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绝世的宋画,神宗好熙笔,郭熙

郭熙(约1000-约1080),字淳夫,今河南孟县人,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早年风格较工巧,晚年转为雄壮,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曲溪断崖,峰峦秀拔,境界雄阔而又灵动飘渺。

郭熙在学画之初并无老师,后在临摹李成山水画中受到启发,笔法大进,亦能自放胸臆,笔势雄健,水墨明洁。画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脸皴,画树如蟹爪下垂。1068-1077年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成为宫廷画院重要成员。于画论方面亦有建树,总结出对四季山水的审美感受及山水构图三远法等。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1068-1085年,深受神宗的恩宠,有“神宗好熙笔”,“评为天下第一”之说。

郭熙艺术特点

北宋大画家郭熙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布置笔法独树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

作为同时从事绘画实践的理论家,郭熙提出了画家必须在后天广闻博识、饱游饫看的主张:“其要妙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今执笔者所养之不扩充,所览之不淳熟,所经之不众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纸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颠哉!”广泛游历、多看真山真水,勤于观察、熟记各地不同的山水风物,便能扩充画家的学养,使得胸中有丘壑,这样就能使画家在创作中把高明的格调体现在溪山烟霞之中,收到夺造化之功,穷尽要妙的艺术效果。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历练积累之路,对于很多后世学画者有着具体的指导意义。

郭熙主张画山水画之前应该走近名山大川,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实践,从而获取最适合表现山水形质的表现技法。他首先用画花、画竹之前的观察揣摩过程来比附画山水,进而提出了这一观点:“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多方位接近实物,远望近观,取势取质,然后方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山水的神与意、势与质。

在具体的绘画过程中,郭熙还强调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呈现其不同状貌,他详细列举了数种不同的山、石、水、木的特点:“山有戴土,山有戴石。土山戴石,林木瘦耸;石山戴土,林木肥茂。木有在山,木有在水。在山者,土厚之处有千尺之松;在水者,土薄处有数尺之檗。水有流水,石有盘石;水有瀑布,石有怪石。瀑布练飞于林木表,怪石虎蹲于路隅。”既然自然界的山、石、水、木千姿百态,那么其表现技法也就应该因势象形,法无定则。郭熙在“画诀”一章中把这种应物象形的笔墨表现总结为类似警句的两句话:“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不拘泥于特定的笔墨法则,这是郭熙对后世习画者的谆谆告诫。

郭熙艺术成就

神宗赵顼曾把秘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兼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郭还精画理,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自然,他观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

郭熙的山水画曾对当时画院内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推动北宋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亦对北宋之后的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郭熙的山水画与山水画论奠定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获得了被后人称作“画中正派”、“画中圣贤”的殊荣,但郭熙也曾遭遇画史中令人难以相信的冷落。郭熙的遭遇和艺术成就使他成了中国美术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相关文献资料的匮乏,当涉及到郭熙这位历史上的重要画家时,大多数研究者还基本上限于对《林泉高致》一书中郭熙山水画思想的阐释,致使至今我们对郭熙其人、其画的认识仍很模糊。

郭熙代表作品

《窠石平远图》、《山村图》、《溪山行旅图》、《关山春雪图》、《溪山访友图》、《幽谷图》、《树色平远图》、《早春图》、《奇石寒林图》、《秋山行旅图》、《双松图》、《秋江觅渡图》、《雪山图轴》、《雪山兰若图》、《春江帆饱图》。

作品欣赏:

北宋 郭熙 山村图 绢本淡设色 109.8x54.2厘米 江苏省南京大学历史系藏

北宋 郭熙 山村图 局部

北宋 郭熙 山村图 局部

《山村图》是一幅布局深宏、描绘细腻的全景山水,是郭熙山水画的经典。描绘了北方夏日山村景色和巍峨巨峰下的峡谷中人们的隐居生活。图中雄峰大岭拔立江边,巍峨高耸,气势雄浑,巨壑宽谷迂回折转于峰峦之间,整幅作品山势险峻,气势恢宏,细节之处描写入微,村落、人物生动传神。

