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个文言虚词专项练习

十八个文言虚词专项练习

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无序,学生不要说能够全部记忆18个虚词的具体用法,就连这18个虚词包括哪些也很模糊。有感于此,为提高复习备考的有效性,笔者编了一个歌诀来帮助学生记忆:之乎者也,因为所以,而且与其于焉,则乃若何。本文资料来源于网络,也回归于网络。不过,重新整理后的资料,一定让你感觉不同!

一、判断“之”在文段中的意义

一僧欲之①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②应。久之③,此僧以箪食瓢饮之④助至南海,夸之⑤于唐僧:“此何难之⑥有?”唐僧曰:“汝之⑦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⑧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⑨乎?”

二、判断“乎”在文段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①?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乎②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而王胡为乎④如此好乐?若恢恢乎⑤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乎⑥?

三、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者①,诗仙也。为当国者②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③,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④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⑤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四、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

“师道之不传也①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②?”“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③。”“汝之言,金玉也④。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⑤!”

五、判断“因”在文段中的意义

因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②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③。其常因④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⑤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⑥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⑦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因⑧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⑨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⑩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六、判断“为”在文段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为①尧存,不为桀亡。”此为②至理,当为③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④巫所惑。巫者,以诡为⑤业,其所为⑥皆为⑦利也。故为⑧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⑨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⑩?

七、判断“所”在文段中的意义

“吾所①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②钦。以其所③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所④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⑤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⑥以教人向上者也。

八、判断“以”在文段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以①也。”若以②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③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④书卷为伴,弃夷以⑤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以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以⑦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

九、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①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②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③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④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⑤思也。三思而⑥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⑦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⑧。

十、判断“且”在文段中的意义

“存者且①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②委政非人。则李唐且③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且④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且⑤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十一、判断“与”在文段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与①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②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与③!其与④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⑤也,应使众与⑥其事,与⑦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⑧,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⑨?

十二、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问于犬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⑦畏主人邪?及其⑧戏逐,愿为一雪耻,君其⑨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⑩无辞乎?”护羊欲紧,狐与狼愤然而去。

十三、判断“于”在文段中的意义。

“黄鸟于①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②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③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④昔。吾乡之美已闻于⑤四方。世人皆欲老于⑥吾乡,此乃多人言于⑦我也,非吾杜撰耳。于⑧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于⑨是,不亦乐乎?

十四、判断“焉”在文段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①,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②,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③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④,骄而轻敌,焉⑤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焉⑥?但以其人之傲,若斥焉⑦,则必无颜世上矣。

十五、判断“则”在文段中的意义

“此则①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②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③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则④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则⑤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则⑥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则⑦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十六、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①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②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③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④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⑤不得已而谢。

十七、判断“若”在文段中的意义

“若①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②人之思,若③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④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⑤龙之一爪也。若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十八、判断“何”在文段中的意义

“徐公何①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何②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何③也?其所据何④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何⑤其大也!然何⑥人能忘情耶?何⑦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何⑧如?

虚词专项练习参考答案

一、之:①动词,到,往;②代词,他;③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④指示代词,这样,这些;⑤代词,这件事;⑥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⑦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⑧结构助词,的;⑨人称代词,我。

二、乎:①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②相当于“于”;③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④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⑤助词,词尾,不译;⑥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三、者:①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②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③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④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⑤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四、也:①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②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③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④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⑤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五、因:①介词,根据;②动词,沿袭;③名词,原因;④介词,趁着;⑤连词,于是;⑥介词,凭借;⑦介词,经由,从;⑧介词,通过,经过;⑨介词,因为;⑩连词,因为

  六、为:①介词,因为;②动词,是;③介词,对,向;④介词,被;⑤动词,作为;⑥动词,做;⑦介词,为了;⑧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⑨介词,替;⑩句末语助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七、所:①与“以”构成复音虚词,可译为“……的原因”;②表被动;③“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④“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⑤“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⑥与“以”构成复音虚词,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八、以:①名词,原因;②动词,认为;③介词,凭借;④介词,把;⑤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⑥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⑦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⑧连词,表目的,来;⑨介词,把;⑩介词,表,因为原因;(11)连词,表原因,因为;(12)介词,在;(13)介词,跟,和;(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用。

