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楼阁式塔中唯一佳例
海会寺(第六批国保)时代:明至清地址:阳城县城东十五公里北留镇大桥村西的龙泉侧海会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为阳城县境内主要寺院之一。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后历代重修,增修,规模宏大,明清之遐迩闻名。
海会寺山门海会寺既是古刹名寺,又是书院学府,也是风景名胜。就目前规模,可分寺院、别院、花园、僧舍。寺院依山起建,由南向北逐步攀升,沿中轴线建有山门、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伽蓝殿遗址、月台、大雄殿,另外东西两侧有配楼、配殿等。全貌
宏伟壮观的大雄殿坐落在最高处,有一览众山小之势。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椽。
大殿前筑月台,台明上立方形石柱6根,柱头大额枋上置五彩双下昂斗拱,殿顶置琉璃青瓦,殿内施粗壮荆木梁柱,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屋顶为悬山式,单檐前出飞,琉璃剪边、殿脊琉璃脊饰瑞兽龙吻,屋面用素筒板瓦铺垫。
海会寺塔院,两进院落,院内矗立着海会寺的标志性建筑--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赞誉为“国之珍宝”的海会双塔。这座丰腴古朴的砖塔,创建于唐末梁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明代舍利塔,八角十三级,高约40米。下部三层围成八角城垛式,第十层支出平座,上置八根擎檐柱,成为高塔中的一层空中楼阁,并在此层重点使用琉璃构件,塔每层各面均仿照宋塔设置佛龛,并局部使用琉璃。
塔的第十层向外支出一圈平座,并围以琉璃栏杆,形成了一座瑰丽的悬空楼阁。中国古塔专家张驭寰教授在《中国文物报》上撰文称:“这在北方的楼阁式塔中也是唯一佳例。”
塔内部可谓独具匠心:塔底南面有塔门,门框、门枕皆用青石雕凿成鱼、狮等吉祥物。塔的每层都建有门窗,便于观赏外部风光。为减弱局促狭小的空间带来的压抑感,内室皆用条砖砌筑成穹隆顶。
一层塔心室穹隆顶三层以上,凡所视之处,各层顶部皆做均向外伸延砌出仿木结构塔檐、琉璃牙檐。在塔的六层,东西南北四壁各镶嵌一块琉璃堆塑画。“图案分别是四大佛教名山。”
砖雕塔室内佛龛
琉璃构件青石雕刻
塔门楹联
宋式砖塔,又称“千佛塔”
塔为六角十级,高二十余米,塔内空阔,交叉辟有门洞,壁画满镶三排规整的小像,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因此又称“千佛塔”。
此塔原是顺慜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建造的“舍利塔”。
寺内还有一处海会别院,为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张慎言读书讲学之所。明清这里曾出现过一位大学士、三位尚书、几十名进士、几百名举人,在明清两代,却是阳城一所最辉煌的书院。阳城明清名列“三城”,与韩城、桐城齐名。寺内现存五代至清代的碑额近百块,其中不少名人的诗文和手迹石刻。
园林古典园林区里,还有阳城古八景之一的“海会龙湫”。
这股泉水是从地面流过来,最奇特的是不管是下雨还是晴天,它的水位一直保持不变。据史料记载,清朝顺治年间,阳城县令陈国珍曾经写过《海会龙湫赋》。 山西省古建筑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