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与太极拳的相通性

  陈木

  安徽师范大学巢湖学院

  摘要:书法与太极拳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两者同为文化又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两者都是力与美的高度结合,都有着健身健心,修身养性的功能。作为中华文明的符号,两者在诸多方面是相通相似的,如二者的哲学理念和文化内涵、演练的机理要领即两者的功能等都是相通的,作者通过比较试说明和展示两者的相通性,及书法是纸上的太极,太极是流动的书法。

  关键词:

  书法;太极拳;相通性;

书法与太极拳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我国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传播广泛,其动作刚柔相济,是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强身健体的传统拳术,同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两者都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随着文化的进步而进步。作为中华文明的符号,两者在诸多方面是相通相似的,如二者的哲学理念和文化内涵是相通的,演练的机理要领也是相通的等等,作者通过比较试说明和展示 两者的相通性,及书法是纸上的太极,太极拳是流动的书法。

1、二者哲学理念与文化内涵的一致性

  书法与太极拳都以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为基础,融合传统哲学艺术等文化形成的复杂、融合、发展的有机体,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两者有极强的相通性。例如两者起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关于汉字的起源,《周易.系辞下》中说:“古者伏义氏者王天下;仰则观易受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法,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通过对自然万象的高度概括,抽取八个符号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等分别象征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并通过这八个什么号推演变化揭示自然、社会运动的规律。在漫长的前文字历史阶段,八卦显然是这一历史时期意义上的文字符号。太极拳的理论严正是八卦图,将太极与八卦理念加以综合匹配运用,其中表明了卦象与阴阳对应关系等要素,太极拳谚有云:“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意思是太极原始状态为无极“动之则分”去出阴阳,阴阳的交互规律为“法”,每一动皆要循守阴阳规律,须臾不可脱离。太极正是以八卦理论为基础,每卦均与练法相关。由于二者都起源于八卦,因而两者都包含相同的哲学理论,都具胡和谐性和中庸性。就文化内涵而言,首先两者都是技术又延伸为艺术,另一方面两者都是实用的,又可以注入审美活力;其次两者的追求风格具有趋同性,如陈氏太极拳与狂草的跌宕起伏,杨氏太极拳与楷书的工整舒展,吴氏太极拳与篆书的严谨雅致,孙氏太极拳与隶书的开合有度都是相呼应的,可见两者源于共同的文化根基。

  2、两者审美属性艺术本质的相通性

  书法艺术在本土文化的浸润和孕育之下,逐步形成了自己原创式的形质技巧和艺术语言,并奠定了中国美学观念的基础,同时也丰富了世界的美学内容。概括起来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有形质、气韵和意境。同样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亦不断地,广泛地汲取传统文化促进其发展,其拳理体现了“天人合一”“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其用武之道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其套路的演练所表现出的神韵、刚健、和谐、意境都积聚着与书法一样的美学内涵。二者的欣赏标准者不外乎“骨力、姿态、神韵、气魄”,太极拳和书法都是高雅的艺术,总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事物:“天上云,山中涧,海中浪,浪里舟,雾里花,水中月,松间流”,因此我们说二者有相同的裋属性和艺术本质。体现着状貌、颜色、运动之美,给人朴实简约之感而又不失其深邃和丰富的内涵。

  太极是一种形体动作艺术,用人体的动作来构成艺术语言。例如“一”字用笔方法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时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欲右先左,欲左先右的过程如出一辙,世茂是行书与草书中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变迁,与太极更有许多相似之外。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其草书《古诗四帖》,正是太极演练中的俯仰顿挫。传说张旭草书即是公孙大娘舞剑的沉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美感得其神。进而使草书大为长进,并传为佳话。虽然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从张旭的草书中仍能看到她那优美的剑姿。韵律与节奏是太极拳与书法富于变化的共同要素。太极演练中,演练者通过肢体运动,保持动作的连贯与“和谐”来表示的韵律和节奏,这也要求所有固定的平衡姿态不得不随着演练动作标化而变化,如同书法创作时所有的点画和固定的写法与形态必须在运动中根据上上左右的情况,或长或短或高或矮,作各种各样的变化一样。太极拳那行云流水的轨迹,如果用墨线描绘下来,肯定与节奏分明,连绵相随的草书线条别无二致。不同的演练形成了不同的律动与风格,表现不同的情感与思绪,同样不同的书写节奏亦会形成不同的流动美与己见,哥哥米同的美感与审美特征。英国人罗杰.弗莱说:“中国艺术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在中占首要位置地位的的线的节奏,这种节奏具有流动和连续的特征。”如前所述,书法与太极如同姐妹关系,它们都贯穿着运动的精神,由太极的动作显示虚美的空间,二者是通过身心协调的内外运动表现其各自的风貌。可以说太极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纸上的太极。