  九、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连词,表转折,然而;④连词,表递进,而且;⑤连词,表修饰,地;⑥连词,表承接,才;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十、且:①副词,暂且,姑且;②连词,并且;③副词,将,将要;④连词,并且;⑤连词,尚且,还。

  十一、与:①动词,赞许;②动词,给予;③句末语助词,表感叹,啊;④介词,和;⑤动词,对付;⑥动词,参与;⑦动词,结交;⑧动词,帮助;⑨句末语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

十二、其:①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②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③代词,作定语,其中的;④代词,自己的;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⑥代词,它的;⑦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⑧代词,它们;⑨副词,表示商量语气;⑩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十三、于:①助词,动词词头;②介词,表示对象,对于;③介词,到;④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介词,表示被动,被;⑥介词,表示方位,在;⑦介词,表示对象,对,向;⑧同现代汉语的“于是”;⑨介词,在。

  十四、焉:①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②兼词,在这里;③疑问代词,哪里;④句末语助词,不译或译为“了”;⑤疑问代词,怎么;⑥句末语助,呢;⑦代词,他们。

  十五、则:①副词,加强判断,是,就是;②连词,表让步关系,是,倒是;③连词,表推测,那么,就;④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就,便;⑤连词,表并列对举;⑥连词,表转折,却;⑦连词,表承接,原来是,原来已经。

  十六、乃:①副词,表承接,于是,就;②代词,你的;③副词,是;④副词,竟然,却;⑤副词,才。

  十七、若:①连词,表假设,如果;②代词,这,如此;③动词,像,如;④代词,你;⑤连词,表选择,或、或者;⑥与“夫”构成复音虚词,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意思他转,相当于“要说那”、“像那”。

十八、何:①②疑问代词,怎么;③疑问代词,为什么;④疑问代词,什么;⑤副词,多么;⑥疑问代词,什么;⑦疑问代词,什么;⑧与“如”构成复音虚词,怎么样。

课本内18个文言文虚词专练

日常 2020-12-18

4阅读0点赞0评论

一、乃

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笑问客从何处来。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因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不如因善遇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5·蒙故业,因遗策。

四、则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居则曰:“不吾知也。”

五、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3·未知生,焉知死?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六、之

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七、乎

1·儿寒乎?欲食乎?

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八、者

1·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3·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6·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九、也

1·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6·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7·岂独伶人也哉?

十、而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8·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十一、且

1·且臣少仕伪朝。

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示赵弱且怯也。

5·若属皆且为所虏!

6·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7·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十二、与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与人方便。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4·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5·则与一生彘肩。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7·吾与点也。

8·唯求则非邦也与?

9·孰与君少长?

十三、其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4·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5·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其如是,孰能御之?

1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十四、所

1·某所,而母立于兹。

2·师之所存也。

3·若属皆且为所虏!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6·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7·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十五、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吾属今为之虏矣!

6·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7·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8·为之奈何?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十六、若

1·其翼若垂天之云。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4·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6·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十七、以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以勇气闻于诸侯。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4·汝殁以六月二日。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8·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11·皆以美于徐公。

十八、于

1·乃设九宾礼于廷。

2·而耻学于师。

3·而君幸于赵王。

4·故燕王欲结于君。

5·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6·于是余有叹焉。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参考答案

一、乃

1、(才)(《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师说》)

3、(第二个“乃”:只)(《项羽之死》)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游褒禅山记》)

5、(你的)(《示儿》)

二、何

1、(为什么)(《廉颇蔺相如列传》)

2、(哪里,什么)(《回乡偶书》)

3、(怎么)(《陈涉世家》)

4、(多么)(《伶官传序》)

5、(通“呵”,喝问,谁何:缉查盘问)(《过秦论》)

三、因

1、(依靠)(《烛之武退秦师》)

2、(趁着,趁此)(《鸿门宴》)

3、(通过,经由)(《廉颇蔺相如列传》)

4、(于是,就;因而)(《鸿门宴》)

5、(沿袭,继续)(《过秦论》)

四、则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劝学》)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要是……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转折译为“可是”“却”;)(《师说》)

4、(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岳阳楼记》)

5、(通“辄”,总是,常常,就)(《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五、焉

1、(相当于“于之”“在这里”)(《劝学》)

