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老照片!记录老一辈物探人不为人知的艰苦……

戈壁滩上的“先锋者”.mp3

老物件名称:

上世纪70年代塔里木物探人的工作照片

一张张老照片镌刻着物探人的历史印记

一幕幕旧景象展现着那个年代的悲怆与力量

岁月无言

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

但那些斑驳的历史痕迹

无论经历了多少沧桑

都不曾失色

而照片中老一辈物探人的故事

也正激励着一代代石油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物探人,被称作找油找气的先锋。在塔里木会战之前,这些先锋者更是走常人没走过的路,吃常人没吃过的苦,在塔里木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1978年,随着柯克亚凝析气田的发现,一批批石油人从五湖四海汇聚到塔里木参加南疆石油会战。东方物探人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信息闭塞,新疆在内陆人的心目中,是“落后荒凉”“缺吃少喝”的代名词。所以,最初听说要来新疆,大家都害怕。有哭的,有闹的,有堵着领导诉说自家困难的。虽然组织上专门召开了动员会,告诉大家新疆不是想象的那样荒凉可怕,很多人还是不愿意被“发配”到新疆。领导一着急,桌子一拍:党员带头!党员先上!党员先去那“落后荒凉”“缺吃少喝”的新疆!在一个个党员的带动下,渐渐地,更多人加入了南疆会战的队伍。

先坐几天几夜的绿皮火车,再坐一周的汽车,南疆石油会战的第一支地震队终于到达了工区。虽然早知道南疆荒凉,但真正身临其境,这群来自燕赵大地的物探人还是有点吃惊。放眼望去,只见戈壁荒滩一眼望不到边,没有村庄,没有农田,没有房子,甚至连路都没有。地震队的车刚颠簸到工区,就陷进虚软的浮土中“趴窝”了,设备、物资之类,全是靠人抬肩扛才到达工地。

没有时间去缓解一路的疲惫,更没时间去抱怨、后悔。大家一到工地就立即投入了“战斗”。但没想到,千里迢迢从内陆运来的“现代化武器”——钻机,在南疆的戈壁滩上竟然没有用武之地。由于工区里密密麻麻铺满了砾石,打井时,只听见钻机发出“格楞楞”的响声,钻头却钻不进地里去。一天忙到晚,“格楞楞”的响声不断,钻头换了一个又一个,却只能钻个两三米。而且钻头还老被砾石死死卡住,最后只得用镐头、铁锹去把钻头挖出来。井打不下去,领导急得满嘴是泡,大手又一挥,“现代化武器”干不成,咱就用最原始的方法干,挖炮坑!还是党员带头,分小组,搞比赛!就是晚上不睡觉,也必须完成任务!

一场人工挖炮坑的大战开始了。戈壁滩上砾石如铁,地表坚硬,十字镐高高抡起,重重落下,只听见“嘣”的一声,眼前火星四溅,人的双臂震得发麻,虎口震得出血,地上却只挖出一个小白点。吃饭的时候,所有人的手都伸不直,拿筷子都很艰难。放眼望去,一双双捧着饭碗的手上,全缠着重重叠叠、新新旧旧的胶布。

虽然如此艰苦,工地上还是一派你追我赶、争相比拼的景象。今天你这个小组挖了100个,得了第一名,明天我就要挖110个,把你比下去。群众要是挖得比党员多,党员就会不好意思,半夜打着火把也要赶上来。谁都不服谁,都想拿名次。当时正值七八月份,戈壁滩上热得要命,水一壶又一壶地喝,却连汗都没有。有的人挖着挖着就眼前一黑,“咕咚”倒地,找个阴凉之处躺一躺,喝壶水,缓过来又抡起镐头接着挖。

就这样,大家从酷暑夏季一直拼到十月秋凉,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其实,大家你追我赶、起早贪黑拼命想争夺的冠军,奖品不过是一朵纸做的大红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