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莒地
莒地,约指沭河、潍河上游以东的鲁东南近海沿海地区,包括莒县、沂水、沂南、临沂、日照、五莲、诸城、胶南等县市,春秋时期,上述各地全部或部分属莒国版图。
另有说法认为,文化意义上的莒地,约指沂河、沭河、潍河上游以东的鲁东南近海沿海地区,包括今天的莒县、沂水、沂南、莒南、临沭、东港、五莲、诸城、胶南、以及江苏的赣榆等县市。
莒县、莒南两个县都是古莒国的,1941年前莒县、莒南还没分离。日照1985年建市,莒县1993年划于日照,而莒南仍属临沂。
莒地历史悠久,为上古东方先民太吴伏羲氏的发迹地之一,有巢氏、神农氏、少吴氏、共工氏等部落氏族相继在此处“殖民启宇”,繁衍生息。并陆续在莒地建立过众多的城国或方国,为创造莒地文化和东夷文化以及华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商代,莒地属青州姑幕国;周代,莒地属青州莒国。在周武王克殷后,由于对周的降服,得到周王朝的承认。周武王十三年封兹舆期为莒国国君,让莒部落方国以莒子国的地位皇眯续存存下去.
莒国疆域,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都计”时,齐、鲁两大国始建,尚未争夺莒国属地。所以,西周到春秋时期,莒国疆域相当辽阔。拥有以都城计为中心的向西、向南、向东的大片领土,向北也有相当的势力范围。此时莒国疆域应是最大时期。在春秋初从计迁莒后,莒国国势正强。莒不断与齐、鲁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九国不断发动战争,甚至与西邻鲁国争城掠地。当时经常有邻国国君和士大夫奔莒避难。“勿忘在莒”的典故,流传千古。
到春秋中后期,国内混乱,政治腐败,国势日弱,疆域屡遭蚕食,日渐缩小。
莒国从周初被封,世代延续。据《汉书·地理志》载:“莒,故国,赢姓,三十世为楚所灭。”《重修菖志》载:莒国“二十三传为楚所灭”。莒从封国到被灭二十三传,存国时间长达600多年,其中以莒为都城的时间达300年。
在秦统一六国后,“莒子之国,秦始皇县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始将原莒国之地改称莒县,属琅琊郡。县境北邻诸(今诸城西南),西至蒙(今蒙阴西),南邻阳(今沂南县南),东靠海。
西汉初,莒县属兖州刺史部落阳郡。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为齐国属县。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二年),以朱虚侯刘章与大臣共诛诸吕有功而封为城阳王,都莒,领莒、阳都、东安、卢四县。城阳国九世十传,享国186年。东汉初年,莒隶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公元41年(建武十七年)属琅琊国,以莒为国都,传七世而终。
秦汉以后,莒县建置变动频繁,先后为郡、为州、为县,屡有升降;县境亦多有变动,但始终是鲁东南沿海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1959年以后,县境范围基本稳定。莒县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日照市西部。西界沂水、沂南,东邻东港区、五莲县,北接诸城、安丘,南毗莒南。
另需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城阳区与莒县别称城阳的渊源关系。战国以前即墨属莒国的属地,青岛是即墨的一个小村庄。汉初在莒地设城阳国--属藩王国,地域包括今沂水,沂南,莒南,日照东北部,胶州等青岛南部,潍坊西南部……后汉武帝撤藩国改城阳郡。所以莒县的有一个别称叫城阳。在后城阳郡因战争被毁,改琅琊郡,郡首府在胶州,不久首府重迁回莒。而青岛的城阳区,是从即墨分出来的,因在不其(古县名)城南得名。另有人说莒国初都计斤,后迁到莒县。(计斤位于现在胶州西南,胶州与青岛城阳区紧挨着。)城阳区就是在那时的地名遗留下来的。(摘自杨新华编著《勿忘在莒》,并有所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