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通达四种人生境界,便可东西南北皆贵人,春夏秋冬满乾坤
弟子问达摩:“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达摩笑答:“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
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
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
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
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
那么,这四种境界应该如何理解呢?
“无我之境”把自己当别人
真正的修行人,就是要修一个“无我”,包括没有个人的一切知见。一切都是站在宇宙的空性中,把自己融入宇宙,这才是“无我”。“无我”才能使你有博大的胸怀,“无我”才能达到真正的清静。
我之不存,何有门户?我之不存,哪有内外?我之不存,与谁对立?当你真正进入了无我无他,无善无恶,无好无坏,无是无非,无分无别的状态时,此时,你已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一真法界。
众生一体,同体大悲,由小我,大我到无我。只有万物其一,物我不分,心灵才能真正安宁快乐。觉悟者就是悟到了宇宙是一个整体,众生是一个法身。而众生只看到了表相上的个体,而且由“我执”产生了自私心、分别心以及不平等心。
真正的大彻大悟者没有自我,完全把自我融化在自然之中。无论入何道,无论干什么,心中却一事无存,完全都是自然而然地面对现实。从来不认为自己想要做什么,也没有认为自己在做什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随缘,都在自然之中。
“慈悲之境”把别人当自己
《论语》中孔子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做事要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懂得换位思考,处处为他人着想。把别人当成自己来看待,与人方便,即是与己方便。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大学》中亦有箴言:“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此之谓絜矩之道。”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这就是絜矩之道。
对人如此,对物也要如此。陆游有一首诗:“血肉淋淋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为什么佛家主张素食,就是因为动物也是有情众生,他们也有痛苦,更有感知,心怀慈悲之心,便会怜悯众生。
大悲同体,万物同源。佛家认为整个宇宙都是一体的,一切都是没有分别的。伤害别人就是在伤害自己;反之,爱护别人也是在爱护自己。
“智慧之境”把别人当别人
如果思想不在一个境界,不必互相说服,只需互相尊重;如果三观不在一个层面,不必互相指责,只需互相包容。因为,别人有别人的灵魂体验,自己有自己的修行课题。
世间之事,看似无序,却动生吉凶,静纳祸福,一念起,果相随。世间因果,或长或短,短者数岁,长则千年,直待机缘。所以说,世间因果错综复杂,每个人的因果业力也是不一样的。世间之事也总有一些是人力所不能违抗的。
所谓:“无缘不能度。”有时候我们不必费尽心力、自以为是地去叫醒别人,也许这正是别人自己选择的灵魂体验,我们为什么要打破别人的美梦呢?要知道,世间一切,自有因果,或迷或悟,只是选择。有缘自会得度,无缘万念难觉。
弘法利生是需要众缘和合的,甘露不润无根草,妙法只度有缘人,何必过分执着呢?尊重每个灵魂的生命体验,包容每个存在的生命选择,这才是智慧。况且,人生在世,能够管好自己这一摊,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放下内心对别人的无谓要求以及对现实的各种执着,才能把自己摆在更高的位置上,不被人世间的一切所束缚。放下不是一种消极,而是一种智慧,能放下的人一定是慷慨、宽容与豁达的人。生活中的利益得失,他们都能平静地面对,因此,他们将获得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自在之境”把自己当自己
世间之人大多通达于各种人情世故,圆滑善巧地取悦别人,却唯独不懂得如何取悦自己,殊不知懂得如何取悦自己才是真正的活出了境界。
你不需要成为任何人,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做你想要做的事业,成为你想成为的人,绽放你想绽放的精彩。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有天命的,找到你的天命并竭尽所能地去完成它,这是一个人一生最有价值的活法。
《天道》中芮小丹说:“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尽人事听天命,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少让别人左右你的心情,根据自己的能力随缘地生活。
“无我”处事,“智慧”待人,“慈悲”接物,“自在”人生,通达了这四种人生境界,便可东西南北皆贵人,春夏秋冬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