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色等烟雨的天青色是什么?一文带你学会区分五大名窑(下)
宋代有五大名窑之说,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在这五大名窑中,汝窑、官窑、哥窑这三地烧制的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是它并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它烧制出的瓷器颜色还有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定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
前面两个系列已经讲了汝窑、官窑、钧窑、定窑,由于哥窑还有弟窑篇幅较长,所以一起放在最后一篇来介绍。
哥窑:哥窑属于龙泉窑,浙江龙泉青瓷以造型古朴挺健,釉色翠青如玉著称于世,被誉为“瓷器之花”。其实,不仅有“哥窑”,还有“弟窑”。
相传,在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因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
哥窑瓷,胎薄质坚,釉层饱满,有粉青、翠青、灰青、蟹壳青等。其中,以粉青最为名贵。釉面呈现纹片,纹片形状多样,大小相间,被称为“文武片”;有细眼似的,被称作“鱼子纹”;类似于冰裂状的,称作“白圾碎”;还有“蟹爪纹”、“鳝血纹”、“牛毛纹”等。
这些纹路本来是因为釉原料收缩系数不同而产生的一种瑕疵,但是人们喜欢它自然、美观,反而成为了一种别具风格的特殊美。
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
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暗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有“紫口铁脚”之称。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舍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
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积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口”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
弟窑瓷,胎骨厚实,釉色青翠,有梅子青、粉青、都青、蟹壳青等。其中,以粉青和梅子青为最佳。滋润的粉青酷似美玉,晶莹的梅子青宛如翡翠。
青瓷艺人一直追求“釉色如玉”,弟窑产品可谓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其釉色之美,无可匹敌。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初具规模,南宋时达到顶峰。尤其是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在瓷器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粉青和梅子青也是公认的青瓷釉色的巅峰。
宋代起,龙泉青瓷不仅是国内畅销,而且是重要的出口商品。16世纪晚期,龙泉青瓷传入法国,那青翠欲滴的釉色,令法国人惊叹不已。适逢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牧羊女》被搬上舞台,当时的巴黎人认为,只有剧中的主角雪拉同的青袍可以与龙泉青瓷相媲美,因此他们把龙泉青瓷称为“雪拉同”,至今,欧洲人依然将龙泉青瓷称为雪拉同。
日本称之为珍青瓷,同时在日本东京还设有专楼珍藏,只有高级外宾到来或者樱花时节才会开放,供人欣赏。如果博物馆举办陶瓷展览而没有龙泉青瓷,也会被认为不符合著名博物馆的条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