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墨经典 I 瞻仰朱自清故居
扬州的初冬不是很冷,都到阳历十二月中旬头上了气温还在三到五度之间徘徊。昨夜,冷冷的北风才悄然侵袭,蒙蒙烟雨随着嗖嗖北风纷纷扬扬而落,彷佛这凝重微寒的阴雨是特别为我瞻仰朱自清先生而做的渲染。
瞻仰朱自清先生故居的理由很简单,一是敬慕朱自清先生为文,二是钦佩朱自清先生为人,三是敬仰朱自清先生的气节。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我很喜欢。《荷塘月色》、《匆匆》、《春》、《背影》和《儿女》我都一一拜读过许多次。每次再读它们我都会有新的感动、感染、感悟和感触。
朱自清先生的为人也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悄然流露,那“深深的爱,浓浓的情,淡泊的尊贵,豁达的豪放,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无不给我深深的印记,最让我由衷敬仰的还是先生“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这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与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草蛇灰线渊源相承。我想假如拿现在的人与朱自清(铮铮铁骨、浩然正气)相比,一定会有无数人感到汗颜、愧疚和羞辱!
朱自清先生的故居在扬州城里的安乐巷27号,因我之前也不知道具体朱先生故居的地址,便打车前往,沿途可见三、五块“朱自清故居”的导向指示牌,车至文昌中路琼花观附近而停,再沿带箭头的朱自清故居指路牌而行,不一会就到了。
安乐巷窄而修长,宽仅容两三人并行,沿途还有两三、个九十度的直角拐弯。冷冷的雨丝潇洒而落,小巷也越发灰暗、深沉。小巷两侧的房子低矮而陈旧,青砖黛瓦,门窗斑驳。窄窄的石条小道,一如安徽桐城的六尺巷,苏州的徐家小巷,无锡的小娄巷和北京的猫儿胡同,古朴而恬静,窄而幽深。
小巷悠长而深远,踏着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可听见脚步声在小巷里回声。朱自清故居就深藏在这深巷旧宅之中,如果不是那块“朱自清故居”的牌匾,你一定不会猜想到这里就是朱自清故居。朱自清故居是一所传统的扬州式四合院,天井里一古木参天,一老井深渊、砖地绿苔点点,标准的老建筑风格,雕墙刻栋。天井、柴屋、厨房、正室、偏房、客厅、寝室、书房错落有致。书桌、笔架、墨盒、烟斗、太师椅、老木床、印花被、草芯枕、凳几和展开的书卷仿佛在告诉我朱自清先生刚刚离去。倒是那尊朱自清先生汉白玉全身塑象和朱自清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在提醒我们朱自清先生已辞世久远。满屋连牍的关于朱自清先生的书、刊、报纸、评论,以及朱自清先生的简历、照片、手稿、文章、摘抄、书信和朴素、洁净的遗物在‘讲述’着朱自清先生的节俭贫瘠,讴歌着朱自清先生的伟大,展现着朱自清先生的伟岸和尊傲。
李公朴、闻一多的遇害给朱自清先生非常大的震惊和愤慨,他不顾个人安危,仍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宣传闻一多历史功绩。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朱自清先生宁愿忍饥挨饿也拒绝购买美援面粉。先生弥留之际留给妻子一句话是“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也不准买美国面粉”。这谆谆话语掷地铿锵,这铮铮铁骨震撼永世,这傲然正气气吞山河!朱自清先生的言行挺直了民族脊梁,雄伟了民族长城,弘扬了民族气节,朱自清先生用羸弱之躯和铿锵话语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和尊严……
朱自清先生不仅深爱着多灾多难的祖国和人民,也深爱着赋予他生命和生活的故士。他的赤诚之心、峥峥铁骨,让我由衷的为之敬佩,为之骄傲,为之倾倒,为之自豪,为之膜拜!
伫立在朱自清先生汉白玉石雕像前,我向朱自清先生汉白玉石雕像行了一个膜拜的注目礼。朱自清先生清俊、儒雅、凝神,戴眼镜身穿布袍,左手按石右手抚膝端坐于荷塘前的模样便定格在我心里,也愈加的挺拔、伟岸、神圣……
纯文学,接地气,真善美
写吾心,记吾见,录吾思
最前沿,最经典,最高峰
喜欢 就长按 二维码
关注北墨文穓
不媚俗,不迁就。只,阳春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