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首“黄色歌曲”竟然出自这个地方,连孔子都对其骂声不断

古语“郑声淫”说的是什么?
按照字面意思来看,就是说郑国的音乐有违礼制。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就是说郑国音乐是不健康的色情歌曲。
“郑声淫”的说法源于孔圣,原话是“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孔子认为,应该明令禁止来自郑国的靡靡之音,并远离那些奸佞小人。郑国的音乐容易让人心生淫秽,而奸佞的小人则对社会有害。孔圣人的言下之意,就是郑国的音乐与小人一样,都是危害社会的元素。
为什么孔子觉得郑国的音乐不健康呢?
当时,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渊向老师请教了治国之策,孔子便说了上述这番话。孔子用郑国之音来比喻治国之道,但这句话却被后人认为是孔子抵触郑国的音乐,将其定义为“黄色歌曲”。于是乎,便引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的“靡音之争”。
在两周时期的中国,唯一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便是带有祭祀和礼仪性质的“雅乐”。在公共场合,唯有《韶乐》、《舞乐》中收录的音乐才能“合法播放”。“郑声”非但不能在正式场合演奏,反而会被当成是“毒瘤”,成为“扫黄打非”的重点对象。
说句题外话,为什么孔圣人总是在强调“礼乐崩坏”呢?难道当时的社会真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吗?
并非如此。
因为诸侯国和广大人民群众不喜欢高雅的音乐,大家都喜欢接地气的“郑声”,所以,孔圣便觉得“礼乐崩坏”,国家没有未来。
以《先秦诗经学史》的观点来看,“郑声”所指代的不只是音乐,“郑卫之音”还包括当时的诗歌。所谓“郑卫之音”,其实,就是流行于郑国和卫国的民乐,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就是流行于某个地域的民俗音乐。《诗经》其实就是古人的“歌词本”,里收录了许多当时流行的诗歌,其中《郑风》、《卫风》部分所收录的三十多篇诗歌,就是孔子口中淫荡的“郑声”。
既然,“郑卫之音”如此受世人欢迎,为什么孔圣人要将其定性为色情歌曲呢?其它的诸侯国同样有民俗音乐,且“尺度”上与郑卫之音差不多,为什么别国的音乐没有被孔子定义为淫声呢?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
笔者认为,音乐、诗歌的内容反倒是无关紧要的,孔圣人所关注的重点,是音乐的诞生地——郑国。这种因政治意识形态而产生的偏见,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例如:上世纪的港台音乐,就一度被保守人士认为是靡靡之音。今天,邓丽君的歌曲已经成为传奇,但在当年这种歌曲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黄色歌曲。郑音遭到孔子的此番抵触,原因便是如此。
不论是郑国还是卫国,都是殷商民族的聚居地。武王伐纣以后,该地区的殷商旧贵族被分封为诸侯,以此来平衡商民与周民的力量,防止前朝旧族造反。但由于周天子的教化不到位,这里后来还是发生了动乱。周天子平定了叛乱之后,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分封到了当地,对该地区进行监管。从这以后,周人便开始对这一敏感地域抱有偏见。
因为郑、卫两国大多是商朝的遗民,所以这里流行的音乐自然是前朝遗声。商朝的音乐比较考究,从氛围上来说比较注重豪放的表现形式,所以对于周人来说这种音乐是颇为奔放的。放到现在来看,周乐与商乐感官上的区别就像是美声和死亡摇滚一样。殷商旧族,尤其是那些上流社会的贵族,颇为享受这种豪放的表现形式,却对周代的礼乐不太感冒。因为商朝就是在这样的音乐中走向衰亡的,所以,包括孔圣人在内的一众道德家便将其定性为“靡靡之音”,对其“不敬而远之”。
其实,何止是音乐,时人对郑、卫两地的文化也抱有强烈的偏见。
根据《战国策》的记载,郑地的姑娘们非常擅长化妆,“粉白黛黑”。生于南方的楚王见了郑国的美女,被馋得走不动路。可这样的美人放在孔子的眼里,就成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原始出处。在孔圣人看来,郑地就是一块淫地,这里诞生的音乐是淫声,这里的美人也都是婊子。
殊不知,郑地美人涂脂抹粉的风尚传承数千年,引领了中国女性化妆史,后人从未觉得此举与“淫荡”之间有什么瓜葛。
参考资料:
【《战国策》、《先秦诗经学史》】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