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历代名画,要看细节!(高清120图)

古画是指古代的绘画作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从美术史的角度讲,1840年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

宋徽宗赵佶 瑞鹤图

宋 赵佶 瑞鹤图

古画也称为古代绘画,是中华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上溯到萌发绘画的上古时期,下至晚清,上下四千年。品类包括已呈绘画图案、图像因素的石器时代彩陶和史前岩画、商周两代的青铜器,已具绘画本义的战国和西汉帛画、先秦漆器,已属独立画种的秦汉墓室壁画、两汉画像砖和木版画、魏晋至隋唐的石窟和墓室壁画,以及自六朝后涌现的各代绘画名家的纸绢画。这些品类组成了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历史长河,并此起彼伏地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古画的发展,从今天可见的资料中看,大略可分三大阶段。唐代以前的作品,随着文物的出土而不时有所发现。例如战国的帛画和两汉马王堆古墓中的帛画,都给我们很完整的印象。看到当时绘画水平已相当高超,技术上也相当完善。汉墓壁画上也有不少汉代绘画遗迹。

六朝隋唐的佛教画在敦煌等处洞窟中保存着大量作品,是极其丰富的古代绘画的宝库,但一般的其他内容的作品就相形见绌多了。流传至今的唐人卷轴画,多出宋人重摹或是被后人题作唐人的较晚作品,可信的只有《历代帝王图》中的一部分是唐人真迹。尽管如此,这些唐以前的绘画作品遗存,其中包括虽是传摹而仍能保存一定的原作的风格、特点的古摹之作,也依然可使我们窥出唐以前画史的梗概。

战国帛画中描绘人物神情生动,线条简劲。汉代马王堆古墓帛画的想象力生动,构图井然有序,绘画技艺更趋完美,为魏晋以后的绘画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艺术基础。魏晋以后伴随着艺术自觉的大趋势,一些官宦、士大夫开始从事艺术创作和理论著述,更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其景物的绘画技艺,特别是人物的描绘,显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传神”的艺术概念,正是产生于这种艺术历史背景中。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否为真迹尚有争议,但它确能表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距离,开始了山水。

绘画独立存在的艺术表现。在唐代除花鸟绘画尚待发展外,人物、仕女、山水、牛马等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均获高度发展,并在中唐以后出现了泼墨山水、树石,标志着古代绘画已进入繁盛时期。五代、两宋绘画则是这繁盛时期的高峰。一方面继续着隋唐以往人物绘画的深厚传统,有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周文矩《重屏会棋图》等名作传世;另一方面山水、花鸟绘画以及风俗画更为发达,出现了李成、范宽、郭熙等山水画名家和黄筌、徐熙不同风格的花鸟画。

明·佚名《荷花图》

徐渭《水墨牡丹图》轴

纸本,109.2x33cm,故宫博物院藏

清·石涛《醴浦遗佩卷》

纸本,31.8×266.7cm,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陈洪绶《梅石图》轴

纸本,115.2x5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蒋廷锡《蜀葵萱花图》

绢本,设色,76x39.8cm,辽宁省博物馆藏

佚名(旧传苏汉臣)《货郎图》

绢本,设色,159.2x9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传刘松年《宫女图》

24.4×25.8cm,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明·张路《老子骑牛》

纸本,101.5x55.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徐渭《驴背吟诗图》轴

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朴《婴戏图》轴

绢本设色,240×114.2cm,天津博物馆藏

明·朱瞻基《武侯高卧图》

纸本墨笔,27.7X40.5cm,故宫博物院藏

清·丁观鹏 《观音图》

纸本设色,33.1x97.29cm

明·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

纸本设色,100.8x5.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李唐《万壑松风图》

绢本设色,188.7X139.8cm,台北故宫博物院

▽▽

明·文伯仁《横塘雨歇图卷》

纸本设色,17.9x123.2cm,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文徵明《品茶图》轴

纸本,142.31X 40.89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唐寅《震泽烟树图》

纸本,47x37.8cm,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明·沈周《伥立远眺》

明·沈周《四松图》

水墨设色,154×60.3cm,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仇英《枫溪垂钓图》轴

纸本,127x38.5cm,湖南省博物馆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