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实录 | 马怡《扁书试探》
今天的讨论是以丝路上重要的站点悬泉置为中心。我的报告的一部分内容涉及悬泉置出土的一件重要文物,这件文物和汉代的文告发布形式“扁书”有关。当时的诏书、法律、教令、行政条规等,往往以“扁”的形式来宣谕。“扁”通常被叫做“扁书”,是具有时代特色的简牍文化的一个代表。“扁书试探”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讨论的议题。
在西北汉简里,可以看到不少有关“扁书”的记载。关于“扁书”的性质,大家公认是汉代颁布诏书和公告政令、条规的一种形式,但关于“扁书”的样式却有各种说法。一种意见认为,“扁书”是写在木板或者版匾上,一些前辈的学者持这种意见。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扁书”是写在泥墙上,悬泉置的《四时月令诏条》就是突出的例证。我同意这个观点,但是看法稍有不同(详后)。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文告起初是写在墙壁上,或者写在简册上挂在墙壁上,后来改成写在木板上挂在墙壁上,这些都是扁书。以上意见各有道理,但也都有不足之处。近年来公布的额济纳汉简又有一些关于“扁书”的新材料,为进一步讨论提供了契机。我先将西北汉简所见到的关于“扁书”的记载简单地胪列一下,让大家了解其概况,作为讨论的基础。
我们看一下汉简里关于“大扁”的记载,较明确的有五条。
[简一]五月壬辰,敦煌太守彊、长史章、丞敞下使都护西域骑都尉、将田车师戊己校尉、部都尉、小府官县:承书从事,下当用者。书到,白大扁书乡亭市里高显处,令亡人命者尽知之。上赦者人数太守府,别之,如诏书。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赦免的,是为赦书行下而发的一个文书。文中说“书到,白大扁书乡亭市里高显处”,让逃亡的人都看到它,这是和赦书的性质相关的。
[简二]十一月壬戌,张掖太守融、守部司马横行长史事、守部司马焉行丞事下部都尉:承书从事,下当用者。书到,明白大扁书乡亭市里门外谒舍显见处,令百姓尽知之,如诏书,书到言。
(2000ES7S:4A,《额济纳汉简》第187页)
第二个例子,其内容不太清楚,也是一个文告的行下文,或者叫下行文。它说“书到,明白大扁书乡亭市里门外谒舍显见处,令百姓尽知之。”
[简三] 知令重,写移,书到,各明白大扁书市里、官所、寺舍、门亭、隧堠中,令吏卒民尽讼(诵)知之。且遣鄣吏循行,问吏卒凡[不]知令者,案论尉丞、令丞以下。毋忽,如律令。敢告卒人。
(《敦煌汉简释文》1365,第142页)
第三个例子,是一个关于律令的行下文,它也说“书到,各明白大扁书市里、官所、寺舍、门厅、隧堠中”,要让吏、卒、民都能够知道。
[简四]十月己卯,敦煌太守快、丞汉德敢告部都尉卒人,谓县督盗贼史赤光、刑世:写移,今□□□□□部督趣。书到,各益部吏,□泄□捕部界中,明白大编(扁)书乡亭市里□□□□,令吏民尽知□□。
(I 0309③:222,《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二一,第22—23页)
第四个例子,是一个关于搜捕通缉令的行下文,它说“书到,明白大扁书乡亭市里门亭”,要让吏民全都知道。
[简五]五月甲戌,居延都尉德、库丞登兼行丞事下库城仓用者,书到,令长、丞候、尉明白大扁书乡市里门亭显见
(139.13,《居延汉简释文合校》第230页)
第五个例子可能是和库、仓有关的一个文告,它也说“书到”以后,官员要“明白大扁书乡亭市里门亭”,“显见”,指明显的地方。后面有缺文。大意应与前几个例子差不多。
除了大扁,还有关于“扁”的记载,其数量比较多。大家看一下第六例。
[简六]制可。永始三年七月戊申朔戊辰□下当用者。七月庚午,丞相方进下小府、卫将军、将军、[中]二千石、二千石、部刺史、郡大守、诸侯……十月己亥,张掖大守谭、守郡司马宗行长史……书从事,下当用者,明扁乡亭显处,令吏民皆知之,如诏书。十一月己酉,张掖肩水都尉谭、丞平下官:下当用者,如[诏]。十一月辛亥,肩水候宪下行尉事谓关啬夫、吏:承书从事,明扁亭隧关处,如诏书。士吏猛。
