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的矮婆婆
如果你现在 无 趣
请看看《文学顾事》
《高大的矮婆婆》
姚丽春
当初嫁给我老公,颇有点下嫁的味道,家里都不同意,说城里边的还嫁到乡下去,对方一没房二没工作,甚至连张床都没,我辛辛苦苦的把你带大......,我妈妈怎么样的都让我再考虑下,说否则以后我会后悔的;也许因为不远不近的距离,玉山到良种场,也大概就十多里地吧,20多年过去了,我爸爸居然到现在都还没去我的公家看过“东家”。
其实我当时接受我老公,主要是被他家良好的家风所感染,公公婆婆很恩爱,相濡以沫,是我理想中的夫妻模样,虽然日子过得结结巴巴,但只要我一去那个家徒四壁的土瓦房,俩位老人就想尽办法买来我喜欢吃的菜。在饭桌上,穿插上他们早年的趣事糗事,满堂的欢声笑语,让我感知到家的温暖;另一点是我老公写得一笔好字,经常在破旧的案台上铺上报纸,挥挥洒洒铺满一地《满江红》或汪国真老师的“山高人为峰”。
那时我一脸的崇拜,觉得字如其人,字这么靓,人品也不会差到哪里,何况是出身在这么恩爱有序的家庭的孩子性格肯定也不会差,所以就淡然回了我妈一句,“我俩又不笨,还年轻,只要夫妻同心,不怕吃苦,生活虽然差点,但我们可以靠自己打拼过上好日子的”,所以就这样嫁到了那里,虽然这辈子在那个老瓦房里只住了新婚的那一夜,但我还是记住了透着温暖桔色灯光的老家。
我婆婆身材娇小,面容姣好,大约1.45米高,但她却用她的小身板支撑起了一个大家庭,四儿一女全靠她从牙缝里抠着养大;我公公伟岸高大,相貌英俊,应该有1.85米多,他从朝鲜战场退役下来,身体各器官都有伤痛(他13岁参军,是他的连长既当爹又当妈还当老师的把他栽培成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兵),所以婆婆很疼惜他,什么重活体力活,都不让我公公做。
我公公婆婆在邻里村镇很出名,方圆十里,只要一提“老应大爹”,几乎无人不识,没人不晓,他俩出名不是因为有钱有势(公公只是良种场的仓管,婆婆也只是一家庭妇女),而是因为常常在田头地尾,会看到我瘦小的婆婆挑着和她一样高的畚箕或粪桶在前面吃力的走,我公公白衬衫黑皮鞋,反剪着双手,细声细语的和我婆婆说着话,一公一婆,一高一矮,一闲一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晨光或晚霞中演绎着让乡里人视为笑话的情景剧。
我婆婆极为朴素,留着齐耳短发,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在冬天时则像个胖粽子,我看不懂,拉起她的衣角一数。唉,棉袄里面竟套叠着五、六件旧毛衣,原来是把儿女们不要的旧衣拆掉再编织成的,所以每件毛衣都是花色的,一圈红一圈绿的拼凑着。矮小的身材,臃肿的冬衣,笨拙得像个企鹅,极不协调。
第二天,我赶忙给婆婆添了一套品牌保温内衣、棉袄等,嘱她穿新衣,不要再穿那么多的旧毛衣,结果改日回家探望,她老人家还是原打扮,也许是节俭惯了,不知旧衣物是要淘汰的,或也许是想把儿女们曾经穿过的体温都贴在身上,感受温暖,我困惑不解,问她,她笑笑,没破还能穿呀;而我公公则梳一个溜光的大背头,脸上擦着雅倩(相当于现在村民擦雅诗兰黛),一年四季珵亮的黑皮鞋,春夏则着雪白的衬衫,冬天一件黑呢大衣,配一白色长围巾,酷如当年周润发先生。