  3、二者演练机理和要领的一致性

  二者是招式相通的。太极拳有“四正四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书法有“永字八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首先太极拳与书法在行功时对身法要求是一致的。“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定,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特无所着,一物无所思”(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唐初书法家欧阳询也曾对作书者的身法有过这样的要求:“莹神静虑,端己整容,秉笔思生。”这一文一武的两位大家都强调了在心静用意的前提下,周身放松,立身中正,不偏不倚。陈式太极拳在此基础上通过螺旋缠丝使内气通达周身,久而久之,身体的各个部位将产生一种刚柔相济的内劲。这种内劲的来源正如拳论所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作书也是如此,无论是书写盈尺榜书,还是蝇头小楷,都必须两足踏实,周身放松,立身中正,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只有这样才能气血畅通,笔随意运,使两腿之力自然形于手指,柔软的毛笔才能写出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其次二嘉康利的演练都讲究“精、气、神”,即对人体三宝“精、气、神”进行锻炼的一种活动,它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方法来达到精气神的统一。调心则意念专注排除杂念,宁静以养神;调息则呼吸均匀和缓,气道畅通,柔和以养气;调身则给修气血周流,脏腑和调,从而做到“练身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华虚”。通过系统的锻炼,可以使“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以促进新陈代谢的活力使精足气充神全,体魄健壮,生命自然会延长,延缓衰老。从这一点上看,二者演练上形与神是一致的。天人合一,都有着动静、长短、高低、缓急、收放、刚柔养内调外。性命兼修的辩证统一思想。

  二者的演练都讲究重心平稳、变化协调与呼应。书法与太极一样,只有重心平稳,才能显示其严谨端庄与流丽之美,重心平稳是汉字结构的根本,在讲究结构变化的同时,要求做到每字稳立在支点上,勿失重心,保持字的的平衡,以达对称和谐。太极拳同样要求重心平稳、舒展中正、左右各半、架势中正,只有这样才能势势贯穿,刚柔相济。二者都注重变化协调,书法中的变化协调是章法不可忽视的造型手段,只有在统一协调下求多样变化,才能使书写和谐生动,悦目有趣。而所谓点画呼应,是指点画组合时,它们之间的笔势关系,上一笔收笔收产生的势又为下一笔起笔所用,故字里行间承上启下,映左带右,明断暗续,隔笔取势,虽结体瞬息万变,却能潜气内转,隔行不断,流通照应,气脉顺畅,顾盼生情,一气贯注到底。太极拳十大要论云:“样有阴柔、轻柔的一面。譬如和风细雨,又有阳刚沉着的一面,譬如雷霆万钧,两者兼备互用才得太极两佼”。清代书法家曹莹在《书法约言》中指出“凡运笔有起有止,有缓有急,有映带有回环,有轻重、有转折、有虚实、有偏正,有藏锋,有露锋。”陈式太极拳与书法一样,其节奏变化多端,鬼神莫测。太极演练同样要求动作舒缓,轻灵连贯,通过练习达到张弛有道。动形体以行气血。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通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向。即“以腰为轴”“一切无有不动”。通过协调的动作变化使身体得到濡养和锻炼,与书法的点画呼应如出一辙。

  4、二者功能的相似性

  二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都饱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具有中庸、和谐、守道、非攻、非战等遵循天理性命兼修的思想。在功能上都有育德、审美、博学、健身健心、文化传承等作用。对青少年还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并有利于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美育与德育功能。鲁迅先生说:“我国汉字具有三美:义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可见学会写字以及进行书法创作能感受美创造美。练习太极拳不仅能把自身塑造得更加矫健,而且还把美的规律美的尺度运用其中。强调动作、神态自然、平和。通过舒展飘逸、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达到天人合一、内外合一、形神合一的优美境界。两者都是德育的直接教材,书法从“字品”中学做人,使之真正理解“规规矩矩写字”与“堂堂正正做人”的真正含义。而太极拳浑然天成的连续进击的动作,使人感到一种激昂振奋的情绪,激发人们竞争意识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可见两者都强调演练者的品质以及培养提高其道德修养