(73EJF1:8 9 12 13 14 15,《肩水金关汉简(肆)》中册第277、278页)
这是关于诏书的行下文。“制可”,表示皇帝允可。其主文书应是由皇帝批示的一个诏书,要一层一层地向下传递:皇帝下到丞相,丞相又下到郡大守和诸侯这一级,“大守”就是太守。然后由张掖大守下到肩水都尉,肩水都尉又下到肩水候,肩水候又下到关啬夫,而此简正是在肩水金关出土的。自郡这一级开始,行下各层都写“明扁乡亭显处”之类的文字。
[简七]始建国二年十一月甲戌下。十一月壬午张掖大尹良、尹部骑司马武行丞事、库丞习行丞事下部大尹官县:丞(承)书从事,下当用者,明白扁书郷亭市里显见处,令吏民尽诵之。具上吏民壹功蒙恩勿治其罪者名,会今,罪别,以赍行者,如诏书,书到言。书佐曷。十一月丁亥,□□□大保□□以秩次行大尉事□□下官、县:丞(承)书从事……当用者,明白扁[书]郷亭市里显见处,令吏民尽知之。具上壹功蒙恩勿治其罪人名,所坐罪别之,如诏书。闰月丙申,甲沟候获下部候长等:丞(承)书从事,下当用者,明白扁书亭隧显见处,令吏卒尽知之。具上壹功蒙恩勿治其罪者,罪别之,会今,如诏书律令。
(2000ES9SF4:4、2000ES9SF4:3、2000ES9SF4:1、2000ES9SF4:2,《额济纳汉简》第228—231页)
第七例跟上一例差不多,也是诏书的行下文,也是逐层地写“明白扁书乡亭市里显见处”,到达“甲沟候官”(即甲渠候官,新莽时期改名,其长官是甲沟候)。从候这一级再往下传,就是“明白扁书亭隧显见处”。
[简八]闰月乙亥,张掖肩水都尉政、丞□承书从事,下当用者。书到,明白扁书显处,令吏民尽知之,严教,如诏书律令。∕掾半、属政、书佐
(74.EJT31:64,《居延新简释粹》第93页)
[简九]……有意,移一时府令所常承用,书到,明白扁……毋状者,行法,如诏条律令。
(2000ES9SF4:20A,《额济纳汉简》第250页)
[简十]十一月丙戌,宣德将军张掖大守苞、长史丞旗告督邮掾□□□□□□都尉官□:写移,书到,扁书乡亭市里显见处,令民尽知之。商□起察﹐有毋四时言,如治所书律令。
(16.4A,《居延汉简释文合校》第25页)
[简十一]扁书亭隧显处,令尽讽诵知之。精候望,即有峰(烽)火,亭隧回度举毋必
(《敦煌汉简释文》1557,第161页)
[简十二]扁书胡虏讲(购)赏,二亭扁一,毋令编币絶。
(99ES16ST1:4,《额济纳汉简》第73页)
[简十三]写移,檄到,具写檄扁传输亭隧高显处,令吏卒明
(《敦煌汉简释文》1376,第143页)
[简十四]常囗年,写移,书到,明白扁书高显处,令吏
(《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506,第64页)
第八例是关于律令的行下文,讲到“明白扁书显处”。第九例也是关于律令的行下文,讲到“明白扁……”,后面缺失的文字应是“扁书显见处”之类。第十例也是关于律令的行下文,讲到“扁书乡亭市里显见处”。第十一例是边防守则,讲到“扁书亭隧显处”,因为是戍边的守则,故公布的地点就在亭隧显处。第十二例是额济纳汉简“專部士吏典趣辄”册中的一条。关于“專部士吏典趣辄”册我们后面还要详细谈,这里讲到“扁书胡虏厚赏,二亭扁一,毋令编弊绝。”第十三例是关于檄书的行下文,文中说,檄到的时候,“具写檄扁传书亭隧高显处”,是要把檄文写在“扁”上,然后传到亭隧,挂到高显的地方。第十四例的内容不太清楚(因前有缺文),也讲到“书到,明白扁书高显处”。
还有一些记载,虽未见提到扁,但是可以推测它们是跟扁有关的。
[简十五]五月辛巳,羲和丞通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从事下当用者,如诏书。[书]到言。□兼掾恽□……八月戊辰,敦煌长史护行大守事……护下部都尉、劝□□……隆文学史崇□□□崇□县,承书从事,下当用事者□□……[显见处],如诏书、使者书,书[到]言。
(《敦煌悬泉月令诏条》第8页)
[简十六]……处,令吏民尽知之,务
(16.12,《居延汉简释文合校》第26页)
[简十七] 长政以私印兼行候文书事下尉部士吏□、候长□等:下当用者,明□……知之,如诏书。书到言。掾相
