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后”到“80后”,四位作曲家用音符谱写赤子之心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2020年初,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提出了同时委约四代作曲家共写时代强音的创意。
贾达群、于阳、郝维亚、杨帆分别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他们将个人感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用有历史深度、人文思考与艺术高度的音乐,书写几代人心中的民族记忆,传递中国不同代际音乐人的共同信仰。
作品问世前,上海交响特意举行了试听会与专家研讨会。四位作曲家反复打磨作品,精益求精,力图拿出无愧于观众、无愧于自己的满意之作。
从6月25日起,这四位作曲家的精彩原创作品首次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亮相。
01
贾达群:“心潮逐浪高”
出生于1955年的贾达群,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这位著名作曲家、理论家是以美术作为其艺术生涯的起点的,他对线条、色彩、结构等有着独到的感悟。
贾达群非常喜爱毛主席诗词,他特别敬佩和欣赏毛主席诗词中撼天动地、磅礴轩昂、舍我其谁的气概。2020年5月,接到上海交响乐团的委约邀请后,他思考了良久。“逐浪心潮”四个字忽然在他的脑海中闪现。“毛主席《菩萨蛮·黄鹤楼》中的'心潮逐浪高’一直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底。我心想:就是它了!”
指挥:俞极
在乐队协奏组曲《逐浪心潮》的简介里,贾达群这样写道:“'逐浪心潮’意蕴大气磅礴,没有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浪,暗示变幻的风云(自然界、人世间);逐,不是简单地追、随,而是一种认知、驾驭和引领;心潮,不仅是情感的释放,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言说。”《逐浪心潮》表达了作曲家对历史的思考、对理想的态度,并寓意一种气魄、情怀和理性。
“我作为'50后’,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与变迁,我们这一代人对这一百年,尤其是近七十年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因此,历史性与厚重感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基调。”这部长达50分钟的作品是一部纯粹的具有真正交响性的交响曲。全曲由五个乐章组成,整部音乐的核心动机是五个音,同时也融入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特定音乐符号。
尽管被乐评家誉为“20世纪音乐语汇信手拈来的结构主义大师”,贾达群并不认为自己是所谓的 “先锋派”作曲家。“我觉得我其实很传统,无论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还是对源自西方的交响乐体裁形式,我都非常敬畏,但这并不阻碍我在艺术表达方面进行创新。艺术永远要随时代变化、发展。”
在贾达群看来,真正的艺术应该以其真诚的情怀、独到的语言、严谨的形式、丰厚的内涵去引领并激发接受者的情智和想象。他坦言:“在《逐浪心潮》这部作品中,我尽力了。我期待着艺术家们的激情演绎以及广大听众的认同。”
6月29日,贾达群的《逐浪心潮》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了世界首演。
02
于阳:致敬伟大的时代
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著名作曲家于阳创作的《中国颂》是一部把握时代脉动、弘扬理想的原创交响乐作品,它具有浓郁的中国音乐风格,又融合了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印象主义的色彩性和现代主义波澜壮阔的交响乐语汇,展示了中国当代音乐的新风尚。
接到上海交响乐团的委约邀请后,于阳深感这么重要的创作机会对于一位作曲家来说,或许一生中只有那么一次。“重大的命题创作对作曲家来说无疑是艰巨的挑战,尤其是用交响乐这种音乐形式来创作,需要历史积淀、人文思考,更要兼顾艺术呈现,作品要做到雅俗共赏,充分展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音乐思考。”于阳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音乐家应有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指挥:孙一凡
