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印:用真情书写家乡

作家谈创作

  汇报一下《国印乡痕》这本书的内容以及写作过程和一些浅显体会。

  这本书是纯粹描写家乡的,是岁月时光难以磨灭的记忆。时间跨度从1958年至1984年,反映人民公社26年间农村的状况,当然也引伸些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些变化对比。全书由七十八篇文字组成。分三辑,第一辑反映农村生产情形,第二辑讲的是农民生活状况,第三辑写的是农村政治生态。

  昆德拉说:人的一生,注定扎根于童年和少年中。故乡,人人都有,于写作者而言,故乡往往会成为创作的原点和高地,成了精神上的圣地和灵感的不尽源泉。作为文学爱好者的自已,故乡更是自然成了写作的理由和对象。书写的动力与责任也便应运而生。

  离开自己的村庄几十年,人生忙碌中,偶尔回望总是具体鲜活的——村庄的河流石桥树木,田野里的小麦玉米高梁,村里的老人青年幼童,影像般映在脑中。这些都为书写绘制了底色,提供了素材。

  细节决定成败。把记忆还原成历史,把历史变成文字,是无数个细节文撑的。书中七十八篇文字,每篇一个主题,一个或多个故事串接,细节连着细节,也支撑着通篇。

比如,写《地窖里的暖》,不单需要明白地窖的作用,更应了解如何挖地窖,知道它的长宽高及容积;写《钉马掌》,要知道为什么钉马掌,怎么钉马掌,怎么打马掌;写《数九寒天挖坑泥》,首先明白坑泥的用途,了解了那种劳动场面,才能用细腻的笔认真描绘出来;写《石器与沙石峪的石头》,需了解石器的起源发展与传承和沙石峪的历史与今天等等。知识面广了,掌握细了,懂的多了,写起来宽打窄用,会游刃有余。

  记忆模糊或忘记的,写作过程中走访当事人、知情人也成了写作的一部分。

社会发展快,变革大,观念的更新也让人们的忘性好了,记性差了。过去简单的事,有的却很难找到具体准确的答案。比如生产队年终分配方案的产生过程,一般人就知道是工分变成日值,是由会计算出来,哪家分多少粮食柴火,谁是余粮户,谁是缺粮户等等。还有,公社平调的机动工有多少,己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陆续三年多(2015一2017年)的书写过程中,先后走访了百人以上。

  用朴实的文字书写。写农村,写过去的书,写乡亲们的书,我想首先要让乡亲们看得懂,才能感到亲切。这就需要朴实的,散发着泥土气韵的语言,当然,若能散发泥土的芳香,是更应该追求的了。这就需要从“泥土里寻找语言”,如俗语所称:十指不沾泥,文字没土气。这方面,做得不一定成功,但自己知道努力,且也努力了。

  比如,写《悠扬的砸夯号子》一文时,在自己记忆基础上,又走访了多人,千方百计中,还有幸地找到一位健在的领夯人,一字字,一句句地抠下了当年的砸夯号子。这样写起来非常有底气,也很顺畅。后来这篇文字被多家报刊发表。悠扬的冀东砸夯号子声,引发了很多读者的不尽乡愁。

  土,是《国印乡痕》一书的核心标志——土地、土路、土房、土炕、猪、狗、鸡、骡、马、牛、日出日落、炊烟袅袅、河流石桥、蛙鸣虫叫,和一群土气,却也坚韧的乡村人汇集在了书里。也终于让自己的心安稳踏实了很多。

……

  感谢成书过程中所有帮助和鼔励的文友们。谢谢李荣升、杨春雷、张海生、陈寿才、白果等老师的无私帮助。谢谢杨立元教授的评论和勉励。谢谢马良老师的评论以及多年来的关心与帮助。这些会变成我继续书写的动力。为书写家乡不余遗力。

  在这里也表达一下对市档案馆的感谢,感谢档案馆收藏了这本书。

作者简介

张国印,遵化市人,河北省作协会员、唐山市作协会员。一九八四年开始发表作品,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七十多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文集《时光岁月记忆》、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长篇非虚构文学《国印乡痕》。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投稿标题:作者+题材+标题。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不足十元不发,集体创作以及多人作品一次刊发原则上留作平台维护费用。

编委会

顾  问:关仁山  峭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健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古体诗词:刘艳琴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燕山诗文

遵化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置顶公众号,每日第一时间阅读

长按关注

(0)

相关推荐

  • 我的首次直播分享

    齐帆齐 微刊 + --张爱玲 01 大家晚上好,我就当换个群和大家一起聊聊天,普通话不是很好,大家凑合着听听哈. 我把笔记本电脑,搬坐在路由器边上,害怕网络不好. 看到昨晚讨论区大家的留言很暖心,转身 ...