(240.2A,240.22A,《居延汉简释文合校》第400页)
[简十八] ……高显处,毋令过留界中不得,如诏书。书到言。令史明
(《敦煌汉简释文》699,第71页)
第十五例,是我们要在后面详谈的悬泉置发现的《四时月令诏条》,其中应是提到了“显见处”等文字。第十六例出于居延汉简,提到“令吏民尽知之”。第十七例也出于居延汉简,是一个行下文,应与“扁书”有关。最后一条出于敦煌汉简,讲到“高显处”,也应与“扁书”有关。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可以做个归纳:“扁书”的性质,是官府向基层吏民宣谕政令的一种文告发布形式;“扁书”的张挂地点,是在“市里”(“市”指城市或是街市,“里”指乡里的里)和“官所、寺亭、门亭、隧堠”的“显见处”,即在公众流动或集中的场所的显见处来发布,以使吏卒和百姓“尽知之”;“扁书”的内容,包括诏书、律令、赦令、月令、军事动员、搜捕罪人、购求赏格、边防守则以及官吏职权条例,等等。
再来看“大扁”和“扁”的差别。目前我们可以确定的关于“大扁”资料有5例,其余的大概都是“扁”。从数量上看,“大扁”少于“扁”。“大扁”,顾名思义,它的形制应当大于一般的“扁”。汉简中,在提到“大扁”的时候,必说“明白大扁书”;但在提到“扁”的时候,不一定都加“明白”二字。用“大扁”书写的官文书中有涉及逃犯和重要的律令的,其急要程度应当较高,发布的地点多在道路和要闹之处(包括较大的驿站“置”和人群流动的客舍“谒舍”)。而一般的“扁”书写的官文书,除了政令、法律等,也包括各种条规,不一定皆属急要。其范围比较宽泛,数量也更多。在边地防御组织的基层,“扁”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大扁”。
我们来看一个“扁”的实例,即刚才提到的额济纳简“專部士吏典趣辄”册。先简介一下额济纳简。额济纳汉简约有五百多枚,它的年代大概是西汉宣帝时期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初期。在这批汉简里,有一件由8枚木简组成的简册,即前面谈过的第十二例——“專部士吏典趣辄”册。该简册是在甲渠候官第十六隧遗址的一个房间内发现的,出土时平摊在房间东北角通往烽台的台阶上。简册的编绳尚在,几乎完好无损,墨迹清晰,一简一行。在此我还要谈一下甲渠候官。我们现在所见的西北汉简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在甲渠候官的遗址破城子出土的。甲渠候官位于汉代河西四郡中的张掖郡,为该郡居延都尉府所属的一个候官。候官是相当于县一级的军事防御组织,和现在的“县团级”差不多。甲渠候官下辖的吏、卒约四百人,烽隧约70座,第十六隧是其中之一。我曾经前往额济纳旗,在居延地区考察,到过“專部士吏典趣辄”册的出土地甲渠候官第十六隧遗址。烽隧是军事防御组织的最低一层,地处荒远,每隧仅容数人(一般说是三五人)。汉简文书的出土,揭示了汉帝国各级机构的行政能力及其对基层的控制与影响。
图1 甲渠候官第十六隧遗址
这是甲渠候官第十六隧遗址的照片。大家可以看到,遗址内有台阶,大概就是在此处发现了简册。烽隧是很小的,我觉得还没有我们一个教室大。
图2 “專部士吏典趣辄”册图版
这是“专部士吏典趣辄”册的图版。它有8枚木简,简长为一汉尺(23.1cm),用编绳编起来。绳子看起来结实如新。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它的编绳:左边的绳子在收尾后,用余绳系了两个绳环;右面的绳子似乎在编简前就打了结,也系成两个绳环。因时间关系,我们不能详谈该简册的内容,仅简单介绍一下。
简册自题“專部士吏典趣辄”,其内容是关于“士吏”到部督察时的诸项职责。“士吏”是由候官派到各部从事督察的小吏,相当于特派员、督察员。甲渠候官有10个部,部的长官是候长,候长的副手叫候史。第十六隧是甲渠候官第十部候史的驻地。士吏到部督察时的诸项职责就写在“專部士吏典趣辄”册上,其性质和扁书颇为符合。其中有一条,“扁书胡虏购赏,二亭扁一,毋令编弊绝”,意思是说,要将抓捕胡虏的赏格用“扁”写下来,每两个亭(亭指亭隧,也就是烽隧)有一个“扁”,不要让“扁”的绳子断掉坏掉。据此,我们可以推知,研究者们通常所说的“扁书”,其真正的名称应当是“扁”;“扁”用编绳编制,它的样式应当与一般的简册相差不大。
