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岭和平型关村

平型关岭坐落在繁峙县东北方向横涧乡的明内长城上,距县城65公里,南距平型关村3.5公里。平型岭北连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系。峰峦起伏,峡谷幽深。一条峡谷古道,东通灵丘,西接雁门,地势险要。平型关历史上是雁门十八隘之一,全国九大名关之一,为古今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平型关村,在平型岭南3.5公里处,是繁峙县横涧乡的一个行政村,人口约800人,大多数人住在古老的城堡里。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平型关岭和平型关城)。

平型岭峡谷为东北西南走向,状如瓶形,平型关又像瓶盖虎距于瓶口,实为易守难攻的雄关要冲。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美称。据说北齐和后周时就在平型岭设置了关隘。宋朝为抗击辽兵的“瓶形寨”,后又称“瓶形关”。2003年8月,根据繁峙县光裕堡乡梁庄村张宣成先生收藏的明·万历十五年《繁峙县志》手抄本,由李裕民点校、李宏如出资承印的明·万历十五年《繁峙县志》中记载:“平刑关,本瓶形,”其注解为:“瓶形,宋名瓶形关,见《元丰九域志》卷四。明为平刑关,见《永乐大典》引《洪武太原志》。”瓶形寨就是此关目前所知最早的名称。金代称瓶形镇(道光《繁峙县志》卷一),明、清时改称平刑关,现代则称平型关。为什么改,什么时候改,尚未找到确切依据。

现在网上有人这样推断:“明代有刑徒发配充军的制度。除地方犯罪的刑徒可以充军外,军中士卒犯罪,也要发配到较远的地方戍守长城……。刑徒发配戍守,古已有之。秦代'徒居庸徒’,形成了现在的居庸关。因此,'瓶形’又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有意变为了'平刑’。后来大概是刑字不太好听,人们在刑字下面加上土字底,变为了平型了。”说得很有意思,但推断归推断,证据不足,也难成定论。正如撰文者坦言:“所有这些,我们并不需要下大力气去做考证工作,那是专家们的事情。我只是如实地将这些介绍给大家,让大家对平型关一词的由来,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至于平型关的战略地位,历代有关志书均有记载。明·万历十五年《繁峙县志》载:“平刑关……通京孔道,前设巡检司。嘉靖十九年设守备一员,领军五百把守,始固。”清道光十六年《繁峙县志》的记载更为详细:“平刑关……明设守备一员,百户一员,征操马军500名,守堡旗军184名,统平型岭、团城子、太安岭、葫芦头4隘口。《金志》繁峙县有瓶形镇。宣府镇摘兵3000在平刑关驻扎,专应援吴王口。……平刑关巡检司,应裁平刑仓大使,社平刑关巡检,专司巡辑,兼理仓务。”清光绪七年《繁峙县志》记载:“雁门18隘,宋于辽以之为界,繁峙其东隘也。在平型关岭内不远处,有六郎城遗址一座可为证。明皆建城置戍,谓之十口,屹然为重防。今虽中外异形,烟峰久息,而如北楼,平刑诸隘,犹专阃驻守,不忘警备……。今设都司及巡检司驻焉。”几部县志中提到的驻守平型关的都司、巡检司、守备等武官都是历代朝廷和地方政权委派的驻守边防的重要军职,对当时的防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平型关不仅是古代的重要关隘,同时也是历代重要的驿站和邮铺(万历志称平刑铺,道光志称平刑驿、平刑铺、光绪志则称平刑站、平刑铺),以供传递公文,军令以及民间信件的官使转换马匹和暂时休息。设关是军事的需要,驿站和邮铺是政务和社会事务的需要,守关武将统领,各司其职。例如清·光绪七年《繁峙县志》关隘中记载:“平刑关……关为通京孔道,有营,有站,有仓。今设都司及巡检司驻焉。”在全县九处铺司中专门记载“沙涧驿”(今砂河镇),“平刑站”的情况。其余7处只列铺名和距现成远近的里数,足见其在当时社会地位之重要。  平型关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万历九年(1581年)增修,明清两代均增维修。关城周长550米,城体底部基石为花岗岩,墙体夯土,平夯墁砖,构造坚固。有东西南北四座门。东门主要用于取水,西门原来有,后封闭,传说为防止怪兽出入。南北各置一门,原皆有瓮城,现只存北瓮城。城内正中有过街楼。旧时曾设有文衙门,武衙门,建有三教寺、碧霞寺,规模可观。北城楼上有玉帝庙、贞武庙。南北门中间全是店铺。城南东西各设城阙一座。

平型关是一个英雄的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9月2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与侵华日军坂垣师团二十一旅团展开激战,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第一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民众的抗日斗志,遂使平型关名扬中外:平型关又是一部丰厚的史诗,她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战争与融合,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与文化。

城头笳鼓随风去,满目沧桑入梦来。现在的平型关虽然年久失修,颓废破败,但是古关悠久的历史价值,浓郁的古文化气息,正在引起有关部门和许多仁人志士的重视。研究和整理名关文化,保护和修复名关品牌,对于发展我县旅游产业将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我们期待着!

责编:王志秀    配图:侯常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