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㛚张家“进士第”,有着你可能不知道的奇闻轶事!

走进黄㛚大畈村,首先要路过的就是大畈张家。进入村口映入眼帘的就是张家祠堂。

不管是现如今气派的新祠堂还是之前历史感满满的老祠堂,那块“进士第”的老匾额都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对于祠堂的匾额,更是中国村落文化的完全诠释,也是这个村落、族群、姓氏的最好解释。

比如堂号匾,在黄㛚那么多姓氏中,当你看到“兵法堂”“乐安堂”自然就会知道这是孙姓族群的村落,看到“三槐世家”就会知道这个村子姓王,而张家大多就是“清河世家”等等。

那么“进士第”就不言而喻了,说明张家的祖上先人曾高中过进士,“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在明清时期,殿试之一甲三名才称赐进士及第。

据史料记载:大畈张家的这位高中进士的先人叫做张青筒。黄㛚中学公众号编辑处特意查了当年的进士题名碑录,不禁惊讶,张青筒先人竟和晚晴重臣李鸿章、沈葆桢等人为甲榜同年进士

根据村里老一辈人介绍和相关资料记载,张青筒真的是运气有点差,不论是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因迟到被除名,还是第二次考试未注清本人的名韵而被列为最后一名。

他才气过人,除了运气差了点、仕途坎坷了点,他的光辉事迹以及因他而有的“进士第”更是一直被广泛称赞,也是后人的骄傲和学习的榜样。

这位大气晚成的张氏先人,除了在晚清历史和黄㛚人心中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以外,民间更是有着他其他的奇闻轶事

张青筒,字莲舫,德安县丰林镇黄㛚大畈张家人。18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此时张青筒已经37岁。

他为人豁达开朗,不戚戚于功名富贵,钻研旷古奇术,不洋洋乎世俗里巷。

说起张青筒的经历,颇有几分传奇色彩。他第一次参加丁酉科进士考试,因第三场迟到而除名,他不感到遗憾。

第二次参加,本来成绩位居二甲,可以进翰林院供职,因在考试卷上未注清本人名韵,而作为最后一名进士,他也不感到可惜。最终,张青筒放外任职,到福建光泽任知县

到任后不久,又因太平军入境,张青筒用奇门遁甲之术保卫城池,虽城陷,但百姓毫发无伤。可是晚晴大官不察真情,无端参劾,张青筒被免职。

摘掉顶戴花翎之后的张青筒,闭门不出,潜心研究奇门星数,并结合当时军中使用的战法方针和改造炮位,发明和绘制出一套行营布阵战术方针。

不久,张青筒的这一套战术方略落到了左宗棠的手上,左宗棠如获至宝,称赞其“演炮之法尤精”,并召为军中幕僚。

张青筒为左宗棠出谋划策,在征剿太平军、抗击英法侵略者的大小战役中成就了一番功业。

而当左宗棠进京为其请功时,张青筒却决然离去,连他的甲榜同年进士沈葆桢都为其惋惜:“以张青筒之才,何愁富贵!”最终左宗棠还是奏请皇上,赐给张青筒一个“奉直大夫”的名号。

后张青筒回到九江故里大畈张家,便建了这座“进士第”,之后更是被九江知府聘为濂溪书院(修水)的主讲。

即使年过七旬,还常常手不释卷,讲学谈话,风趣横生,飘逸如凌云之鹤。

张青筒在濂溪书院讲学数十载,育人百千。其中就有清末已丑科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内阁侍读大学士的李盛铎

李盛铎曾先后外任监察御史、山西布政使、山西巡抚等职,还代表清政府出使过日本、比利时等国,民国年间又曾任大总统政治顾问、参议院参政,农商总长、参议院议和等职。

张青筒还有一位得意弟子,就是光绪二十年中进士、钦点“内阁中书”的同乡李华柏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对朝廷深感失望的李华柏,在惊乱中回到故里,致力于当地后生学子的教育与培养,他所写的《张公莲舫讳青筒大人墓志》,铭石以传世。

以上故事为历史资料记载,非本公众号杜撰,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进士第”大门前广场的东、西两侧,两个相距百米以上的旗杆石基座——圆形大石鼓,硕大无比不说,且石鼓之上的鼓钉、耳环等纹饰精美异常。

可以想像“进士第”正大门两侧及第一重大厅后面附属建筑的当年规模之宏伟……就连见多识广的文博专家都惊叹:古民居中如此宏大之规模少见!

2015年8月31日德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了《德安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名录》,其中位于黄㛚大畈村的张青筒墓和纪念张青筒的清代大畈张家祠堂就分别以古墓葬和古建筑在录。

就是这样一位让后人仰望和骄傲的先人、黄㛚人,让他所出生和生长的地方也变得更具有历史的仪式感。

如今在黄㛚的清河张氏更是枝繁叶茂,其他外迁、同修族人就不说,光是大畈张家就已经发展到了上百户,是黄㛚目前最大的姓氏村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