郭熙以山水画知名于时,尤其擅长表现季节和气候特征的山水画。《山村图》于夏季山野风景中穿插村落及隐居的生活,远方两座高大的山峰居中耸立,围绕着点叶的树丛,在山岩怀抱中有一片平旷的土地和高下参差的屋宇;画面中部的房舍、左侧下部依山傍水的庭榭,山势奇险在烟蔼中浮现,其下为两山夹峙的峡谷,下部平坦处建有山庄及亭阁,山麓浅沙平岸有渔船停泊,山水中点缀乘轿的士大夫及朴野的渔夫山民,虽寥寥数笔,但人物神情动态跃然于绢素。此图虽无款识,但似卷云状的山石和壮健的笔墨正是郭熙的本色,画中山峦林木郁郁葱葱,展现的是“夏山苍翠而如滴”的风貌。

溪山访友图绢本,墨笔,纵:96.5厘米,横:46.3厘米云南省博物馆藏

此画写深秋山水。凌云而出的高山,清冽的溪水,巨石突兀,长松乔木,点缀着寻幽访友的高士,表现了寄情林泉的雅兴。画幅右上方有作者楷书“臣郭熙”三字款识,应系在画院奉旨所作,此图笔墨秀劲章法严整,绘制年代应在《早春图》之前,是现存郭熙传世绘画中的早期之作。

窠石平远图绢本,墨笔,纵:120.8cm,横:167.7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窠石平远图局部

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在郭熙的山水画理论中,主张深入真山实水作观察体验为创作的先决条件。在深入实际体察时,他采用了对比的观察方法。《窠石平远图》画的是北方的深秋。从对比观察中,他体会到“西北之山多浑厚”,“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画中的窠石和远山正体现了这些特点。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盘礴,是郭熙的创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净而如妆”,“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画中没有萧瑟和悲凉,从构图的气势,用笔的利爽,给人以肃穆、庄重、清神的美感。特别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鲜,不激不怒,且清且浅,与历历的窠石相联系,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这一深秋景色富于神韵,是一般画家难以察觉和表现得出的。

中国山水画取景构图的“三远”法则是郭熙首先总结出来的。“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窠石平远图》标明了所采用的是“平远”法。郭熙解释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画中取景,视平线在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平视中使景物集中。自前景透过中景而望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虽着墨不多,但境界阔大,气势雄壮,使人观之精神振奋。

现今能见到的郭熙作品并不多,真正可信的不过六、七幅。《窠石平远图》是其中署有年款的一幅,创作于元丰元年戊午(1078年),是郭熙晚年的杰作,也是欣赏他的画作和理解他的美术理论的绝佳作品。

早春图轴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绢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

早春图局部

早春图局部

早春图局部

山,笼罩着薄雾,迷迷蒙蒙;山势蜿蜒曲折,连绵起伏;山脉愈翻愈高,愈翻愈奇;山峰或揖让顾盼,或高耸独立,令人仿佛已经置身其中。但见怪石林立,古木参差,飞瀑流泉,层楼高阁,有若桃源仙境。山间一道清泉从岩缝中飞流直下,一波三叠,流水潺潺。树木已经长出嫩芽,显得生趣盎然。

由此可见,严冬已经过去,春雪消融,大地转暖复苏,春光已悄悄降临人间。

左边汀岸旁系着一条小船,岸上渔夫肩挑着担子,渔妇一只手抱着一个孩子,另一只手牵着一个孩子,正有说有笑,喜逐颜开地往家走,前面跟着条活蹦乱跳的小狗,煞是可爱。在他们回家的路上,一渔夫正舍舟登岸。山径栈道上,更有樵夫旅客行走往来。