我们来谈谈简册的编联方法。一般的简册,就目前我们所见的编绳完整的简册实例来推测,其编联方式大致是这样的:先将一条绳子对折,然后套入第一枚简支,简身顶在编绳的对折处,也就是简册的右端。然后把编绳提起来,拧一下(简册的右端是折起的绳子,没有绳头),待编绳扭转、简支固定后,再套入第二枚简支,然后再扭转编绳、固定简支,继而套入第三枚简支……就这样,从右到左,依次编联。到编完最末一枚简支以后,将编绳在简册的左端打结系紧。余下的绳头往往较长,可以用来捆扎收卷后的简册,也可以根据需要继续编入新的简支。
“專部士吏典趣辄”册的编联方法和一般的简册相似。所不同者,一是余下的绳头较短,二是简册的左右两端各有两个编绳结的小环。从绳头较短来看,该简册不是需要收卷的普通册书,也不需要续作添补;从绳环的作用看,该简册应当是能够悬挂和固定的。基于它上述特点和它的文字内容,当可作出这样的判断:该简册很可能是一个用来张挂的“扁”,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扁书”。
由“專部士吏典趣辄”册这个实例,可进一步推知“扁”的样式:“扁”和一般的简册相仿,也用编绳编联;其编绳应较结实,编联应较紧密,以免滑脱;“扁”的两端应有可供悬挂和固定之物(如绳环),这是“扁”与一般的简册在样式上的明显区别。此外,其简面不应过窄(指单枚简支的简面),而应较宽,以便于“明白”书写,便于众人观览。此外,“扁”可以不余留用来收卷和续编的长绳头。
再来看一下“扁”的古文字形与字义。现今可以确定的“扁”字,大约始见于西周金文。其字形,左边是一个“户”,右边是一个“册”,和《说文》小篆是一致的。在战国文字中,郭店楚简的字形是上下都有一个“册”,中间从“日”(“日”其实是“户”的讹变)。总之,古文字学方面的证据表明,“扁”字从“户”,从一“册”或二“册”,它的本义是将简册挂在户上或者户旁。假如以上所论不错,便印证了《说文解字》册部对“扁”字的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扁”是一种题署的“户册”,是从“户”、从“册”的,其样式是册,张示于门户。
将文告悬于门户,在文献记载中并不乏见。这里举几个例子。如《周礼·大宰》讲“乃县(悬)治象之法于象魏”,“治象之法”指记载政教的法律,“象魏”是门阙。又,《周礼·士师》讲,“掌国之五禁之法……书而悬于门闾”。“门”指城门、大门,“闾”指里门。刘安《淮南子》讲,“天下县(悬)官法”,天下之法都是悬挂起来的。《后汉书》的《续汉志·百官五》讲,对“孝子顺孙,贞女义妇”等品行好、可以为民榜样的人,“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把扁挂在他们的门上来表彰。还有一条,东汉崔寔《政论》讲,“里语曰: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也说到把诏书挂在墙上(但另有一种看法,认为“挂壁”可能是一种收藏的方式)。
在汉简中,有边隧用简册抄录诏书的记载,此可作为一个旁证。因为边隧在远地,各隧人员稀少,故戍卒抄写诏书的目的应不是收存,而是挂起来宣谕,这说明边隧抄写诏书的简册应就是“扁”。在汉简里有这样的记载:“淩胡隧、厌胡隧、广昌隧各请输札、两行,隧五十,绳廿丈,须写下诏书。”(《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146,第41页)“札”是木简,“两行”是比较宽的木简,“隧五十”,每个烽隧给五十枚。“绳廿丈”,二十丈绳子(指编简册的书绳)。大家注意,后面讲到“须写下诏书”,可知给这几个隧发木简和绳子是用来写诏书的。我们前面举的许多例子(如例一、例二、例六、例七、例八、例九、例十五等)都显示,诏书在传到乡亭、市里、官所、驿站和亭隧等处后,往往要用“扁”来公布,这也从旁证明边隧用以抄写诏书的简册应就是“扁”。
我们来看一下普通简册(不是“扁书”,而是一般的简册)的样貌。