婆婆的俭,公公的作,能不被演绎成各种茶余饭后的段子吗,在当时刚能解决温饱的八十年代末,这样的一对夫和妻,不引人注目才怪。
婆婆的性子极好,好象是个没脾气的人,我想换了任何人,大概也做不到像她这么和颜悦色的对待我公公好酒的程度,公公是一天要喝三餐酒的主。他宁愿不吃饭也不能少了此食粮,日子再穷,也不能少了他的这一口,菜倒不费劲,几个花生米或两块豆腐乳即可。
就这样的待遇,只要他没上班便能从早上摆到中午,若时间允许,也可一直摆到晚餐,老人又好客,但凡只要有朋友或乡邻经过他家门口,他便马上搁下酒杯,热情的招呼人,不是请你和他喝一口,就是请你抽根烟,笑容堆上脸,有一搭没一搭闲聊起来。
酒香之余,他却不知家里已揭不开锅,不能这么一昧的好人情了,但婆婆却从不责备,偷偷的卖头发,深夜做女工,就这样无怨无悔的包容着我的公公,侍候着她的“哥哥”,记得在1991年里,我从刚发60元工资里偷偷的塞了20元给我婆婆买日常生活用品。
谁料,微醉的公公竟拿了婆婆压在枕头底下的钱打牌给输了,我很气恼,吃晚饭时一下都不理他,因为那天婆婆连买盐的钱都没了,可我婆婆竟然不骂公公,还是像田螺姑娘般的烧了几个菜出来,饭后我挤到厨房,问她怎不生气,婆婆依然轻柔的回复我,“生什么气,你公公也不想输呀,他输了,心里也不好受的,输都输了,又要不回来,吵架又会伤了自己元神,又伤了夫妻和气,吵赢了又如何,男人要面子,让他一点就是,谁让他是老公呢”,听婆婆云淡风轻的说,其实我想她背地里少不了也会抹眼泪,毕竟一大家子要生活呀。
虽然我替婆婆有时打抱不平,但我发现我公公自有他的绝招,有时我婆婆累了乏了,我公公就会体贴的摸摸婆婆的额头,“雅”“雅”(婆婆名讳章声雅)辛苦了,来坐下,喝杯酒就好了的;要不,看我婆婆还不搭理他,就会在脑海里翻腾出老掉牙带着酒精味的笑话逗我婆婆一乐。
哈哈,我婆婆就吃公公这一套,(看来再有素养的女人都喜欢被老公哄,哪怕是老老的女人),所以又欢喜着去变着花样给他做各种营养的早晚餐,常常面条做好了,我公公又突然想吃菜泡饭了,婆婆又会搁下热面条去做菜泡饭,这样的一幕幕,邻里乡亲看得多了,也就越传越广了,不知男人们传的是羡慕还是女人们传的是笑话,反正就这样当上良种场的网红。
在村里,婆婆是个半文化人,温柔娴静,爱咬文嚼字,写得一手好字,只要谁家做红白事,都见她戴个老花眼镜,用毛笔写着一个个工整的楷书,或对联或封条或幡条,油墨的香味散发着知性的光芒。
原来婆婆的父亲是横街斧西的私塾老先生,自小有教养,耳薰目染的,而且婆婆毕业于玉山一中,也曾当过几年的代课老师,怪不得只要她现在得空,就会戴上老花眼镜,翻出各种书籍,甚至连孙辈们读的课本她也会认真的翻看,保持着她那特有的阅读习惯,我们经常开她玩笑,说我们家又要出一个状元啰;有时婆婆抽空到县城来,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今天没空去你家,我同学约我去玩了,啧啧,都“80后”了,还同学同学的约会,以为是韩剧在播呢,哈哈。
有件事,我记忆犹新:某傍晚,我从酒店刚一着家,我妈就说,你婆婆今上午来了,写了话给你,我接过一课本尾页,只见上面有一段工整的铅笔小楷字:
丽春吾儿:
见字如面。今赴家中,未如愿会谈,故留言。汝工作固然重要,但身体更应重视,需张驰有度,不作牺牲健康为代价而谋福利,母无能帮忙,但牵挂于心,身体可好?
今备一二薄礼,权作慰问,请笑纳!
即颂近安!