宋神宗尤其喜欢郭熙的画,将他的画在宫中到处悬挂,但神宗去世后,他的画不再受重视,遭受冷落。郭熙著有一部重要的山水画论著,叫《林泉高致》,他在里面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法”理论,对后世的绘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幅画的构图就是“三远法”理论的充分证明:从水边山石到远方山峰自上而下的“高远”;从前山望后山,茫茫无限的“深远”;从近山望远山,恬淡缥缈的“平远”。他将“三远”法结合使用,巧妙地展示了峰峦秀挺,烟霭浮腾,林木舒发,溪流淙淙的景象;渔夫樵子,旅客游人,置身其中,个个意态欣然。

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山川里荡漾着清新的气息,饱含着活泼的生机,洋溢着喜悦的情绪。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千。

郭熙常论山的画法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用“春山淡冶而如笑”形容他这幅《早春图》确是再恰当不过了。

郭熙 树色平远图 绢本设色 35.5×103.2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郭熙 树色平远图 细节

《树色平远图》表现深秋郊外的优美景象。开卷处为远山野水,次而出现坡陀老树,冈阜上筑有凉亭,正是文人雅士诗酒嘉会的理想佳处。画中点缀有拄杖的老人,携琴捧盒的仆夫,水面的小舟和飞翔的野凫,都渲染了浓郁的诗意。此图无款,卷后有元明诸家诗文题跋。

此图与郭熙的另一副传世名画《窠石平远图》画风和构图极为相似,描绘一河流两岸树色平远的景色。画中之景以河为界可分作前后两部分。前景画河流近岸,平地坡石,其上生古树数丛,枝干盘曲伸张,树上枯藤缠绕,垂蔓点水。整个景物清寒枯硬,其境界清旷平淡。画面以平远布局,构景简洁,开阔而均衡。其树似鹿角蟹爪,山石笔法灵活多变,墨色浓淡变化丰富而微妙,所造之境具体真实,从中可以看出李成画风的影响,同时又体现出郭熙山水画的典型风格。

郭熙 溪山秋霁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郭熙 溪山秋霁图 细节

郭熙 溪山秋霁图 细节

本图以长卷形式表现秋日雨过天晴后郊野的清丽风光。卷中忽而两山夹峙野水逶迤,忽而重岩叠嶂连绵而起,忽而江水横陈浩淼空阔,其中点缀高人逸士渔夫钓者,表现其悠闲生活情趣。宋人论画山水谓需写出可游可居之景,此图布置有序,意境优美,正体现了这一要求。画上无作者款识,元时曾经倪瓒、柯九思等人收藏,定为郭熙之作,但此画画风清润素雅,用笔尖利,与传世的郭熙雄健浑厚之画风颇不相同,谢稚柳更定为王诜之作,但原画收藏者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仍认定为郭熙作品。

幽谷图

《幽谷图》为立轴,绢本,纵168厘米,横53.6厘米。在狭长的竖式画幅上,画家以俯视的角度表现了皑皑白雪覆盖下的深山大壑。画面远景是矗立的崇山峻岭;中景处,两旁为陡立险峻的悬崖,中间为幽深的峡谷,雪雾、烟岚弥漫山间,展现出一种高峻奇险、幽深神秘的境界。白茫茫的大雪,为画面营造出荒寒、萧瑟的气氛。在积雪中毅然成长的树木,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画面远处,葱郁的树木密布山顶,簇拥成一大片。几株怪树斜长在陡峭的山崖上。深暗的树身,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显眼。树叶已落尽,光秃秃的枝丫如蟹爪或鹿角般随风摇摆。画面上的树木或傲然挺立,或弯腰低头,或俯身下探,似乎向观者竭力展现自己抗严寒、斗风雪的风采。沿着幽深的石谷向下看,没想到,这冰天雪地中竟有泉水从石罅中缓缓流出。涓涓而下的清流冲刷着冰冻的湖面。流水不止,生命不息,自然万物是不可能被冰雪所压垮的。作品中,雄浑的雪山、幽深的沟壑、干枯的树木,似乎传达着“冬山惨淡而如睡”的幽寂;而树枝的遒劲、老树干的苍浑、树林的繁茂,似乎在力排冬雪的掩埋、消除冬雪的睡意;淙淙的泉音,又似乎在呼唤大地赶快苏醒……