  健身心博学问的功能。健心也称为养身功能。太极拳与书法虽属文武之道,但养身健身上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拳理与书理是相通的。二者都培养演练者良好的修养和韧性。演练过程中都要求排除杂念,平心静气,凝神专一,达到身心双畅的佳境。

  只有情绪饱满,精神高度集中,才能出神入化,在学习和演练的过程实际上都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过程。二者都要求神静意守、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体协调,呼吸均匀,通过动静结合达到养神、益气、固痛、健脾、通经行气的辅助作用。同时两者都具有博学功能。两者都强调“外功”,即除书法习得外与太极演练掌握学习其他知识才能促进成就的发展。太极拳和书法的练习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故有“太极十年不出门”,及习书十年,尤恐落笔贻笑大方的说法。太极拳和书法的练习都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老少皆宜,都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太极拳和书法的练习都强调“内求”,只有经过千百次与自己内心交流、沟通,乃至斗争,才可能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如此循环渐进。

  有助于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多书法爱好者都喜欢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习武者同样以此作为学习武术的目的或境界,而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可见两者在新时期都体现发扬着中华文明及民族精神。功来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并要求常年不懈,坚持有恒。通过不断克服训练过程中的种种磨难,培养出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一自满的品质。总之,通过太极拳长期系统的锤练,不仅可以练就强健的体魄,而且可以培养勤奋进取、刻苦耐劳、坚忍不拔、勇敢无畏、振奋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未曾习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是太极拳练习的首要条件。陈鑫说:“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练习太极拳还要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倡武德,处理人际关系时强调宽厚、容忍。因此,通过练武习德可以培养尊师重道,讲理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太极拳修身养性的教育功能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的“建立起法制华的全民健身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将起关重要积极的作用。

  此处,两者有助于推进中华文明与世界的交流,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等诸多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参与文献:

  1.郑勤,极文化与功法[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华博.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北京:时事耳报神,2007.

  3.万应钧.汉字书写与书法艺术[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4.庄义友、熊贤汉.汉字与书法艺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5何英.经典太极拳大全[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

(0)

相关推荐

  • 【问道太极】太极拳的整劲是对抗体悟的感觉...

    [问道太极]太极拳的整劲是对抗体悟的感觉 不是自己的意想天开,自己的想象思维. 这是对自己的认知缺陷. 所以导致很多传闻有名的太极大师,而真正大力入侵时候,接不了也定不住. 所以太极拳不是光说文化,就 ...

  • 洞箫与书法的相通性(一):箫书共演千年竹

    文:高天晨 洞箫与书法是气质类同的文化艺术,古代文人雅事,吹箫的场景中,往往都有写书法.绘山水.吟诗词.弹古琴同时出现.可见,虽然感知途径不同,技术不同,但是因为气质相近故而可以融通无碍,同表共情. ...

  • 论太极拳与书法艺术的相通性

    作者:王旭东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太极拳和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瑰宝,它们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两者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而且在学练要求.功能功效等方面彼 ...

  • 黄庭坚书法《廉颇蔺相如传》

    黄庭坚书法<廉颇蔺相如传>高清晰大图 白纸本 纵32.5厘米,横1822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约翰.克劳弗德藏此卷为黄庭坚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有节略.卷尾无书 ...

  • 费公新我书法和太极拳艺的契合关系浅谈

    --祖父费公新我书法和太极拳艺的契合关系浅谈 启功先生在评价祖父费公新我的书法时,有诗曰:"新翁左臂新生面,草势分情韵倍长".其中提到了几个书法美学上的概念: "势&qu ...

  • 太极拳两手“相吸相系”析(上)

    关注我 张志俊先生在中央台的<解密太极拳>中,对用现代科技手段理解太极拳,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里是他的一篇拳理文章,请大家欣赏 张先生精研教学法创新 在太极拳运动中,我们要求两手间的运动要 ...

  • 赖公风水的翻卦与八宅的游年相通性

    易经风水风俗知识 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一.游年一说     风水术光怪陆离,五彩缤纷,且大多数派别立论牵强.<钦定协纪辨方书>载有"小游年"和"大游年&qu ...

  • 太极拳~两手“相吸相系”

    太极拳~两手“相吸相系”

  • 书法《荀子“非相”》等两幅

    书法《荀子“非相”》等两幅

  • 【天星丹医】玄普灸阵与方剂的相通性

    我们知道人体有内药与外药两大体系,经络穴位是内药体系,柴胡.板蓝根中药等为外药体系. 中药有四气五味,通过气与味调节某一区域的气机运行:同样穴位也有四气五味,通过刺激穴位也可以调节某一区域的气机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