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收官:辽沈战役精彩,平津战役细致,淮海战役有些平淡

电视剧版《大决战》已经落下帷幕,从总体来说,辽沈战役拍得精彩、气势磅礴;平津战役拍得细致、符合史实;淮海战役拍得平淡、不尽如人意。对于这样一部史诗级的巨著,观众肯定会有不同的声音。听取不同的声音,才会有更好的作品问世。

一、辽沈战役可以奉为经典

从“剧情冲突”的角度出发,在三大战役中无疑是辽沈战役最好发挥。从1948年2月至9月12日,中央军委和东野总部就“关闭东北门户”的战略问题反复沟通七个多月。在这一段时期内,双方的电报往来频繁、会议讨论也很多,导演不太可能把所有细节的都展现出来。于是就有了刘亚楼和林总在火车上的一场戏,剧中通过这场戏把“林总”不想打锦州的矛盾心态展现得非常真实。应该说,这是影视剧的一种突破。

尽管辽沈战役的战斗过程没有全部展现,可攻打配水池和塔山阻击战可以称得起经典。为什么只展现这两场战斗?剧中通过韩先楚和林罗刘的对话再次体现了林总对攻打锦州的顾虑。只要能打下配水池、大疙瘩等锦州城北的阵地,即使四纵守不住塔山,东野大军也不会立刻崩盘。至少在以往的影视剧中,很少有如此真实地展现当时的战场形势。

二、平津战役演出了真实的历史走向

《大决战》的导演将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同时展现出来,傅作义更是在辽沈战役时就“率先”登场。可能有些观众觉得这样安排过于混乱,思路跟不上情节。但是,历史上的平津战役确实跟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都有关系。

在进攻塔山的东进兵团中,林伟俦的62军、独立95师包括侯镜如率领的92军21师都是傅作义麾下的华北剿总部队,《大决战》中陈长捷反复提到的战斗力最强的151师也隶属于62军。

陈长捷剧照

粟裕将军在回忆录里也曾经说过:在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和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时,他非常紧张,也导致自己的美尼尔氏综合症复发。等到了第三阶段,他已经非常有把握:杜聿明集团无论如何也逃不出去了。

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打的目的就是为了稳住傅作义,不让他撤向江南或是西北,同时也尽最大可能促使北平、天津、塘沽甚至是绥远等地区都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应该说,《大决战》对整个平津战役的前前后后展现得非常细致,甚至连林总和燕京大学教授张东荪的谈话内容都一字不差。

张东荪剧照

当然,《大决战》对平津战役的展现上也有些瑕疵。

首先,房天静不应该出现在天津战役中。攻打天津的是东野一、二、七、八、九纵队和六纵17师、十二纵34师,总计22个师(辽沈战役后东野每个主力纵队有四个师)。房天静隶属于三纵,“韩大胆”的旋风纵队并没有直接参与攻城。

其次,东野部队的番号不应该再用“某纵”。解放军大部分的部队在1949年2月以后完成了更换番号的任务,可东野的部队在辽沈战役后就率先使用新番号了。因此,《大决战》在字幕上应该使用38军、39军等字样。

三、淮海战役展现得过于平淡

在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歼敌数量最多,战斗也最艰苦。从《大决战》的展现来看,除了对歼灭黄百韬兵团描述得比较多以外,歼灭黄维兵团和徐州集团等情节都被淡化。尤其是华野大军最后向陈官庄发起总攻的战斗,基本被一带而过。

除此之外,华野16纵队司令没有一个人“露脸”,这多少让观众有点遗憾。辽沈战役中至少有韩先楚、吴克华和胡奇才,平津战役中也有杨成武、杨得志两位兵团司令和三纵司令员郑维山(还有东野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如果考虑到剧集篇幅限制,那么在淮海战役中至少应该有华野四纵司令员陶勇和十纵司令员宋时轮的戏份。一攻一守,应该有足够的代表性。

继《跨过鸭绿江》后,又一部战争大作《大决战》已经展现在观众面前。剧集质量如何,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衡量。从整体而言,《大决战》基本展现出那一段历史的波澜壮阔,历史线路也基本描述清楚了;就细节来说,导演和编剧可以做得更好。希望今后的从业者能以上述两部剧集为基础,取长补短,制作出更优良、更让观众产生共鸣的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