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系列 -28|见困难,就退缩

文|安水如,图|安水如

:十来岁孩子不爱上学,不停更换学校,总是没法适应一样地,这该如何是好?

在我的认知里,十来岁的孩子,不同于三五岁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承担力与责任感,身为父母的我们,不该将其视为幼童,但也不能不把他们当幼童看待。不将其视为幼童,是因为他们的认知与幼童不大一样,他们已经在长期生活当中慢慢地架构起了最初的信念系统,幼童大可在任何公众场所旁若无人地哭闹而不知羞愧,但十来岁的孩子一般都是做不到的,十来岁孩子的内心深处,已然有了做某事是羞愧的不应该的想法与信念。

但也不能不把他们当幼童看待,是因为这年纪的孩子有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意识与最初的信念系统,但他们的独立意识尚且不够清晰,他们的信念系统不够坚定,他们对社会的了知也是不全面的,生活经验亦是同样的有所匮乏。也因此在寻常生活里头,有了两难抉择、人生挫折之后,往往会是不知所措,想去做好,但却不知道怎么做才是适合的,是可取的,只能是随着自己的本能去发脾气,哭闹,亦或逃避退缩。他们的内在里头,尚且不具备足够的心力,来去让自己迎难而上。有的时候也压根就想不到,除了退,我们还可以迎。

是时,身为父母的我们,不该像对待幼童时的他们那般,去哄,去骗,去吓,去骂,去打。相反,我们应该去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那颗心,究竟是怎般的样子。在这人世间,没有人会是随随便便地就哭闹退缩,亦或其他的异常举动,每一个异常举动的背后,必然有着我们所忽视亦或未曾捕捉到的心理波动。去看到,而后给予相当的理解。不论孩子有着怎样的心理波动,那都是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状态,是上天赋予人类的一种对外应急反应。只不过说,在这人世间,我们需要让自己更好地活着,减少来自于外在的不必要的麻烦与困惑,我们往往会是选择对自己的一些言行举止,有所舍弃。

如同嚎啕大哭,这在我们寻常人的思维里头,男儿有泪不轻弹,也因此地,及至成年,我们都不会像孩子那般地,旁若无人地在公众场合,嚎啕大哭,因觉丢脸,亦或不喜欢周边人所给予自己的异样眼光,寻常生活里头的我们,多数都是如此心态,惧怕丢脸,害怕流言蜚语。先不说“流言蜚语”这事吧,可实际上,翻阅中国古书就会有所发现,这七尺男儿,随地哭闹的也有不少,而有的男儿,竟然在嚎啕大哭中投湖自杀,被自己的亲信给救了回来,从而很好地避免了被慈禧给处分。这人便是中国清朝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中国魏晋时代的阮籍,更是历史上有名的“哭神”,他可以一个人驱车出门,行至穷途,下车而哭,哭罢回家。

其实,哭与笑是一样的,都是人的一种情绪流动方式,只不过说人心喜恶作怪,觉得笑是好的,但哭是不应该的,尤其是日渐成长的人儿。可实际上,生活,哪有那么多的应该,与不应该呢。应该或不应该,在很多时候,不过就是一种教条罢了。大自然在创造我们的时候,就赋予了我们哭的本能,我们又怎么能够以自己的一己心力来去喜此厌彼呢?!当然了,遇见事儿,内心有某种波动的时候,为了避免干扰他人,我们大可选择只有自己一个人的空地,尽情地哭,欢笑地笑。生活人世,有的时候,适当地考虑一下他人,也是可以的。但,我觉得,很多时候,在不干扰他人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过于在意他人会是怎么评论自己,也不必太过于去关注他人,会是给予我们自己,怎样的眼光,是同情,还是赞美,是讥讽,还是喜欢。

不同于幼童的我们,十来岁的我们,完全可以是学习包容与承载。在我看来,这是强壮自己内在的有力途径。不论我们怎么做,出手或不出手,沉默或张扬,普通寻常亦或特立独行,我们活在人群里,都避免不了被人观看,成为他人眼中的风景,深受他人的议论,而这议论与评价,有美好,也有忧伤,有赞美,也有嘲讽。我们要弄清楚,嘴巴在他们身上,眼睛在他们身上,耳朵在他们身上,他们的五官,与我们五官,不大一样。我们没法让他们都说出我们自己喜欢的话语,我们也没法让他们对我们投射我们喜欢的眼光。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会以怎样的姿态,与心情,来去应对,这外在的所有一切。

