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茯苓的几则短医话
● 茯苓是一味常见中药材,《医学启源》中记载:“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由于它不分四季,可与各种药物配伍,无论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功效,被古人称为“四时神药”。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茯苓素有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之分。茯苓皮走表,长于利肌表之水肿;白茯苓偏入气分,赤茯苓偏入血分;白茯苓偏补,赤茯苓偏利;补脾益心,则白茯苓优于赤茯苓,分利水湿、行血消瘀,则赤茯苓胜于白茯苓;抱附松根生者称茯神,常用于安神。茯苓入煎剂时,应先煎或打碎入煎,以促进有效成分的煎出。
● 茯苓的性能特点是主“下行”而培脾土,熟悉此特点,是合理应用该药的关键。茯苓的整个生命过程都伏藏于地下,不外透生苗,无枝无叶无花无果,其气集中于下,故药性主下行。因为性善下行。因入肾、膀胱经,可以利小便;入心经,可以宁心安神。茯苓为利水渗湿的要药,举凡水肿、小便不利、身重难以转侧者,皆可用其下行渗利之性加以调治。如治疗水气停蓄之小便不利、口渴,常与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大腹皮、车前子、瞿麦等同用,如五苓散。治疗水肿兼阴虚之小便不利、心烦等,可与猪苓、泽泻、滑石、阿胶等配伍,如猪苓汤。治疗水气在四肢之四肢肿重,配伍黄芪、防己、桂枝、车前子、丝瓜络等,如防己茯苓汤,其中茯苓用量应为黄芪的二倍。我在临床用防己茯苓汤为主,治疗四肢沉重肿胀,多取佳效。茯苓善利小便,若小便自利的患者,应慎用。再者,茯苓药性下行,还体现在安定心神方面,可治疗心脾两虚之失眠、心悸、健忘、烦躁等,常与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远志、酸枣仁、当归等同用,如归脾汤。另外,茯苓药性趋下,又可引阳下行。比如《景岳全书》介绍的六味回阳饮的方后云:“若虚阳上浮者,加茯苓二钱。”然这一功用,临床往往易被忽略,为医者应予注意。
● 现代很多人都有脱发的困扰,常见的脱发类型有季节性脱发、病理性脱发、脂溢性脱发等,其中,脂溢性脱发很常见,其以脱发伴有皮脂溢出、头发油腻而得名。对于脂溢性脱发,有个流传经验方,为岳美中老中医的“一味茯苓饮”。茯苓是一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功效的药材,可以调理头油多,脸油多。一胖人脱发,头发易油腻,这是湿浊内滞。给他一个偏方:云茯苓一斤,研极细末,每次一小勺,日两次,温水冲服。连服数月,告知效果不错,头发不再油腻,脱发好转,且体重亦有所下降。茯苓甘淡平,最能利水渗湿,适合于痰浊偏盛之人。唯阴虚而无湿热及虚寒滑精者不可滥用,因茯苓性趋下,祛湿浊但伤阴液。茯苓味淡,能健运土气,有渗湿化浊之功,最有助于养生。慈禧太后常用的养生食疗中第一味即是茯苓。据有专家分析统计过,在所有给慈禧太后的医案中,总共使用了七十味左右中药,统计使用频率最多的药便是茯苓。我们平时若吃太多油腻、粘滑食物,容易内生湿浊,吃点茯苓即可化去。淡味入土,可建中气。声色犬马、膏粱厚味,这些感官的刺激往往只是瞬间的快感,类似于毒品,真正的养生,只在于平淡,淡中方有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