母字
当时看到这留言,这字体,这文字,这心意,我不由对婆婆生出更深切的敬佩之情感激之意,我家婆婆,德才兼备也。
1995年我儿子出生时,婆婆手头还是拮据,买不起世俗所说的“送光衣”,在做月子的第三天里,婆婆忙不迭的送来了二件贴身小衣和二件碎花夹袄,听公公说是婆婆连夜坐在被窝里用白棉布自己手工缝制的,领子上还用红毛线绣了两朵小花,小小白棉布衣、两朵小红花,倒也别致得紧,比什么中国名牌,什么驰名商标都贴心,这才是温暖爱心。
一晃近20年了,儿子的旧衣物,都被整理没了踪影,现在衣柜里压箱底的还是这几件手工衣衣,我想留给孙儿们,感受婆婆的细心和原来生活的不易。也听过公公献宝式的表扬我婆婆,说家里六个孩子(夭折了一个)早年穿的衣物,都是我婆婆自己裁剪自己手工缝制出来的,有时白天过于忙碌,晚上坐在床板上就着豆大的煤油灯光熬夜手工,白天则继续在场里做工分。婆婆会做的事情多了,教书、农活、养蚕、女红、摆摊,什么都会做。
婆婆是个坚强的妇人,老人家今年80高寿了,认识婆婆的人都觉得她老人家能活到这个年龄实属奇迹,因为她历经了两个大劫,一个是她45岁时,找人算命,不想刚把八字报给先生,就挨骂了,问怎么把已故的人的生辰报给他,当时正值壮年的婆婆愕然,本能的回了一句,这个八字就是我的,据说当时先生抚须长笑,必有后福呀,可她心里就犯忌,病恹恹地过了大半个年头。
另一个是我公公于2003年病故了,相依相守了51年的主心骨走了,我可怜的婆婆终日哭泣,整整一个多月不出门,窝在家里,舍不得离开有着她“哥哥”的生活气息的地方,我们都很担心她的身体,害怕她想不开,但是天佑我婆婆,经历了大痛后的她,居然通过了问“老佛神”的方法,想通了她要坚强活下去的念头。
每一个月化10元钱借用“老佛神”和我公公阴阳相隔聊天,一聊就是两个小时,询询是否如实如愿收到她烧去的白酒、月兔春、金圣、解放鞋、雨鞋等日用品,一个含含糊糊的说(腹语),一个聚精会神的悟(耳聋),如果大致悟对了物品,婆婆则会心满意足的捶捶已坐麻的双腿,迈开小脚兴奋的往家赶,像小学生考试得了100分那样的开心,边走边则思忖着下次再给“哥哥”和连长送点什么惊喜......
隔段日子又屁颠屁颠的赶去再问我公公和连长收到了什么,就这样一来二往,婆婆大概从此有了念想,好好活着,可以再次的照顾和供奉她的“哥哥”,也许有了此信念的支撑,也许又感觉自己还大有所为。
所以老人家的身体比以前还更健朗,这不,前几年还当官了,做上了村里社公庙的主持,开门、打扫、祭拜、解签等日常事项,让她忙得不亦乐乎,有时我打电话让她下来玩,人家还不肯,说要吃斋念经,驻庙主持的。我觉得婆婆的福寿是修来的。三十年前,我刚见到约50岁的婆婆时,她只要一坐下,人就疲倦的坐在任何物件上就能磕睡着,我妈见到了,说婆婆这样是气血严重不足,寿不长矣,但婆婆却克服了自身的不足,创造了医学奇迹,愣是给了我们一个大惊喜。
我婆婆知书达理,做人做事口碑一流,她对于乡村繁琐的礼节,更是用心致上,冰心于玉壶,不偏不倚。虽然家贫,出手却非常大方,更不会因年老和经济紧张,找理由不去,只要亲朋有红白事,都会不辞辛劳的亲自赶去。
有一年的十二月里,她共应酬了37个红包,真不知她是怎么应付出来的,春来夏往,年年始终如一的良善待人,不求回报。婆婆和我妈极投缘,一样娇小的身材,一样的好脾气,俩位老人如同亲姐妹般的相处,有时我做酒店太忙,没顾得上经常回家,但只要我一回家,我妈就嘱我打电话给我婆婆,请她来家里玩。说我婆婆一辈子不容易,让我们好好孝敬公婆,“屋檐水都是往下流的”,父母疼爱儿女没假做,所以老人家也喜欢来我家,跟我妈也经常絮叨絮叨。
但下来了,一定会给我妈妈和儿子带上礼品,再不济,也要把她种的萝卜、白菜或者亲手腌制的豆腐乳、霉豆子等带上一大堆来。我妈又忙着找合适婆婆的物品回赠她;每年过年前她都紧赶着到我家,给我们一人一个押岁红包,紧接着第二天又跑来塞一个新春红包,还美曰其名守岁红包为长命百岁,初一红包为鸿运当头;今年在我们家过年时,过年过到一半,拉着我老公到门口,嘀咕嘀咕着像变戏法式的拿了一大把红包,派给我爸妈、我儿子和三个侄孙压岁红包,客气的让我妈觉得无以回报。
