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的由来
“天坛”现称“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的东南部,即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是国内众多祭祀建筑中的珍品。“天坛”集中华民族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体,有着颇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天坛”不仅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古代为什么要修建祭祀建筑群呢?据史料记载,有正始祭祀天地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时代。因为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位皇帝都把祭天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所以我国才有了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祭祀建筑。
那么,“天坛”这一称谓又是怎么来的呢?从字面上讲,坛是用土筑的高台,古时用于祭祀及朝会盟誓等大事。《礼记·祭法》讲:“燔柴于泰坛,祭天也!”明朝为了祭天祈谷而在“天坛”建了祭祀之地,到了清朝仍为皇家祭天祈谷之所。因此取名为“天坛”,“天坛”之称,即由此而来。
古代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有这举足轻重的地位,皇帝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当时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造诣去建造,“天坛”是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祭祀建筑群。
“天坛”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14年多的时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天坛”总占地面积272万平方米,比故宫大三倍还多。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
“天坛”是圜丘坛和祈谷坛的总称。“天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坛墙北圆南方,象征着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占地44.66公顷,由圜丘、棂星门、皇穹宇、神库神厨、宰牲亭组成,每年冬至日,在此举行“祭天大典”。祈谷坛占地72.34公顷,主体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神厨、宰牲亭、长廊,每年春季在这里举行“祈谷大典”,祈祷丰年。“天坛”的主要名胜古迹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坛和斋宫等。
祈年殿是皇帝祭天祈谷之地,为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0米,无钢筋水泥,也无长梁大檩,仅靠28根巨型大柱和许多互相衔接的枋(两根柱子间起连接作用的方形横木)、棁(梁上的短柱)、桷(方形的椽子)、闩支撑着高大而沉重的三重大檐,是我国独特的木结构体系,抬梁式架构的建筑艺术典型。
皇穹宇是祭祀时安放神牌之地,是一座高19.5米,直径15.6米,造型极精巧的单层圆殿,在皇穹宇外圜利用声学原理巧制的回音壁和三音石,令游人称绝。
圜丘坛是举行祭天大典之地,是一座洁白如玉的三层白石圜丘,从高处观看,其形似立体靶环。
斋宫则是祭天前斋戒之场所。在内外护城河和宫墙以内,为五间正殿,墙外有回廊房163间,供侍卫官兵居住,园内有参天古柏2500多棵,且形态各异,花坛遍布,百花争艳,万紫千红。
天坛在明朝初年,天与地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祀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在整个北京城里北有地坛祭地,南有天坛祭天,东有日坛祭太阳,西有月坛祭月亮。其中,天坛最为光彩夺目,气宇非凡,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制度。在乾隆执政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其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地方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将司令部设在天坛斋宫内,在圜丘墙架起枪炮。把所有的文物和祭器席卷一空,庄严肃穆的祭祀建筑群及设施惨遭破坏。
1949年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再祭天祈谷了,便把天坛辟为公园,从此称为“天坛公园”。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还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的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多彩。
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天坛的建筑艺术,以坛为圆形的特点著称,其布局之奇特,造型之别致,结构之巧妙,色彩之富丽而驰名中外。去北京旅游的国内外朋友,一定要到天坛去游览。天坛那建筑结构的精妙,清晰回声的奇妙,祭祀祈谷的幻妙,风景秀丽的美妙,妙不可言,美不胜收,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