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是求仁得仁
幸福就是求仁得仁
——评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刘仕杰/文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装着两个自己,一个自己时时刻刻融在人群中,为了不辜负所有人而起早贪黑,劳碌奔命,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向前奔跑,穿越周围的人潮,站在比所有人更高的地方,获得荣光。而另一自己却无时无刻想要逃离人群的,去追逐心中的一团圣火,为了不辜负内心涌动的血液,甘于忍受贫穷,承受艰难,面对冷眼。
这两个自己同时住在我们心中,暗暗较量,经常第一个自己占上风,我们抚平自己衣襟的褶皱和心里的褶皱,去微笑面对人群,面向生活,成为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孩子眼中的好爸爸,老板眼中的好员工,偶尔第二个自己占上风,我们有着无限的冲动想要去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哪怕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要,只想成为自己。
这两个自己都是自己,一个向着现实,一个朝着理想,现实的生活大多时候乏善可陈却平稳安定,理想的生活炫彩夺目却充满风刀霜剑,大多数的人选择做些第二个自己的梦,过着第一个自己的生活度过一生,也有人抛弃一切奋不顾身走上少有人走的朝圣路,只为理想。
理想和现实正像月亮和六便士,月亮皎洁美丽却遥不可及,六便士微不足道却可以买来面包,《月亮与六便士》便是探讨这一永恒矛盾的抉择问题,小说中的查理斯.斯克里克兰德先生脚下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他度过了别人眼中落魄悲惨的后半生,却成为了自己心中了不起的英雄。
小说以著名画家高更为原型,讲述一个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查理斯.斯克里克兰德先生在四十岁的时候突然“着魔似的”抛弃自己的工作、妻儿,只身前往巴黎去追求自己的绘画梦想。但这并不是一个追求梦想最终功成名就的励志故事,查理斯先生在巴黎穷困潦倒,他的画和他本人也只能迎来路人怜悯的目光,但是这并没有消磨掉他对于理想的热情,他觉得“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在别人眼中他的画一文不值,但在他的眼中绘画便是他生存的意义,他只有画画的时候,才能感觉自己是真的活着。
查理斯先生最终离开巴黎,来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和一位土著女子相依为命,在岛上找到了他内心的宁静和艺术创作的灵感,但最终他还是没有完成他心中的灵魂画作,就因染麻风病而死,在死之前,他的眼睛已经全盲,但是他的心却像一片静美的湖。小说的情节并不跌宕起伏,真正吸引人对此热议不休的并不是查理斯先生的命运,其实人们压根对于别人的命运并不感兴趣,真正感兴趣的是人们眼中成功和失败的定义,以及责任和自由的较量。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查理斯先生抛弃利禄荣光,安稳生活,去追求虚无缥缈的艺术,最终穷困潦倒,病魔缠身是愚不可及;抛妻弃子不顾家庭是不负责任,罪有应得。总而言之,先生的行为的不理智不负责任的,人生是不幸的。然而真的可以这样潦草地定义人生的意义吗?
在我看来,一个人人生的意义在于他如何看待人生,正如所有人觉得穷困潦倒的查理斯先生像个乞丐,但是在查理斯先生心里,拿起画笔的自己却像个君王。一个人的成败,幸福与否也不是别人可以轻易评判的,人心不同,选择各异,而选择这种事,仅有不同,无关是非,幸福在于求仁得仁,有的人甘愿在六便士堆里做着美梦,有人甘愿忍受寒冷仰望月光,两者都并无不可。心之所向就是幸福流淌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