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中庸之道”辨

“中庸之道”辨
——兼论现实存在与境界追求
刘晓林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的人们陷入其中——或自谓得解,或终生困惑。今天,我想试着来思索、探讨。
 
唐·孔颖达在《周易正义》言:“今验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变。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变者,反覆唯成一卦,则变以对之,《乾》、《坤》、《坎》、《离》、《大过》、《颐》《中孚》、《小过》之类是也。”二二相偶,非覆即变。简而言之,意即:两物相遇,或合或离。进一步的明确是:覆者,一分为二;变者,合二为一。何时覆变为宜?与中庸之道密切相关。
 
整个宇宙的演化遵循“常(覆)、变”交替制约的原则。进一步说,宇宙中的万物(包括人类及其创造的文化)一样要遵循“常、变”交替制约的原则。“常(覆)、变”是不需争论的存在,对于具备了高等思维与丰富情感的人来讲,难不在知晓“常(覆)、变”的存在,而在洞察甚至掌握“常(覆)、变”转换的“临界点”。这个转换的“临界点”即所谓“中庸之道”的核心所在——其的确存在于现实世界。同时,因为万物降临世界后即为受制于多方因素的复合体。于是,使得人类对这种原本存在的现实往往难以实际达到。退而求其次,若将“中庸之道”作为境界追求则更为容易接受。 

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弥纶天地。凡物皆矛盾,“中庸之道”也是如此。
 
“中庸之道”的核心矛盾是方法论与本体论之间始终存在着“缺口”。或者说,认识论与本质论始终存在着差异性。换言:理想与现实哪能完全重合?简而言之:“中庸之道”所陈述的是事物(包括系列关系)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何为中庸?以中为庸。1、庸者,用也。2、庸者,常也。如果以中为用,那么势必要考虑“非中”,“中”因两端(始终两点)而存。执两用中,恰倒好处。若两端固定不变,则用中很容易实现。残酷的现实是包括“两端”在内的一切都在变化中——同样的事物放在不同的“综合环境”中,其具体的属性就存在不同。既然“两端”不固定,那么“中”定然存在于不停的变化。
孟子说:“执中无权,独犹一也。”意即:固守“中”即限于“非中”。白话:如果你我在特定情况下实现了中庸之道,但不能固守。否则,便是违背中庸之道。换言:中庸之道需要随时调整,一个人一生都在遵循中庸之道是不可能的事情。对此,孔子自己也发出感叹:“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九天居士认为:“激进”或“保守”存在每个人的身上,有人能做到大多数(整体)状况下的“用中”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现实世界的确存在“中”,而此“中”或隐或显——其不可能为某一事物(包括人)所永久享有。或许孔子等贤达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于是退求其次:从用中转为以用中为常。也就是说,从绝对的用中(中庸之道)转为相对的(中庸之道)。常者,通常、平常、常态也。中庸之道的核心是“致中和”——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者,实在是人类做学问、做其他事情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罢了!尽管作为道的“中庸”常在,而人类的“极高明”不常在。因此,我们明知不能囊尽“中庸”却不得不尽力去争取——这是人类真实的无奈。
 
“中庸之道”并非指折中式的无原则,更非指盲目的固守。其包含了“执两用中”的境界追求,意识到了“用中为常”的现实存在。
附图为九天居士与艾克拜尔(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家》主编  左一)、刘恒(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作协主席  左二)、蒋子龙(中国作协副主席、天津作协主席  右二)在海南三亚
(0)

相关推荐

  • 《庄子· 逍遥游》从鲲鹏和虫鸟引发的对自由的思考

    庄子,作为道家继老子之后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在道学领域的修为被后世引为典范.特别是他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把道学思想贯穿其中,把宇宙自然的规律和至理显化其中,这是极其高明的一种文以载道.传道.弘道的技 ...

  • 《中庸》日课038丨心怀美好,执着追求,奇迹将因固执而发生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中庸>日课第38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儒家之学 ...

  • 所谓的幸福是什么?

    何谓幸福?幸福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厦门   尤德才 我以为,所谓"幸福"是一种处于"和谐"状态中的感受.如处于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或与所思所做和谐 ...

  • 刘晓林:为什么善易者不卜

    为什么善易者不卜 刘晓林        易者,变化:经者,永恒. <易经>作为研究变化.永恒之学,实际上便是研究世间事物的"过程"(宏观与微观兼顾)之学.       ...

  • 刘晓林:自造清凉

    自造清凉 刘晓林   人生唯有自造清凉,才会达到绚烂至极的平淡.原因如下:"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平静,即使隐在深山也会燥动不安:一个人如果不会自我化解,即使赏遍了天下妙景也会心生愁绪:一个人如果 ...

  • 刘晓林:青春赋

    青春赋 刘晓林 韶华易逝,龙媒难追.嗟盛时其恍恍,惜娱年其昧昧.犹涉水跋山,待回眸而妙景遁隐,唯怅然而忆.烟波破残,空留心城. 百载一瞬,况青春乎?抽刀断水,知其在焉!如露如电,莫能捕获.或居其中,未 ...

  • 刘晓林:致青春

    致青春 刘晓林 青涩的年华, 盎然的春意, 弥漫的生机, 仿佛时时在紧握着奇迹, 或许这就是青春. 一切的一切都倏忽而去, 管什么爱恨别离? 从日出到日落, 深夜仍在吟诵着来日方长. 无数大好的时光, ...

  • 刘晓林:我们就是他们

    我们就是他们 刘晓林 我们就是他们,若此的表达实在有些荒唐.喝了一天的酒,我有些许的疲惫.庆幸的是自己的大脑仍然清醒,痛苦的是浪费了那么多的"忘忧物"--仿佛酒家的酒非假即假,真也 ...

  • 刘晓林:相期可曾负平生

    相期可曾负平生 刘晓林   人的一生大抵会遇到若干心仪.钦佩甚至相见恨晚的你我他,而最终留下的则寥若辰星.诸因杂沓,难以言清.   相期可曾负平生?我们在光阴中漂流,或东或西,无奈弥漫了四隅.也许在人 ...

  • 刘晓林:劳动赋

    劳动赋 刘晓林 劳心以益智,动身以舒骨.智通,遂无惧于四海.骨强,遂有为于半生.徒众藉劳动以谋生,朋党因劳动以拓域.六合升平,百代隆昌.辉耀天地,劳动不朽也! 余幼时知少识浅,立田畴,游巷陌.嘻戏不知 ...

  • 刘晓林:中国儒学剖析(4)

    中国儒学剖析(4) 刘晓林 儒学是"清醒之学",它在经验合理性里面进一步提取了客观合理性,它始终明确人定胜天是痴妄的.宇宙间的一切存在未必都是合理的,存在即存在而已. 存在即合理貌 ...

  • 刘晓林:作品价格公示

    作品价格公示 九天居士而立之年后,即卖书画诗文以度日,逾十数年.人皆知柴米油盐酱醋茶,须出银两才能得.书画诗文亦然,亦非信手而成,岂能唾手而得? 世人多视艺术无价为口号,实则不以为然.近年,索书画者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