郭熙的《幽谷图》虽是局部取景,但却以深远法营造出高旷的意境,是一幅构图奇特的杰作。此图主要用淡墨描绘,具有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之妙。画家以淡墨画山,用浓墨写树,以雪山的莹润映衬老树的枯瘦、苍劲,以树木的深暗反衬雪山的明净,营造出秀润宁静、清气逼人的画境。画中的枯树以劲健的笔法绘出,突出了树木的坚挺;树叶皆以泼墨大点写出,表现出了树叶的茂盛。画家在洁白的绢素上以淡墨勾勒景物的轮廓,衬托出雪山的莹润;山谷以淡墨皴擦,表现了山体的立体感;山顶以更淡的墨轻染,甚至留白,突出了积雪的厚重;天空、水面以淡墨烘染,给人一种清幽之感。画家利用这些细腻而精微的表现手法,营造出雪后的高寒之境。

《幽谷图》曾著录于《宣和画谱》。起初,它被北宋宣和内府收藏,钤有“宣和宝殿”朱文印;后来又被明内府收藏,钤有“典礼纪察司印”;再后又被明代的张孝思,清代的梁清标、安岐及乾隆内府,近代的蔡金台、靳伯声等收藏,均钤有鉴藏印。由此可见,《幽谷图》是一幅流传有绪的作品。

郭熙 关山春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图以立幅形式表现深山春雪过后的景色,画之上部雪山巍峨,峻峭的山峦和茂密的林木衬出山中的屋舍,溪水流淌,水磨欢转,使寂寥静谧的雪山增添了生气。画幅左下方山石上有“熙宁壬子二月奉王旨画关山春雪之图,臣熙进”款识,可知此图绘制时间与《早春图》为同一年,画法有大体相近。

郭熙 寒林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于双幅拼成的立轴上画古柏一株,旁衬以寒林枯木,古柏老干虬枝,寒树木叶尽脱,二者各具姿态,鲜明地写出了柏树历经岁寒不凋的品格。郭熙不专以画寒林著称的,但这方面也具有相当的造诣,他曾在宋宫钦明殿中图绘《松石平远图》,可惜未流传至今,此幅寒林图无作者款识,曾经清宫收藏,虽不能断言出自郭熙之手,但作为李郭传派的宋代优秀作品当无疑义。

郭熙 双松图

郭熙《双松图》画面双松矗立,双松插天,高入云表,枝干龙钟,叶茂荫浓。其旁枯木槎枒,谷深崖陡;其下坡回岩转,溪远雾重。该画尺幅巨大,保存尚佳,是震人心魄的一件高古巨制旧传为郭熙所作,虽未必是,但境界阔大,气势壮伟,笔墨凌厉,有嶒嵘峻拔之慨,气宇自是不凡。曾经石渠旧藏,后逸出宫外,为天津徐世昌所得,解放前曾在日本东京举办之《唐宋元明名画展览》中展出并出版,是有声于当时的名作之一。该画曾为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所藏,图中除乾隆嘉庆鉴藏印之外另有“弢斋秘籍”印文,此印为徐世昌藏印,“退耕堂”为其斋名。

郭熙 春江帆饱图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春江帆饱图》传为郭熙作品,其画风也与郭熙相似。原载《四朝选藻册》,绘远岫高松,中分一水。右岸竹离茅舍,窜石丛林。岸边二帆船停泊。远方夕阳西下,江水如潮。二小船饱帆破浪前进,从而点出了画面的主题。图中远山用淡墨勾染,浓墨点小树,松树,帆船用细笔勾描。全图笔法缜密严谨,画风学郭熙一派而又另立新意,不愧是宋期小幅山水的佳作。画面无款。对幅有清高宗弘历的题诗。此作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秋江觅渡图》,宋代,郭熙,斗方之一,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24.4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郭熙《秋江觅渡图》本图为一斗方,描绘河岸点景人物,山石隅于一角,册页右上题款“郭熙秋江覓渡”,是否郭熙原画做尚存争议,有专家认为应为元人仿作。

