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读《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哲学含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全文如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试译】诚信的言辞不华丽,华丽的言辞不诚信;善良的人不自我辩解,自我辩解的人不善良;有真知识的人不会宣称自己无所不知,那些宣称自己无所不知的人并没有真知识。圣人不积累财富,不保留思想,一心为公,专门利人,自己反而愈充实愈富足;给予他人的愈多,自己得到的也愈多。所以,自然的法则是利万物而不害万物,圣人的法则是作为于天下,功劳于天下而不争处。

【解析】首先,信言能否理解为诚信的语言?我认为是有不妥的。包含有真知的语言,为人忠恳建言都可以称为信言,不独诚信之言。

信言不美,是说信言不屑于华丽辞藻的修饰,质朴的语言中已包含真性情。

美言不信,是说那些以华丽辞藻堆砌起来的文字往往缺乏真性情。

其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直译为善良的人不自我辩解,自我辩解的人不善良,并不合理。为什么呢?善良与否,与是否进行自我辩解并没有必然关系。高亨将这段经文翻译为:美善的言谈不巧辩,巧辩的言谈不美善。美善的言谈没有明确的标准,巧辩与否并不是言谈是否美善的唯一标准。所以,这个说法也不能成立。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高亨译为:有真知识的人可能不广博,知识广博的人不一定有真知识。何谓真知识?任何一项知识成就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真知识不可能建立在知识不广博的基础上。我的理解是知通过智,有智慧的意思。博,不应当理解为广博。我认为理解为炫耀,显摆较为合理。我的翻译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宣称自己无所不知,那些宣称自己无所不知的人,不是真正的有智慧的的人。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经文的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讲利万物而不自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功于万物而不争的玄德。关键的问题是这后半部分内容与前半部分内容如何关联起来呢?如果这一关联建立不起来,那就说明前半部分内容是衍文,或者这两部分内容结合在一起是错简。

美化言语如何能与利万物而不自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功于万物而不争的意义关联起来。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是职能就是传播思想。所以,将思想传播出去是语言的最大目标。而美化语言,这是一个自私的表现,这样要传播的不是思想,而是要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语言上,而不是语言要传达的那个思想。所以,美言体现出语言自身的自私、为我,不求利人,但求利自己。所以,美言不信,是语言"谋私"的必然结果。

如果上面的理解正确,那么善者辩之就是善者的一种为私利己的行为。“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竹简本老子中讲:“绝知弃諞,民利百倍”。諞,《说文》:“使巧言也。”諞,犹辩也。”此指辩说,巧言。这似乎是针对当时诸子学说多倡一家言,自是非他现象而言的。

向别人炫耀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是一种为私利己的行为,而智者圣人却害怕被人知识自己有渊博的学识,常以自隐无名为务。这样理解,似乎可以使这段经文的文意前后贯通。但不知道读者有何意见?欢迎留言讨论。

【主要参考书目】

《老子译注》 高亨

《老子》 李存山 注译

《老子思想初探》 李红振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道德经的最后一章,这一章节继续发挥了老子的辩证思维,值得细细品味. 先贴下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 ...

  •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说,真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辩论,辩论的人不善良.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没有知识. 拿<红楼梦&g ...

  • 《道德经》八十一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是<道德经&g ...

  • 获奖无数的法国动画短片 谁能解读其中深意 多重人生哲学值得品

    获奖无数的法国动画短片 谁能解读其中深意 多重人生哲学值得品

  • 李小龙:武术的终极哲学含义

    "人们之所以领悟不到宇宙的秘密,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将自己桎梏在眼见为实的牢笼里,不允许自己尽情想象,大胆假设,从而掩盖了直觉的光芒." 顺乎自然 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q ...

  • 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简版)

    第七十八篇原文: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语译: 天下柔弱的东 ...

  • 解读“禅茶一味”的两层含义

    说茶网2017-07-10 19:36:15 图为:禅茶祖庭-湖南石门夹山寺,蒋同/摄 "禅茶一味",恐怕是中国张贴最广的有关茶的书法字幅了,几乎每一个茶馆.茶楼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

  • “言有宗,事有君”到底有什么深刻哲学含义?(哲学总论6)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怎么可能写出玄乎又玄的<道德经>,只因<道德经>在流传中变得杂乱无章所以玄乎又玄,走进"360个人读书馆"搜索馆友"百岁无疾的秘籍 ...

  •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窦 旭 民 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指真话往往容易让人反感,说假话反而容易迷惑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东西南北,人各 ...

  • 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简版)

    第三十九篇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 ...

  • 老子天道观念的哲学意义与《道德经》一书的宗旨

    老子以前的天道观念,都把天看作一个有意志.能喜怒.能赏善罚恶的主宰.而老子则反对有人格的上帝,主张按照自然界本来的面目去认识它,说明它.老子以道,而不是上帝或神明来作为最高的哲学概念,冲破了宗教神秘主 ...

  • 普朗克常数及其解释的哲学含义

    载<自然辩证法:案例与思考>(雷毅.李正风.曾国屏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pp.36-40. 普朗克常数及其解释的哲学含义 刘兵 一.普朗克常数与普朗克其人 1998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