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浣花溪记》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钟惺

原文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1),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2)、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3)、如琅玕(4)、如绿沉瓜(5),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6)。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7)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8),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9),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10)。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11)

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12)。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13),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14)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15),磬折喧溢(16),迫暮促归(17)。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18)

注释〕

(1)万里桥: 在四川成都南门外,原名长星桥,传说三国蜀费祎出使吴国,诸葛亮在桥边饯行,说: “万里之行始于此。”因改称万里桥。(2)玦(jue):环状而有缺口的玉佩。(3)鉴: 镜。(4)琅玕:绿色的美玉。(5)绿沉瓜:颜色深绿的一种瓜。(6)委:水的下流。这里指流聚之地。(7)少陵: 杜甫曾在少陵(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南)居住过,自称“少陵野老”,后人即以少陵为杜甫的代称。(8)青羊宫: 又称青羊观,在成都西南浣花溪附近,是一座著名的道教宫观,相传为老子和关尹喜会见之处。(9)舁(yu)夫:抬轿的人。(10)题榜: 匾额。(11)杜工部: 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故称。(12)尔尔: 如此。(13)严公:指严武,曾任剑南节度使,杜甫的友人。(14)微服:为了隐藏身分而穿平民的服装。司城贞子: 春秋时陈国大夫,姓名不详,死后尊为司城贞子。孔子流亡到陈国时,曾住在他家里。(15)冠盖稠浊: 形容官员来往,车马繁乱。(16)磬折: 形容打躬作揖,弯腰如磬。磬(qing): 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曲尺,用玉或石制成。喧溢: 声音噪杂。(17)迫暮: 傍晚。(18)楚人: 钟惺是湖北省竟陵人,竟陵古属楚国,故自称楚人。

——选自天启刊本《隐秀轩集》

译文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象套连的圈儿、象开口的玉环、象带子、象圆规、象弯钩、水色象明镜、象碧玉、象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的缘故。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远远望去象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以西,从三处地方溪流汇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一江一 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重又展现在眼前。象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走尽了桥,路旁边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一江一 路”几个字。过了这里就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象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不见得一定强求维妙维肖,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模样。还有一块刻在碑石上的肖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陽县令时所制作的。碑文都没法读了。

钟子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环境幽远,在夔州东屯的,地方险僻,两者互不相同。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过晚年,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是天意要派定这位老诗人添加出夔州的一段非凡表现罢了: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变换服装、客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啊。

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象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官一场中人稠杂而浑浊,象石磬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满四方。将近黄昏时分连忙回家。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楚人钟惺作记。

(史良昭)

〔鉴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冬天,杜甫由同谷(今甘肃成县)流亡到成都,借住在浣花溪边的梵安寺里。第二年春天,在寺旁的荒地上盖了一所草堂住下来,这就是被后人所称道的成都杜甫草堂,也称为浣花草堂。诗人在经过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涯后,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生活环境,他那颗饱经忧患的心灵,在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抚慰下,开始复苏;在短短不满四年中,吟唱出大量动人的诗篇,成为诗人创作生涯中的一个丰收时期。而草堂也因此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相传自唐朝末年以来,每逢四月十九日,成都人民都要到草堂来瞻仰这位千古诗人的旧居。

钟惺的《浣花溪记》是一篇记游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浣花溪畔杜甫草堂一带清幽曲折的景色,对于诗人杜甫在穷愁奔走之际,还能择胜而居的安详胸襟寄以敬意。文章第一段开头点出浣花溪的方位,杜甫在诗篇中曾多次提到这座富有历史意味的桥,如:“南浦清江万里桥”,“万里桥西一草堂”等。文章接着以“西折纤秀长曲”六个字,总写溪水的流向和形状。进而又用“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五个比喻,极写纵目所见溪流的曲折多变。这是从溪流的形状着笔。接着又连用三个比喻,写溪水的颜色: “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鉴,比喻溪水澄清透明,莹然如镜。琅玕,绿沉瓜,比喻溪水绿得可爱。作者共用了八个比喻,穷形尽相地来描写溪水的形状和颜色,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然后紧承一句: “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到这里才点出“浣花溪”的名字。“窈然深碧”,是说水深而碧绿,指溪水的颜色;“潆回城下”是说回绕在城下,指溪水的形状,这两句话分别承接和收束上面八个比喻,写来井然有序。“皆浣花溪委也”,是说上面那些曲折多姿的溪流汩聚而成浣花溪。从“所见如连环”等八个比喻,到“皆浣花溪委也”,实际上是一个长句,但分别从溪水的形状和颜色两方面着笔,最后双承一收,句法错综而行文严密,给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总体印象。