宋(传)郭熙 古木遥山图 上博藏

清 仿郭熙 溪山无尽图 绢本设色 28.4 x 194.0 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郭熙 雪山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雪山兰若图》,宋代,郭熙,绢本设色,规格不详,弗利尔美术馆藏

(0)

相关推荐

  • 山水入门必知的郭熙《林泉高致》和“三远”法

    来源:淳道字画网      时间:2017-07-01 摘要:郭熙认为,对于自然和山水的观察应是全局的.多角度的,自然山水是永远处于变化中的,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点,才能真正捕捉住自然万事的" ...

  • 国画技法15:卷云皴

    卷云皴又叫云头皴或乱云皴,是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之一.以李成为创始者,所画山石的形态.笔墨仿佛云气涌动,故名.其法以中锋略带侧锋而为之.适合表现中原.齐鲁一带山石的形状和质感. 运用卷云皴的代表画家还有北 ...

  • 北宋时期李成等五位画家十七幅绘画作品赏析

    北宋建立以后,绘画艺术发展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绘画内容极为突出.尤其是宋徽宗时期,设立画院,一批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应运而生,包括帝王宋徽宗在内的诸多画作,使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比较有 ...

  • 100首宋词,100幅宋画,堪称绝配

    听琴图 宋徽宗作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或浅吟低唱,温柔婉转,或大江东去,豪迈有情.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流传至今,感动千年. 与宋词相映衬的是宋代绘画,简单.含蓄.谦卑.轻柔. ...

  • 宋画十大长卷,绝世珍宝!(高清)

    两宋时期,对文人来说应该是"最好的时代".宋朝历代帝王均热衷于文化事业,尤其是宋徽宗赵佶在位时期画学发展迅速,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画的审美.宋画流传下来的珍品很多 ...

  • 100首宋词,100幅宋画,堪称绝配!

    听琴图 宋徽宗作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或浅吟低唱,温柔婉转,或大江东去,豪迈有情.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流传至今,感动千年. 与宋词相映衬的是宋代绘画,简单.含蓄.谦卑.轻柔. ...

  • 100首宋词,100幅宋画,简直绝配!

    ◆ ◆ ◆ 南宋 赵伯驹 <仙山楼阁图>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浅吟低唱,温柔婉转:大江东去,豪迈有情. 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 流传至今,感动千年. 与宋词相映衬 ...

  • 宋画里的花鸟:精致细腻,回味无穷!

    北宋 赵佶<花鸟图> 宋画非常重视技法,注重写实,在写实技巧上已臻中国古典写实主义的顶峰. 生活在北宋的书画鉴赏家郭若虚提出: "画花果草木,自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 ...

  • 100首宋词配100幅宋画小品,美到窒息...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 为什么宋画那么多人喜欢?看了这些高清大图,你就会明白

    首先,根据舒城县诗词协会会长宋志发编著的<北宋画家李公麟>一书的资料显示,李公麟不仅是"官员画家",更是诗文兼长的文人. 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米芾.秦观 ...

  • 宋画小品

    宋代小品画略论 学术主持/撰文:刘建轩 中国的绘画艺术在宋代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绘画发展十分全面,人物.山水.花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趋于成熟,作品形式也是种类繁多,其中小品画以存世量多.题材广泛, ...

  • 宋画,中国丹青史的高峰

    本文来源:谁最中国 宋徽宗<写生珍禽图> 宋徽宗赵佶虽是北宋的亡国皇帝,但却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他能书善画,23岁就创下挺拔秀丽的"瘦金体".绘画上,更是天赋异禀,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