图3 肩水金关简《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
这是一个账簿。该简册的右端是没有绳头的,编绳在右端对折后,放入简支,然后扭转一、固定,继而放入另一枚简支。就这样,依次排列,在简册的左端打结,系起来。上下两道书绳的编联都是如此。
图4 悬泉汉简《阳朔二年车辇薄》册
这也是一个普通的账簿,前面张俊民老师提到过。它也是先在右端将编绳对折,然后依次把简支编起来。最后在左端打结。
图5 悬泉汉简“亡失传信”册
这是“失亡传信”册,一件公文,普通的简册。其编联方法也如此。图片显示,该简册是由两个简册连接而成的。用编绳将多个简册接续起来,可以制成很长的简册(当需要集合或收存文档的时候,就可以像这样把多个简册连在一起)。这是编绳的长处。
图6 武威汉简《仪礼》册(复原)长55.5-56cm
这是武威出土的《仪礼》简(复原件),是书籍。其简支特别长,为什么?因为它是经书。在甘肃省博物馆可以看到原件。汉一尺是23.1厘米,而这个册书的简长为汉尺的二尺四寸。据文献记载,经书写在二尺四寸的简上,此为实例。其右端也是没有绳头的。因简支太长,所以有四道编绳,一律在左端打结。
图7 居延汉简《永元器物簿》册
这是著名的《永元器物簿》册,收藏在台湾史语所的文物馆里。可惜图片不是很清晰。它由77枚木简组成,编绳完整。总长90厘米,是今存最长的完整的汉代简册。它其实是由好几个简册缀连起来的。简册也从右端开始编,最后在左端打结。我在台湾访问的时候,特意去看了《永元器物簿》册,拍了一些照片。
图8《永元器物簿》局部右侧
图9《永元器物簿》局部左侧
照片显示,册书的右端是没有绳头的。在它的左端,可以看到打结的编绳。单个的册书可以叫做一个“编”,照片显示了多个“编”相互缀连的情形。
我们再回顾一下《專部士吏典趣辄》册,可以看出它与这些普通简册是不一样的。最突出的,是它的左右两边都有绳环。再观察它的书写,字迹很从容、工整,简面也比较宽。同它的内容结合起来看,可确认是“扁书”实例。
“扁”的使用是有局限的。其局限和普通简册有一致的地方,因为它们的字都是写在一条一条的简支上,所以字的大小受限。又因简册稍长就不方便悬挂,所以“扁”的篇幅和字数也受限。我们前面所举郭店楚简的古文字,“扁”用了两个“册”来表示,这似乎表示:文告往往需要悬挂不止一个“扁”(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后面再谈)。此外,由于“扁书”是展平悬挂的,“扁”的编绳就比一般的简册更易滑脱、松散,甚至朽断,导致简支丢失、文字散乱等舛误。而如果将长篇的文告直接题写在墙壁上,则可以弥补这些缺点。
敦煌悬泉置遗址发现的《四时月令诏条》就是在泥墙上题写的例子。悬泉置是汉代中西交通干线上的一个重要的站点,东距安西县城60公里,西距敦煌市治64公里。诏条是在该遗址的坞堡内倒塌的墙壁碎块上发现的。据推测,这些碎块属于坞堡北侧“小院落前堂的遮护式建筑”的南墙。墙壁涂以白垩(即白石灰),画有黑色的边框。整个边框长222厘米,约合汉尺9尺多,通高48厘米,约合汉尺2尺。框内有赭石色的竖行分栏线。诏条全文1600多字,共101行,逐行写在分栏线内。字体为隶书,墨迹清晰。它是太皇太后王政君于元始五年(公元5年)颁布的推行四季月令的诏书。
在悬泉汉简里,有这样一条记载:“诏书必明白大书,以两行诸故恩泽诏书。无嘉德,书佐方宜以二尺两行与嘉德长短等者,以便宜从事,毋令刺史到,不谨办致案,毋忽。”(II 0114③:404)“嘉德”,可能是指新莽尺。没有“嘉德”,也可用二尺的“两行”来写。如果不合规定,刺史来时会被案查。这里所说用“二尺两行”书写、刺史来时将会查看的“明白大书”之诏书,应当就是“大扁”。而写在墙壁上的《四时月令诏条》的通高同样是二尺,其格式和书写又与大扁一致,因而它也应当属于“大扁”。由于其内容重要,所以用“大扁”来宣谕。又由于其篇幅较长,适合写在墙上,所以采用了题壁的形式。
我们来看一下在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诏条的碎片。其赭石色的界栏,一条条地排列,显然是模仿册书的简支。其书写用墨笔、汉隶,从右向左而写,也与简册一致。这表明泥墙题壁的诏条应就是“大扁”。
