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案
李某,女,43岁,初诊时间:2021年5月8日。
去年疫情期间身痒严重,抓之起红色米粒样皮疹,吃抗过敏药瘙痒缓解,但新增嗜睡、乏力。服药2月后停药,身又痒,夜间明显,上床即发作。去年10月开始吃归脾丸1个月,痒消失。停药后断续身痒,晚上发作,抓挠后四肢起红色小米状皮疹,抓痕色红,涂抹清凉油,瘙痒可自行消失。
现症见:身痒,夜间发作,色红,皮疹如粟米大小。易出汗,浑身发沉,走路稍久双腿发沉,胫骨按之疼痛。稍干活则脖子大椎处疼,腰酸疼。干活、生气会有心慌、胸闷、气短。早起手、脸郁胀。饭量可,但较之前减少,体重最近有增加,吃辣椒、干果牙龈疼,吃黄连上清片牙疼立刻消失。稍口干,喝水多,小便不多,色黄,气味重。大便稍黏,解不顺畅,稍黏马桶。有时肚子胀,想去厕所,解不出来。间断性失气多。月经提前7天,经期5天,前3天量可,无血块,经前1天小腹坠胀。舌淡红,有红点,苔薄,脉沉弱。
考虑风水相博于肌肤,处以防己黄芪汤合当归芍药散。
防己10g 黄芪30g 茯苓20g 白术15g
泽泻25g 当归15g 川芎15g 白芍15g
桂枝10g 薏苡仁30g 杏仁12g 枳壳10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5g
7付,一日一付,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时间:2021年5月15日。
晚上仍然身痒,身沉稍好转,早起仍手、脸郁胀。近期吃牛杂汤身痒加重2天,大便日一次,稍黏,舌淡,有小红疙瘩,脉沉弱。
立开鬼门、洁净腑之法,处以大青龙汤、五苓散合方。
麻黄10g 桂枝15g 生石膏25g 杏仁10g
茯苓30g 白术15g 泽泻25g 猪苓10g
白芍12g 白茅根30g 益母草30g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20g
7付,一日一付,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三诊时间:2021年5月25日。
晚上身痒减轻明显,稍微挠下就可缓解,挠后也不起皮疹。身沉重减轻。早起脸、手肿胀减轻。纳可。近两天上火,早上口苦,咽疼、有痰,白天好转。大便黏,不顺畅,日一次。平素锻炼,如做瑜伽时有汗,吃药期间出汗未增多。近来心烦,多梦。
上方加桔梗、薄荷,续服七付。
四诊:2021年6月8日。
现身不痒,手脸郁胀、口苦、咽痛消失。身发沉已不明显。平素胃稍不舒服,近来胃胀,昨晚胃胀明显,纳可,大便不顺畅,想解解不出来,小便稍黄,有气味。
立健脾化饮、消胀除满法,外台茯苓饮合厚姜半甘人参汤:
茯苓20g 党参12g 白术15g 陈皮15g
生姜24g 枳实10g 厚朴12g 清半夏15g
炙甘草10g 白茅根15g
7付,一日一付,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药后胃无不适,身痒未发。
按:本案患者除身痒外,主要症候表现为身体发沉,容易汗出,肢体肿胀,大便黏,考虑风水为患,故初诊时以防己黄芪汤合当归芍药散,取其祛风除湿,调和营卫之意。药后身沉略见好转,但身痒减轻不明显,说明辨证并不精确。结合患者脸肿、手、腿肿胀,可采用发汗法,易上火,小便黄、气味重,说明内有郁热,此时决定采用大青龙发汗,但顾虑有二:—、患者脉沉弱,恐其正气不支,不耐发汗;二、患者汗出较多,恐发汗而汗出更甚,甚至汗出不止。但随后一想:水饮为患,脉证本不固定,如大青龙即可见浮缓脉、涩脉;五苓散亦可见汗出。遂毅然选用大青龙汤,合五苓散以加强利水消肿之功,药后身痒、身沉、肢肿减轻明显,也未见大汗淋漓之弊,可见水饮为患,症候变幻莫测,不可以常理推测。
《金匮要略》水气篇有段文字: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
通过此案,对条文涉及到的证候及治则,方有切身的体会。
郑州九院中医科
坐诊时间
周四、六不坐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