《中国颂》在音乐语汇和写作技法上,既遵循交响音乐思维发展的逻辑,又巧妙运用了中国风格的五声调式来进行构思和创作。全曲由恢宏、庄严的号角声奏响引子主题,充满张力的铜管乐器声部随即展现出磅礴的气势,寓意着一种崇高信念和坚韧力量。接着,弦乐声部的进入带来细腻的音响及色彩的流动与变化,乐队各个声部的线条交织和铺垫转换,营造出万象更新、旭日东升的意象。随后,极富深情的抒情主题如浪潮般涌来。在丰富的管弦乐配器中,于阳将《东方红》的旋律通过对位的方式穿插其中,并在最终的高潮中掀起澎湃浪潮,这段旋律既耳熟能详,又颇具新意。
于阳告诉记者,他希望这部《中国颂》能交出一份无愧于观众的答卷,并致敬这个伟大的时代。
6月25日,青年指挥家孙一凡执棒上海交响,携Echo合唱团演绎于阳《中国颂》。
03
郝维亚:奔向大海,仰望星空
“70后”著名作曲家郝维亚曾凭借电影《西藏天空》获得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音乐奖。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他受上海交响乐团之邀创作了交响诗《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为女高音与乐队而作)。
“奔向大海”寓意着团结一致奔向自由,“仰望星空”意为一个民族不仅要看到脚下,更要有勇气看到未来。全曲从充满力量的前奏开始,紧接着传来远处的号角和坚定的步伐,人声进入后与乐队之间形成互问互答,仿佛怀抱着年少的理想不断追问当年的初心。
指挥:张橹
这部作品历经多次修改。在创作过程中,郝维亚被王爰飞的诗词深深触动——“我们一起奔向大海星空,我相信生命的过往交给未来,交给时间封印。每个艰难的时刻,都有一场秘而不宣的约定。让我告诉你,凛冽之后一定会有一场春天温暖的雨。我们一起奔向大海,我们一起仰望星空……”
郝维亚说:“建党百年是辉煌的时刻,我们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令人激动。在音乐中,我也想体现一些思索。这一百年的道路充满着艰辛,困难重重,我们战胜困难的过程是非常了不起的,也值得去纪念,我希望这部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命力。”
6月26日,上海交响乐团助理指挥张橹执棒乐队,携手女高音歌唱家赵丽丽演绎这部作品。
04
杨帆:纪念擎起火种的父辈
“80后”作曲家杨帆曾为舞剧《天路》和《永不消逝的电波》创作音乐,这两部作品双双捧得2019年第十六届文华大奖。近年来,他还参与创作了许多国家级大型演出纪念活动的音乐。
他受上海交响之邀创作的《父辈》采用交响诗的形式,即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在回顾红色百年之历史的同时,将自己对于父辈的情感寄托其中,力求达到史诗般的诗意,以及人性的表达。“在百年前的中国,父辈先驱以思想明志,振臂高呼信仰与自由,引领亿万民众从苦难中觉醒;百年后之今日,是一个鲜花盛开的新世界。这部作品所要做的,是用音乐搭建一座'桥梁’,将这一切连接起来。”杨帆说。
杨帆在构思题记中写道:“我们生活在你们所开创的世界里,那么你们的时代又是怎样的呢?相距百年的同一片星空之下,你们能看到这个新世界吗?我相信,可以。因为即使肉体陨灭,精神也必将永存,照耀着脚下每一寸山川大地。因为,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仰永存。”他想以这部作品纪念“那些身陷囹圄为他人擎起火种的人;那些燃烧生命以殉道于信仰的人;那些从战火与征途中活下来的人;那些立于丰碑中、眠于尘土中的人”。
《父辈》的音乐主题来源于杨帆为上海歌舞团出品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所作的音乐。在写《永不消逝的电波》时,他想的是如何用更加真实的方式去描述这个经典的故事,剧中的李侠不仅仅是一位革命志士,也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丈夫,一个好友,他想通过音乐体现人性的光辉。如果说《永不消逝的电波》的音乐是典型的场景音乐、舞剧音乐,那《父辈》作为一首交响诗,则更加凝练,更加交响化。
《父辈》即将于今晚(7月1日)亮相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更多地表达我个人的一种期盼和创作理念,希望听众们会喜欢,也期待我们的父辈会有一些共鸣和共情。”杨帆说。
上海交响乐团排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