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里的浙江(二)----《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B

△北过馀杭,东入于海。

浙江迳县左,合馀杭大溪。江北即临安县界,水北对郭文宅,宅傍山面溪,宅东有郭文墓,晋建武元年,骠骑王导迎文,置之西园。文逃此而终。临安令改葬之。建安十六年,县民郎雅作乱,贺齐讨之。孙权分馀杭立临水县,晋改曰临安县,因冈为城,南门尤高。谢安莅郡,游县,迳此门,以为难为亭长。

馀杭大溪,杨守敬认为大溪即东苕溪[1]。《寰宇记》卷94:“以其两岸多生芦苇,故名苕溪”

郭文宅,清雍正《浙江通志》对“郭文宅”有所记述:《水经注》:浙江径县左合余干(疑作余杭)大溪,江北即临安县界。水北对郭文宅,宅傍山面溪,宅东有郭文墓。又县南有大壁山(即大涤山)。郭文自陆浑迁居也。(谨按:文居凡数处,一云余杭由拳山,见《元和志》;一云新城县灵耀寺,见《类要》;一云临安县郭山墓亦在,见《名胜志》。此即《水经注》所云傍山面溪、宅东有墓者是也。郭山之名出自后人,因文而名之耳。然据《水经注》,文宅已有二矣)[2]

乌衣巷,建康;王导曾在此为郭文建“西园”,然非上述郦注之“郭文宅”

临安县,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临水县置,属吴兴郡。治所在今浙江临安县北十八里高虹乡。《寰宇记》卷93:“临安山,县取此为名。” 隋省。唐垂拱四年 (688) 复置临安县,属杭州。[3]

浙江又东迳馀杭故县南,新县北。秦始皇南游会稽,途出是地。因立为县。王莽之进睦也。汉末陈浑移筑南城,县后溪南大塘。即浑立以防水也。县南有三碑,是顾飏、范甯等碑。县南有大壁山,郭文自陆浑迁居也。

馀杭县,秦置。《吴兴记》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置。治今浙江余杭市南苕溪南岸。属会稽郡。东汉熹平中迁治苕溪北。唐末吴越时复返溪南。三国吴属吴兴郡。[4]

浙江又东迳乌伤县北,王莽改曰乌孝,《郡国志》谓之乌伤。《异苑》曰:东阳颜乌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衔鼓,集颜鸟所居之邨,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乌至孝,故致慈乌,欲令孝声远闻,又名其县曰乌伤矣。

乌伤县,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义乌市。《水经·渐江水注》:“《异苑》曰:东阳颜乌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助衔土为坟,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乌至孝,故致慈乌,欲令孝声远闻,又名其县曰乌伤矣。”按:此系传说,不足信。“乌伤”应是吴越语地名。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属东阳郡。南朝陈属金华郡。[5]

牛汝辰认为“于”(於、乌、漏)表示“部族”,也可能是于越自称。先秦至秦汉间百越地区此类地名有乌伤、乌程、于越、於陵、于菟、于赞、于乡、漏卧、漏江。这类地名用字也见于百越部族名称,如于越、乌浒(东汉时岭南百越后裔的一支)。于、於、乌、漏上古音为ɣiwa、ĭa、a、lo。古 “乌”“於”相通,《说文》:“於,古文乌” 此类地名,部族名当源于百越语的自称“我们、咱们”,如壮lǝu2,布依zǝu2傣hǝu2,临高hǝu2lo4,仫佬hɣa:u1,黎gau1。高山语 诸族自称:邵语θǝw、耶眉语tau、沙阿鲁阿语ɬa7alua。汉代以后出现的僚也是百越后裔自称的不同写法。于、乌等字起头的地名当源于百越自称,即地因人得名。[6]


[1]《水经注疏》,第3287页。

[2]〔清〕李卫修、嵇曾筠等纂:雍正《浙江通志》卷四十《古迹二》,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1934)影印本

王露编著,杭州全书  西溪通史  上,杭州出版社,2017.10,第192页

[3]--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4]--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6]牛汝辰:《百越语地名文化研究》《中国地名》,2020期号,第4期,页码18-2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