2、(同“之”,代人)(《师说》)

3、(怎么)(《论语》)

4、(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啊,)(《六国论》)

5、(表停顿)(《师说》)

6、(用作词尾,译为:……的样子)(《阿房宫赋》)

六、之

1、(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2、(这)(《廉颇蔺相如列传》)

3、(的)(《过秦论》)

4、(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烛之武退秦师》)

5、(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

6、(第一个“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寡人之于国也》)

7、(到……去)(《鸿门宴》)

七、乎

1、(语气词,吗)(《项脊轩志》)

2、(表反问语气,呢)(《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吧)(《陈涉世家》)

4、(表停顿)(《归去来兮辞》)

5、(于)(《醉翁亭记》)

6、(……的样子)(《庖丁解牛》)

八、者

1、(……的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2、(……的样子)(《寡人之于国也》)

3、(可不译)(《鸿门宴》)

4、(引出判断,可不译)(《廉颇蔺相如列传》)

5、(引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疑问语气)(《廉颇蔺相如列传》)

九、也

1、(表判断语气)(《鸿门宴》)

2、(解释语气)(《阿房宫赋》)

3、(肯定、感叹的语气)(《阿房宫赋》)

4、(表疑问或反诘语气)(《阿房宫赋》)

5、(表祈使语气)(《烛之武退秦师》)

6、(表语气停顿)(《师说》)

7、(“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伶官传序》)

十、而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劝学》)

6、(表修饰,可不译)(《劝学》)

7、(表目的)(《鸿门宴》)

8、(用于第二人称,通“尔”,译为“你的”)(《项脊轩志》)

十一、且

1、(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陈情表》)

2、(表示递进关系,况且,再说)(《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鸿门宴》)

4、(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廉颇蔺相如列传》)

5、(副词,将,将要)(《鸿门宴》)

6、(暂且,姑且)(《孔雀东南飞》)

7、(“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过秦论》)

十二、与

1、(介词,和,跟,同)(《鸿门宴》)

2、(给,替)

3、(比,和……比较)(《六国论》)

4、(连词;和,跟,同)(《鸿门宴》)

5、(动词;给予,授予)(《鸿门宴》)

6、(结交,亲附)(《烛之武退秦师》)

7、(赞成,同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8、(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9、(“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个……)(《鸿门宴》)

十三、其

1、(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2、(活用为第一人;“我(自己)”)(《游褒禅山记》)

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寡人之于国也》)

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捕蛇者说》)

5、(副词;加强商量语气,相当于“可”“还是”)(《烛之武退秦师》)

6、(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师说》)

7、(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愚公移山》)

8、(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马说》)

9、(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孟子见梁襄王》)

10、(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离骚》)

11、(固定词组;“何其”译为“多么”)(《伶官传序》)

十四、所

1、(名词;处所,地方)(《项脊轩志》)

2、(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师说》)

3、(“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鸿门宴》)

4、(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用来……的”等)(《师说》)

5、(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廉颇蔺相如列传》)

6、(“所谓”,所说的)(《师说》)

7、(所在之处,处所)(《张衡传》)

十五、为

1、(有“做”“作为”“充当”)(《过秦论》)

2、(“变成”“成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以为,认为)(《鸿门宴》)

4、(判断词,是)(《鸿门宴》)

5、(表被动,译为“被”)(《鸿门宴》)

6、(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孔雀东南飞》)

7、(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廉颇蔺相如列传》)

8、(对)(《荆轲刺秦王》)

9、(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鸿门宴》)

十六、若

1、(动词;像,好像)(《逍遥游》)

2、(比,比得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鸿门宴》)

4、(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论语》)

5、(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烛之武退秦师》)

6、(至,至于)(《齐桓晋文之事》)

十七、以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寡人之于国也》)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祭十二郎文》)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荆轲刺秦王》)

7、(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9、(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六国论》)

10、(做语气助词,表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动词;以为,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八、于

1、(介词;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向)(《师说》)

3、(被)(《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与,跟,同)(《廉颇蔺相如列传》)

5、(比)(《陈情表》)

6、(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件事上,对此,从此,因此)(《游褒禅山记》)

7、(“见……于”表示被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