接着,用“然”字承上段“皆浣花溪委也”作一转折,意思是说,虽然许多小溪汇合而成为浣花溪,但它一定要流经草堂以后,才有“浣花溪”的专名,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草堂在那里啊。作者特地作这样的强调说明,显然是为了褒扬杜甫的名望,正是因为这位伟大的诗人曾在这里居住,才使浣花溪这个名字与诗圣杜甫联系在一起,地因人而传,浣花溪也因此成为一个特定的专名了。随后,作者把笔墨落到浣花溪附近的青羊宫。“溪时远时近” ,从空间感觉上写溪流的曲折迂回; “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写岸上竹柏成荫,苍然一片,隔岸而望,黑郁郁地几乎沿溪尽是; “平望如荠”,是形容树木在远望中小得象草一样。唐代诗人孟浩然就有“天边树若荠”的名句。“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总写两句,形容水光树色,清幽美丽,使人感到神清气爽。这一段写青羊宫附近的浣花溪景色,视野非常空阔。

下一段是写浣花溪的源流,但仅仅从轿夫口中侧面点出,一笔带过,作为传闻之辞,不作地理考证。而重点写溪旁人家,错错落落,景色如画。凡有人家住处,溪流就被遮挡而看不见; 一到没有人家的空旷处,溪流又呈现在视野之中,“如是者数处”,写出人家错落和溪流掩映的情状,很有风致。而三句中用了三个“溪”字,重点在写溪流的隐显之状。“缚柴编竹,颇有次第”,这两句则是写临溪人家的风貌,缚柴为门,编竹为篱,显得非常整齐。这种人家,既有乡野淳朴之趣,又十分美观,而成为沿溪景色的很好点缀。作者在写于同时的《早发成都出郊》诗中说:“细水平桥着处宜,薄烟疏竹晓离离。野人置屋溪流上,身住仙源知不知?”把溪上人家比作美丽的桃花源中人,流露出欣羡赞叹之情; 可以与文章的这段对看。

作者又写道: “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桥尽”是承接前边的“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而言。走过三座桥,也就是一里半路左右,就看见一座亭子立在路旁,上面写着“缘江路”三个字。过了这亭,就到了武侯祠,即诸葛亮的庙祠。杜甫很敬仰这位古代的贤相,曾写过一首著名的七律,其中有两句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可以想见武侯祠的肃穆清幽。武侯祠前有一座板桥横跨在溪上,板桥两旁有栏杆,上面覆以顶盖,好象走廊一样。所谓“水槛”即指此。“乃睹'浣花溪’题榜”,是说到了这里才看见题着“浣花溪”三个字的匾额。“乃睹”二字,是针对前边“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而讲的,这两个字具有多种用途,既有承上启下的妙用,又使行文前后照应,同时也暗示诗人择居的胜地已经不远了。作者又清疏地描述: 过了武侯祠前的板桥,看见一个小洲,形状象一把梭子斜插在水中,四周溪流环抱,如果没有桥是走不过去的。上面建了一个亭子,题着“百花潭水”四个字。这题名可能取自杜甫的诗句“百花潭水即沧浪”。百花潭是浣花溪的别名。杜甫有诗说:“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诗人的旧居就在这附近。从这个亭子回头过桥,经梵安寺,俗称草堂寺,才到了杜工部祠。这一段写溪回路转,曲径通幽,最后才到了目的地。“始为杜工部祠” 的“始为”二字,与上文“乃睹'浣花溪’题榜”的“乃睹”二字,同一机杼,都是经营文章脉络的穴眼,使得行文有层次、有呼应,一步步把读者带到胜境。跟后的一段: “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这一段是写杜工部祠内所见,用笔十分简练。杜甫的塑像显得清雅古朴,是雕塑家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而创作的,不必要求它与杜甫本人相象。祠中还有一个石刻像,并附刻着史书上的杜甫传记,这是何仁仲代理华阳县令时所立。“碑皆不堪读” ,言外不无岁月沧桑之慨。游记的本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下面是作者的感想和议论,前几句是指杜甫飘流到四川,一方面依靠朋友的帮助,另一方面也似乎是天意的驱使。在委婉的语气中,对诗人颠沛流离、辗转依人的生涯,寄予深切的同情。接着就杜甫本人的胸襟来说: “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赞叹诗人在穷愁奔走之际,胸襟依然安详而不烦乱,洁身退隐,择胜地而居,好象孔子流亡到陈国,住在司城贞子家里,心怀安详镇静,随时可以出来救世济民一样。以孔子比杜甫,虽然未必恰当,却是尊崇的一种表现。这几句是一篇的主旨,作者探幽访胜,瞻仰诗人旧居的崇敬心情在这里一笔点醒。