图10 《四时月令诏条》原始照片
图11 《四时月令诏条》复原图
图12 悬泉置遗址
这是我在2008在悬泉置遗址考察时拍的照片。照片中可见我们当时所坐的车和远山。
典籍中也有不少关于将文告题壁的记载。如《后汉书·刘縯传》:“伯升遂进围宛,自号柱天大将军。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使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伯升像于塾,旦起射之。”伯升(刘縯)起兵的时候,王莽感到恐惧,命长安中官署和天下乡亭都画上刘縯的画像,用箭射他,悬赏抓捕他。赏格和画像应都是写在、画在墙壁上的。东汉应劭《风俗通》:“光武中兴以来,五曹诏书题乡亭壁,岁辅(补)正,多有阙谬。永建中,兖州刺史过翔笺撰卷别,改著板上,一劳而九逸。”这也是关于题壁的记载。可注意的是,因诏书每年要进行补正,后来便“改著板上,一劳而九逸”。知后来又改用板。
悬泉汉简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告郡:令属县、道治木板,广尺、长二尺、厚寸,各五十枚,善削,令明白扁书诏书者□。”(ⅡT0215③:259)命令县、道(汉时地方行政单位叫做“县”,有少数民族的叫做“道”)各制作木板五十块,广一尺、长二尺、厚一寸,要好好地削治。从“明白扁书诏书者”来看,此当与用“扁”书写诏书有关。从“广一尺、长二尺、厚一寸”来看,所制成的应是木板,也就是牓(榜)、牌。《玉篇》说:“牓,牌也。”《广韵》也说:“牓,题牓。”
我们谈一下“扁”和“牓”的关系,这关涉到“扁书”的消亡。“扁”和“牓”可能有一个共用或者通用的时期,但渐渐地“牓”取代了“扁”。“牓”的大量出现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它的性质、作用和发布地点都和汉简里的“扁书”相似。而作为文告发布形式的“扁书”,则几乎不见于东汉以后的史料。“扁”的字义也开始发生变化,多为“扁薄”。或加“匚”成“匾”,意为匾额。“扁”的古老的从“户册”的字义消失了,而“牓”却越来越多。从时间上看,这种现象可能和同时期纸的使用和推广有关。
和简牍文书相比,纸文书轻而易携,便于书写,从东汉开始不断普及。用纸可以写“明白”的大字,制作快捷,携带方便,这一点对于文告来说相当重要。书于纸面的文告不用编联而完整如“牓”,而且比“扁”和“大扁”更需要“牓”来承托,因而这些纸文告也就被径称为“牓”。这或许是“牓”在后来逐渐增多的一个原因。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如果有朋友对“扁”有兴趣,可参看我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扁书试探》,发表在武汉大学简帛中心编的《简帛》第一辑(2006年),其中有更详细的讨论。敬请指正。
【嘉宾介绍】
马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古代史所研究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汉画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简牍学、汉晋图像。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合著)、《秦汉赋役资料辑录》(合编)、《两汉博闻》等,论文《汉代的诸赋与军费》、《汉代的计时器及相关问题》、《汉代的麻布及相关问题探讨》、《扁书试探》、《中国古代书写方式探源》等数十篇。
汲古论坛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取意赵朴初先生“汲古得修绠,开源引万流”题词。旨在研讨古代文史哲艺相关问题,关心跨学科、跨语际与跨文化议题,了解前沿新知,兼顾冷僻旧学,注重研究方法的更新和反思,促进人文学者的互动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