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下之术:组织内部出现矛盾,领导者如何利用?这样做能坐收渔利

辩证法讲: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再团结的组织内部,依然有矛盾的存在。面对这样确实存在的客观事实,愚昧的领导者会极力掩盖,而高明的谋略家会善加驾驭,以求有意识地干预矛盾的发展而从中获益。具体如何操作呢?通过剖析下面案例,咱们就一目了然了。

案例原文】春,二月,己巳,以蜀王秀为内史令兼右领军大将军。国子博士何妥与尚书右仆射邳公苏威争议事,积不相能。威子夔为太子通事舍人,少敏辩,有盛名,士大夫多附之。及议乐,夔与妥各有所持;诏百僚署其所同,百僚以威故,同夔者什八九。妥恚曰:“吾席间函丈四十馀年,反为昨暮儿之所屈邪!”遂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共为朋党。省中呼弘为世子,同和为叔,言二人如威之子弟也。”复言威以曲道任其从父弟彻、肃罔冒为官等数事。上命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案之,事颇有状。上大怒。秋,七月,乙巳,威坐免官爵,以开府仪同三司就第;卢恺除名,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馀人。

案例剖析】隋文帝杨坚不仅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同时也是驭人有术的谋略家。他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善于察觉组织内部那些鲜为人知的矛盾,并且懂得如何控制矛盾的激化程度,和推动矛盾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在本案例之中,隋文帝杨坚充分发挥了自己驾驭和利用组织内部矛盾的超高艺术,借助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件(即两个人争论音乐曲调),一鼓作气完成了朝廷人事关系的大洗牌,不动声色地打击了功臣勋旧势力,让自己的子嗣树立威信和接管权力。其一系列精妙的操作,不仅让当事人蒙在鼓里,也让后世谋略家拍案叫绝,自愧不如。具体他是怎么操作的呢?我们梳理了一下,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步:

1.以小制大,储备矛盾。以小制大,是高明的领导者比较常用的管理手法,用于平衡组织内部的各种势力,以保证其中一方不至于“尾大不掉”。这种管理手法的精髓在于,有意识地在组织内部储备一部分矛盾,以备领导者的“不时之需”。为什么领导者要储备“矛盾”呢?那是因为下属(或打工者)作为个体,与组织(或老板)的整体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如果他们团结地铁板一块,往往容易“损公肥私”,为了个体利益而牺牲整体利益。案例之中,隋文帝杨坚为了牵制权臣苏威,故意保留了一个与其意见不合的博士何妥。

2.小题大做,引发矛盾。随着隋文帝杨坚的子嗣日渐长大,到了该给他们“安排工作”,和帮助他们“树立权威”的时候,这就需要某些人“主动”腾出位置。那么究竟哪些人应该腾出位置呢?隋文帝杨坚认为,尚书右仆射邳公苏威的“羽翼过丰”,如不剪除,恐生后患。怎么才能够“既拔鹅毛,又不让鹅叫唤”呢?隋文帝杨坚决定是时候动用自己的“矛盾储备”了。他独具匠心地提供一个谈论“音乐曲调”的机会,以引发博士何妥与苏威儿子的“学术争论”,从而导入矛盾。

3.推波助澜,升级矛盾。果不其然,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下。在这种情况下,隋文帝杨坚并没有通过“和稀泥”维护组织内部的“团结稳定”,而是一反常态要求文武百官公开“投票”和“表态”。这一招的祭出,使得一个关于“音乐曲调”的学术争论,升级为“支持谁,反对谁”的政治站队。由于苏威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把手,在组织内部的影响力巨大,文武百官中的大部分人都“罔顾事实”,毫不犹豫地为他们父子站台,最终整个形势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

4.顺藤摸瓜,利用矛盾。“一边倒的局面出现,令博士何妥的“颜面扫地”,让他的学术权威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本着“鱼死网破”的精神,博士何妥不留余地地向对方发起“致命一击”,即举报苏威等人“结党篡权”。而他这种不顾一切地举动,正是隋文帝杨坚迫切期望的“炮弹”,因为正好借此机会进行人事关系“大洗牌”。于是隋文帝杨坚立即任命自己刚提拔的儿子蜀王杨秀全权负责此事件的调查,让他有机会树立自己的威信,培植自身的势力。

5.审时度势,缓和矛盾。蜀王杨秀对父亲的良苦用心心领神会,经过不懈努力,果不其然找到许多关键“证据”,将苏威等人“结党篡权”做成“铁案”。隋文帝杨坚在得到详细汇报后,立即进行严肃处理,将相关人员“一网打尽”,一举完成了这次“非常规”的人事变动,将权力和资源的持有人由功臣换成了亲属。值得注意的是,隋文帝杨坚虽然打击面很广,但最终的处理手段是比较“温和”的,很多人只是“免职”而已。这种处理方式,是为了缓和矛盾,避免对方铤而走险,最终实现双方关系的“软着陆”。

对于矛盾的利用方法,历代谋略家都非常重视,最为典型的代表是鬼谷子,他将其正式命名为“抵巇之术”。关于“抵巇之术”的要点,我们在读书会已经详细讲解,大家只需注意“温故知新”即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