最后一段是交代出游的时间和经过,其中从“使客游者”到“迫暮促归”是一段插叙,意在表现作者厌恶官场应酬,卑视庸俗礼仪,追求清闲自适,超脱凡俗的理想。最后他说明是在这天清早独自一人去探访浣花草堂的,正是作者心绪的某种体现。

这篇文章,议论平淡无奇,其长处在于以峭拔之笔,写清幽之景,叙次井然,历历如画。随着溪流的曲折逶迤,逐步把读者带入胜境。作者善于在关键处转折提顿,照应起伏,行文就显得宛曲多姿。文脉的深细,正足以表现景物的清幽。从遣词造句、设喻写景等方面,都可以看出竟陵派幽深峭拔的风格特色。

(0)

相关推荐

  • 《在绵竹耕读园结识绵竹》

    <在绵竹耕读园结识绵竹>                       张帆 标题中第一个绵竹 是地名 即今四川德阳绵竹市 第二个绵竹 是禾本科植物名 即公元760年安史之乱那阵 杜甫逃难到 ...

  • 每日背诗 | 卜居

    每日背诗 重温那些年 我们一同背诗的时光 背诗 复习 05.03 2021 05.02 每日背诗 | 夜到渔家 02.01 每日背诗 | 寿阳曲 04.30 每日背诗 | 醉后赠张九旭 浣花溪水水西头 ...

  • 看图识唐诗(189)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公五首其三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三 竹寒沙碧浣花溪,当春竹寒映水沙碧菱刺横生藤梢伸展. 菱刺藤梢咫尺迷.浣花溪畔咫尺之间草木争荣路易迷失. 过客径须愁出入,外间来客应当担心如何出入, 居人 ...

  • 浣花溪记a

    2021-06-17 09:46钟惺 月读 2021年6期 关键词:花溪草堂溪水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b.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c,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沈瓜d, ...

  • H20杜甫五古《溪涨》读记

    杜甫五古<溪涨>读记 (小河西) 溪涨 当时浣花桥,溪水才尺余.白石明可把,水中有行车. 秋夏忽泛溢,岂唯入吾庐?蛟龙亦狼狈,况是鳖与鱼. 兹晨已半落,归路跬步疏.马嘶未敢动,前有深填淤. ...

  • 推荐|何剑鸣:草堂

    草     堂 何剑鸣 兴趣,多多少少都有些遗传,或者说相互影响.音乐书法绘画等等,许多是家学渊源.比如说女画家陈颍,乃父的书法与墨竹均甚为可观.我喜欢没事瞎跑,估计得之于我老爸.以前在家的时候他就爱 ...

  • 我来到了那座歌声中的城市

    谁的生活不是背负一身的疲累 我们善于低头劳作 更要仰望星空! 2019年高考过后 我们一行来到了蜀中名城------成都 穿上彩衣的立交桥 成都的第一印象----绿 无处不在的绿色 树木绵延成荫 随便 ...

  • 杜诗七律赏(66)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三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三 竹寒沙碧浣花溪,竹林寒风吹沙地长青苔菱刺横生藤梢伸展, 菱刺藤梢咫尺迷.浣花溪畔也咫尺之间便因草木茂路易迷失. 过客径须愁出入,过往行人必定担心如何出入, ...

  • 杜甫草堂

    "安史之乱"杜甫携家避居四川,朋友帮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草庐三间,从此开始了他在蜀中四年羁居生活. 蜀中四年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丰收期,在草堂创作的诗歌流传至今的就有240余首.&q ...

  • 经典文言文《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原文·译文·赏析

    [宋]苏辙 一江一 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一江一 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 ...

  • 经典文言文《牡丹亭记题词》·原文·译文·赏析

    [明]汤显祖 [原文]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 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 ...

  • 经典文言文《大龙湫记》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李孝光 大德七年(1),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2).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 ...

  •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释·译文 (非十二子篇)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荀子非十二子[原文]假[1] ...

  •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释·译文 (非相篇)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荀子非相[原文]相人,古之人 ...

  •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释+译文(修身篇)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原文]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 ...

  • ​《荀子·大略》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荀子·大略>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2020-01-20 16:37:06 古典文学网 作者:佚名 本篇收集了荀子的学生平时所记下的荀子言论,因为这些言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难以用某一词语来 ...

  • 经典文言文《桃花源记》题解、原文、译文与注解

    [东晋]陶渊明 [题解]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 ...

  • 经典文言文《岳阳楼记·范仲淹》原文、译文及赏析

    岳阳楼记 [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