幼童的时候,我们基本都是,遇见让我们舒坦的欢心的,我们就开心自在;遇见不够舒服的,不那么自在的,我们就哭闹,讨厌,心生烦恼。是时,家人与身边人,都会过来哄我们,逗我们开心,帮助我们,把那些让人不舒服的外来因素,都给处理掉了。但,我们在成长,成长就意味着,我们的独立性应该是越来越强,我们的生活自由度与可选择性,也往往会是越来越宽泛。可这独立与自由,是有前提的,而且不止一个,但,在这诸多前提中,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我们越来越懂得自己去处理自己生活当中的大小事儿,并处理得越来越理智,越来越清醒。

十来岁的我们,要清楚知道,不上学带来的一切结果,不论好坏,自己承担。因为,这是自己作出的选择,与自己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任何的关系。确实,在这人世间,学历低的人,也能跻身贵族行业,成就一番霸业,但,这样的人,毕竟是人间的少数,在自己做选择之前,要去静下来问一下自己,低学历的我,能不能承担得了,往后贫苦的生活。如若自己对这方面的东西,不大了解,那大可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去了解低学历群体的生活状况,生存状态,薪资待遇。而后,再来思量自己,在这两难境地里头,我们自己该如何选择。选择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

身为父母的我们,家中若有此类娃儿,理应大胆地将选择,交给孩子,让孩子学会选择,懂得担当。其次便是,不论孩子作出怎样的选择,那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儿,与我们父母自身,没有必然的关系。身为父母的我们,要清楚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界限。余下的便是父母自己管理好自己,自己为自己的梦想与选择,买单儿。相信孩子,给予孩子时间,帮助孩子,而不是谴责孩子,责备孩子,怒斥孩子,抱怨孩子。孩子在年幼的时候,需要去实践,需要去生活,并在历经与生活当中获得自己对世界、对人世、对自身的了解与认知。我们无从代劳。

再就是,父母在将选择权交给孩子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暗示孩子去迎难而上,要懂得在孩子面前这样表态,如果我是你,我想我会选择继续在学校待下去,迎难而上,并寻求相应的方法,攻克自己的心理波动。因为,不论做什么选择,都避免不了地有困难,有艰辛,有受不了的时候,有被他人投射异样眼光的时候,有需要接受各种流言蜚语的时候。那这时,多半的孩子都会好奇如何迎难而上,怎样做到。人生就是这样的,今天没有学会的能力,他日不学,永远都不会。最为简单的例子,在我小的时候,幼儿园老师没有把方位教清楚,那时老师没有吃透,结果是现在的我,回了老家,我都不知,我老家那的方位,哪一个是南方,哪一个是北方。

要让孩子知道,不论什么,只要有障碍,那就是自己还有不懂不透的部分,那,对自己最好的姿态,并非避开,而是迎上去,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具备这般的能耐。在这人世间,多数人能做的事儿,我们也多半都是可以的,只不过说,我们怎么做,怎么努力,怎样用功的问题儿。潜下心来,回观自己,观察他人,找到自己不能够的身心滞胀,学习相应课程,改变能改变的部分,做好了这些功课,成长也就开始的了。倘若自己害怕丢脸,讨厌他人说自己不好听的,担心他人讥讽自己,那自己就硬着头皮迎上去,拿他们来磨砺自己锻造自己,在这其中,有任何的情绪波动,都是自己的问题,无关外在,改变我们自身的认知与心态,就够的了。一点点去做到。每一个不能够的背后,多半都有一个心理滞胀,亦或说日渐顽固的信念系统,戳破它。这信念系统不是真理

要清楚地知道,不论是谁,环境不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姿态。一个开心而喜悦的人,就是在乡下,也能安心待着,快乐学习。一个内在垃圾不少的人,就是在天堂,也很难能够看见,天堂的美丽,安心于此,就更是艰辛的了。也因此,不论幼儿园小朋友,还是十来岁的孩子,亦或说进入职场的成年人,我都不那么地支持,一见不如意,一碰障碍,就轻易地更换环境,另择良木。很多时候,良木非良木,环境不是让自己顺心如意的必然因素。我们的心、我们的姿态才是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活得自在的重要良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