  • 记忆中的文学(5)——汪国真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 -- 这些清新通俗的文字,曾经风靡校园,成为多少文学青年争相传阅与讨论的话 ...

  • 【名家有约】闵生裕||关于村庄的心灵狂歌

    关于村庄的心灵狂歌 闵生裕 德国哲学家赫尔德有句箴言:乡愁是一种最高贵的痛苦.对于任何一个写家乡的作者来说,故乡的情结总是挥之不去的.因为那铭心刻骨的记忆,因为那无限深情的回眸.所以,作家对故乡的书写 ...

  • 齐帆齐||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直很喜欢这八个字,当我们全心执着于某一件事并为之努力,总会得到想要的结果,也就是自然界的吸引力法则. 罂粟姐姐是我在简书上认识快一年的朋友,也是齐齐交流群成员,名字里带姐姐,其实 ...

  • 一本极“好看”的书:一读《微言集》

    上完4天大课以后,读一本真正的读书人写的好书,于我而言,就是最好的休息. 微言有大义,西泠印社出版,毛元瑞先生所著<微言集>,一本极"好看"的书. 好看在于文字之美: ...

  • 【散文专栏】张国印‖家乡的神桥

    作者简介: 张国印,遵化市人,笔名洪流.系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各类文学作品五十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文集<时光岁月 记忆>. 家乡的神桥 文/张国 ...

  • 张国印| 初心

    张国印| 初心

  • 张国印|那时候的书与人

    张国印|那时候的书与人

  • 张国印|我和俩孙子

    全文2236字    阅读全文需7分钟 大孙子 2014年6月25日,<唐山劳动日报>副刊·老人天地版发表我的文字<下哄孙子上哄父>,讲的是我和81岁的父亲,3岁的孙子之间的小 ...

  • 炸桥(连载七) 张国印

    多日后,区小队的瘦队长和胖队员在石头峪的狼窝山下找到了根宝,根宝在找桃子和桃子的儿子.根宝一脸惊慌和愧疚,他说:对不起了二位,我在找"跳山"的老婆孩子,没办好你们交待的事.八路一脸 ...

  • 炸桥(连载六) 张国印

    从长安桥回到家里,已是晌午时分,根宝胡乱吃了些饭,便在草屋前的大块磨石上磨起了铡刀--两口铡刀.铡刀是从燕山县城买回的,刀片宽九寸长五尺背呈弓形,看上去钢劲十足,含着杀气,新的没开刃,须强力细致反复磨 ...

  • 炸桥(连载五) 张国印

    雪终于停了.日头从东方冒头时分,根宝从崖洞里爬出来,拍拍身上雪土,又悄转头望了眼从冰窟窿里爬上岸裹着大衣走进营房的长安,便恨恨地扭身走向了回东山的路.-- 东山,山茂又深,方圆几十里极少人烟.东山离北 ...

  • 炸桥(连载四) 张国印

    被牛车拉回家的桃子爹满心沮丧和悲伤.枪伤是在右大腿上,骨头打断了.撕心裂肺的疼痛使他昼夜难熬.土郎中告诉他,百天后能下地练走就算烧香走运,落个瘸子无疑,不精心养治,没准成卧炕的瘫子,伤重失血多保了命也 ...

  • 炸桥(连载三) 张国印

    两年前的春上,有日本汽车开始往北河湾拉木头,同时有些日本人在河道上比比划划,量来量去,又是挖坑打桩.春日里水枯河浅,一时北河湾成了工地.日本人在这里修桥了.接下来的一切是从占地开始的,工地备料需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