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数学意境 | 张奠宙:愚公原理和数学归纳法

编者按:本文仅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号意见。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说,愚公要移去太行、王屋二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以数学的眼光来看,这是涉及有限和无限的绝妙论述.山,是有限的 M,人每天能移动的山石更是有限的.然而,愚公家族是无限的.无限个ε之和必定能超过有限的 M,有限的山终究能够被移走.愚公如此精妙论述,让智叟无言以对.但是,愚公家族的无限性是有条件的,即需要“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也就是说,上帝必须保证愚公的每一代的男性后代都有男性的下一代.在此条件下,愚公家族才能“无穷匮也”.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得出以下的愚公原理:

「愚公原理」 倘若愚公及其子孙的每一代都能生出子孙,则愚公家族是无限的.

这一段话,用现代的数学语言写下来就是:“如果愚公本人能够生育男性后代,且第代能够生育第n +1代的男性后代”,则愚公家族是无限的.

写到这里,数学归纳法已经呼之欲出.为什么数学归纳法要做“假定某论断对n 正确能够推出对+1也正确”的验证,也无需再多费笔墨了.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灿烂的数学文明,即使在其他经典文献中,也会有现代数学的意境.记得早年我们发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和极限的意境相通,曾经非常惊讶:想不到中国文化经典里竟有与微积分学极限过程有关的思想.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境与“存在性数学问题”意境相通,苏轼的《琴诗》是反证法的具体运用,等等.现在,愚公移山的故事又给我们提供了新的例证.

笔者已经进入耄耋之年,无力走上讲台进行实际教学试验.粗粗想来,愚公的“子又生子,孙又生孙”的这一“生”的意义,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过程,比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更加生动.事实究竟如何?盼有兴趣的读者能够将之付诸实际教学,并将结果告知一二,以作进一步探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