃吃喝喝,
但是炳添从来不乱吃东西。
不吃猪肉,
不吃夜宵,
不喝碳酸饮料。”
不仅饮食枯燥,生活也枯燥。
为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苏炳添生活上极其自律,
身边朋友用“十不”总结他:
“不纹身、不喝酒、不抽烟、
不烫头、不染发、不外出吃饭、
不瞎得瑟、不喜欢逛街、
不买奢侈品、不炫耀。”
苏炳添的队友张培萌说,
“因为我们训练强度非常大,
为保证训练强度,
训练之后必须保证休息。
苏炳添比所有人都做得好,
每天晚上十点,
他会准时睡觉,
而且还要关掉手机,
多年来一直这样。”
超强的自我管理,
听起来很容易,
但只要想想我们平时难以持续的减肥大业,
就知道苏炳添有多厉害了。
09
这样训练几年之后,
2018年,
苏炳添终于迎来大爆发,
3次跑进10秒,
一次跑出9秒92,
两次跑出9秒91,
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
创造新的亚洲纪录后,
苏炳添又把目标定在了9秒85,
为什么定为9秒85?
因为大家都说,
“9秒85是黄种人百米极限。”
苏炳添想突破这个极限。
为了突破这个极限,
他的训练更加刻苦了。
2021年8月1日,
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
苏炳添跑出了9秒83,
以小组第一的成绩,
强势闯入决赛,
创造了黄种人奇迹。
苏炳添跑出的9秒83,
可以排在全人类第12位,
在他前面的,
全是非洲裔黑人,
没有一个黄种人。
苏炳添挥舞着拳头,
兴奋地大叫着,
“我终于完成了梦想,
谁说黄种人不行了。”
10
其实不止是苏炳添,
这一届奥运会,
多位创造奇迹的中国运动员,
都已经年过三十,
比如巩立姣。
2008年,她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拿到了一块铜牌。
2012年,她第二次参加奥运会,
拿到了一块银牌。
2016年,她第三次参加奥运会,
只拿到了第四名。
这届奥运会之后,
很多人都劝她退役,
“你都快三十岁了,
不太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了。”
但巩立姣就是不愿放弃,
“为了梦想,我还想再拼一届。”
巩立姣自己跟自己玩命,
每天都要扔一吨多的铅球。
疫情封城,没法正常训练,
她就在路边大树拉弹力带。
铅球这个项目鲜有人关注,
所以练这个项目特别孤独。
有人问她:“孤独是什么感觉?”
巩立姣说:“就像冬天的铅球放在脖子上一样凉。”
奥运前测试赛,主持人问解说:
“巩立姣身上有什么感人故事?”
解说员想了想,说:
“她是一个职业生涯非常长的运动员。”
不是内行,
你永远不知道“职业生涯非常长”几个字里,
包含了多少血泪、伤痛和孤独。
2021年8月1日,
参加第四次奥运会的巩立姣,
终于以职业生涯最远一扔,
拿到了21年梦寐以求的金牌,
这也是中国田径历史上首枚田赛奥运金牌。
11
我为何要写这篇稿子呢?
其实我就是想说三句话。
第一句:
“人不应该被年龄所定义。”
第二句:
“人一定要有远景或梦想,
不能实现也可以,
但不管能不能实现,
它一定会带你走很远的距离,
让你成为更好的人。”
第三句:
“有时候,
我们之所以会觉得梦想特别高远,
那是因为我们在接近它的路上,
还走得太短。”
奥运赛场如此,
人生赛场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