因为婆婆从来不吃水果不吃营养品,也许是长期节省的原因,她的老胃已习惯了她的清汤寡水,就连现在我给她钱,她都不收,说她有社保,钱够用。有次塞来塞去让她急了,她说了一句让我无语的话:“我老人家了,说哪一天不在了就不在了,你给我钱,我也花不完,不要待我走了,其他兄弟还来分你的钱,我良心过意不去,你是老小”,轻声说着,却重重的捶在我心上。
老人家对于生死淡然的态度,一下子让我揪紧了心,我害怕这样的交谈,不想去直面如此的话题,祈愿婆婆能长命百岁。其实婆婆不光是对我儿子“腻爱”(不是溺),对她名下子孙28人都一视同仁的疼爱,前年庙里祈福时,每一个名字就要折上相应888个金元宝。乖乖,我婆婆硬是用她那已不灵便的手折了全家人共计25752个金元宝,真是又感动又感叹婆婆的毅力与付出;她几十年以来和四个儿媳相处融洽,且体恤儿女,自己能做的事从不麻烦儿女。
几次我邀请老人家到我家住,她不肯,觉得要对四个儿子公平,不能让最小的儿子吃亏,结婚时都没帮上忙已是愧疚,哪还能再添累,所以有时下来在我妈极力的挽留下住上了一夜,又会找借口走到相隔不远的大姑子家去住,因为她觉让我妈做饭侍候她,这是极不应该的(我爸妈和我住)。
婆婆长期吃斋礼佛,整洁简陋的老家“香经桌”上供奉着观音菩萨,初一、十五香火袅袅,诵经声声,眉眼微笑着忙前忙后;这些年,婆婆多半时间住在庙里,相伴菩萨,清静修心,早起早睡,腿脚不仅比以前硬朗(前二年,我给婆婆和爸妈三人报团去北京旅游。
回来时,我妈数次表扬我婆婆走路爬长城比50岁的人腿脚还利索),她还经常拿起毛笔,哼起小调,还在帮衬着给乡里乡亲写写对联说说典故摆摆风俗等文化事儿,在良种场梅花山的这几十年间,有求必应。当年为年青人书写喜联的故事还在回味,现在又给他们的儿女添丁添福了,虽村里也有文化人成长上来,但乡亲们还是邀请老人家去操持,说老人家有福气,他们也沾沾福气图个吉利,而婆婆也很享受这么独特的荣耀。
每每这种时候,阳光下,婆婆满是细细褶子的脸上就会笑成了一朵金丝菊;也偶尔下来陪陪同学麻将麻将,动动脑,说免得老年痴呆症,拖累儿女;婆婆现在的日子过得这么清明简约,子孝母慈。她牵挂哪个儿女了就到哪个儿女家里去住上几天,过时过节,五个子女还要早早的预约老人家,所以婆婆还要安排一下这些邀约,如同明星,需要排档期。我们做儿女的只愿老人家身体好,吃得下,睡得着,不生大病,这就是我们的福气,“80后”的婆婆否去泰来,仿佛婆婆年轻时吃的苦水,现蒸腾成了夕阳红的彩霞。
有时,我身边的一些恨嫁之姐妹问我心态为什么这么平和,问我婆媳相处之道,问我后不后悔“裸婚”等等她们觉得烦恼的问题,我以前做酒店忙得没有思考过。现在带着团队天天做保险也没时间认真地思考过这些。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秘方,只是在两个娘亲的感染下,本能的去维护两个家,我只知道,幸福的人,往住都是孝顺的人;我只知道,结婚二十多年来,只要我夫妻一闹别扭,我妈都骂我,婆婆都劝他儿子;我只知道,世间最好的风水,不用刻意的求,最好的风水其实在自己的心身上;我只知道,世人到处拜菩萨,倒不如世人善待家里的老人,因为父母就是菩萨。
是的,我婆婆就是菩萨,我娘也是菩萨,很庆幸我嫁到那个温暖的家,因为有位像娘亲一样的婆婆,有位像菩萨一样的婆婆。
婆婆虽小巧,但如壁龛上她供奉的菩萨一样,形体虽小,善心长在,她释放出的勤俭慈爱的秉性象太阳的万丈光芒,永远的温暖着我们.....
仅以此文,作生日礼物献给今年80岁的婆婆,祝婆婆生日快乐!
二0一七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