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读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学会沉默,才是强大的开始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走过半生才知道,侃侃而谈是表象,默默无言才是人生常态。”
年轻的时候,总想把自己内心的所有情感告诉全世界,渴望被认同、希望被理解。
《道德经》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随着岁月的积淀,才发现,成长始于沉默,而学会如何沉默,才是强大的开始。
有位文友吐槽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前两年,因为厌倦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他辞掉了国企的安稳工作,回家全职做新媒体。
虽然过程辛苦,经常熬夜,但是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也出了成绩,很开心。
偏偏有几个邻居总是时不时地议论他,说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连好好的铁饭碗都弄丢了。
一开始他也尝试着跟别人解释,什么是自由职业,后来时间长了,便干脆不再搭理。
文友说:“有些人只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既然解释不通,何必多说。”
生活中,很多人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在单位与领导私下交好,有的同事便说你趋炎附势;
在朋友圈分享出国旅行的照片,有人就认为你是变相炫富;
辞职回家创业,邻里便传言你在大城市过得很不如意......
好多时候,事实并非眼前所见,但我们却百口莫辩。
但如果怎么都解释不清楚,不如缄口不言,保持沉默。
真正懂得你的人,即使你不言不语,也能心知意会;而不懂你的人,纵然你喋喋不休,亦如鸡同鸭讲。
就像李敖说的:“有时解释是不必要的:敌人不信你的解释,朋友无须你的解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世间悲喜并不相通,被误解是常态,被理解才是特例。
与其拼命向别人解释自己,不如保持沉默,让时间回应一切。
《道德经》有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辩是一种谋事的手段,不辩才是一种做人的智慧。
那些真正高明的人,鲜少与人争辩。
在一次宴会上,有人给卡耐基讲了一个笑话,这个笑话里引用了一句话,那个人说引自于《圣经》。
卡耐基听了,当即指出那句话是出自莎士比亚的某部作品。
谁知道对方立马否认,坚持自己是正确的,于是两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为了求证,卡耐基带着这个问题,去问另一个精通莎士比亚著作的朋友。
这位朋友听后,赞同了那位男士的观点。
在回去的路上,卡耐基十分不解地问朋友,为什么要偏袒错误的一方。
朋友说:“你与他争论,即便占了上风,对方也会因为丢了面子而心生怨恨。”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
平日里,我们都曾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如果输了,难免忿忿不平,怨气丛生;若是赢了,又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失了人心。
很多时候,争论并不能决出胜负,只有两败俱伤。
富兰克林曾说:“如果你老是争辩,反驳,也许你能偶尔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那样你永远也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子禽问老师墨子:“多言有益乎?”
墨子回答说:“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
唯其言之时也。”
墨子的回答,着实精妙。
话说得多不多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懂不懂时机分寸,说得话有没有价值。
沉默,远比你想象的更有力量。
《韩非子·喻老》里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楚庄王刚管理朝政时沉迷酒色,三年不理朝政。
肱骨大臣伍参伤心不已,眼看着国将不国,于是向楚庄王讲了一个谜语:有一只五色大鸟落在楚国的高阜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请大王猜猜看,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回答道:“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半年后,楚庄王一番暴风骤雨般的整顿和改革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罢淫乐、立贤妻、杀奸佞、提能人,最终打败齐国、战胜晋军,完成楚国称霸的大业。
成语“一鸣惊人”便来源于此。
楚庄王年少即位,内忧外患,即便他再想飞的更高更远,也不得不蛰伏下来,蓄积力量、谋定而后动。
他的沉默是积淀,是时机到来时的厚积薄发。
正如黎明前的沉寂,是为了拂晓时朝阳的冉冉升起在做力量的蓄积。
在生活中,“键盘侠”和“打嘴炮”的人比比皆是,默默苦干、厚积薄发的人少。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沉默寡言一些吧,为人别太过高调,就默默地努力,在低调中不断地提升自己。
沉默,远不是浅显的无话,而是要在沉默中,忍受孤独、默默积淀,蓄势待发。
沉默的力量,是面对质疑时有力的回击,是面对困苦时无语的刚毅,更是能让自己远离世间纷扰,专注于思索与酝酿。
当我们历经世事沧桑,终会明白:懂得保持沉默,才是一个人最更难能可贵的修养。
END
责编:行一 | 编辑:Soph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