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兵法》释义------兵权
【原文】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译文】 所谓兵权,就是将帅统率三军的权力,它是将帅建立自己的威信的关键。将帅掌握了兵权,就抓住了统领军队的要点,好象一只猛虎,插上了双翼一般,不仅有威势而且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况都能灵活应变,占据主动。反之,将帅如果失去了这个权力,不能指挥军队,就好象鱼、龙离开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游的自由,在浪涛中奔驰嬉戏,也是不可能的。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为将当帅的首要问题——带兵用兵的权威。
文章首先给兵权下了定义:“将帅统率三军的权力”。接着指出掌握这个权力的重要:“这是将帅建立自己指挥权威的关键。”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突出,单刀直入,一下子抓住了要害问题,十分突出地摆出了为将统兵的根本问题、必要前提——权威。
文章接着从正反两方面,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有力地加以论证。诸葛亮先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掌握了兵权,就好象一只猛虎,插上了双翅,可以翱翔于四海,应变自如。”言简意明地论述了兵权对于将帅的重要。
接着,诸葛亮又用“鱼龙离开江河湖泊”,比喻失去权威的将领,非常准确精彩地说明了没有权威的将领的窘困。谁都知道,鱼龙在水中可以自由遨游,能够搏击风浪,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但是,鱼龙一旦离开了河湖,失去了水,就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一员将领,如果失去了按自己意志指挥军队的权威,上受种种挟制,自己只有虚名,或者下面不听指挥,命令不能下达贯彻,指挥不动,那不就和离开河湖的鱼龙一样了吗!任你有多么高的才能,也无从施展,也只能毫无作为。
文章仅用七十九个字,就准确、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为将当帅的根本问题。
【拓例】 周亚夫严明军令
公元前158年,匈奴结集了重兵,大规模地进犯汉朝北部边境。汉文帝任命宗正(官名)刘札为将军,驻军灞上;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命令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命令他们分别守卫京城长安附近三个战略据点,防备匈奴进攻。
后来,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来到灞上和棘门军营的时候,劳军的车驾都是长驱直入,毫无阻拦,将军以下的军官都骑着马迎进送出。但文帝来到细柳军营,情况就大不一样:军官和士兵都披着铠甲,手里拿着擦得雪亮的刀枪,张开了弩搭上箭,真是戒备森严。
文帝的先行官吏来到营门,门卫不让他们进去。那些先行官吏说:“皇上就要到了!”守卫营门的都尉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上的命令’”。
过一会儿,文帝的车驾到了,也照样被挡住不能进去。于是,文帝派使者拿了符节凭证进营去向将军周亚夫传诏令:“我要进军营慰劳将士。”这时周亚夫才下令打开营门,放车驾进来。
进去的时候,守卫营门的军官郑重地对文帝的随从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营内,车马不许奔跑。”文帝听了,只好吩咐放松马的僵绳,慢慢地走着。
文帝来到中军营帐,只见将军周亚夫全副戎装,手执兵器,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他见了文帝,只拱手表示欢迎,说:“戎装在身,例不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朝见皇上。”文帝听了,大为震动,在车上严肃地进行答礼。慰劳完毕,文帝离开军营。
出了细柳军营门,随从的官员都感到十分惊讶,文帝却赞叹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些时候,我看到灞上和棘门两处的队伍,就像儿戏一般!”过了一个多月,情况好转,这三路大军都撤除了,文帝就任命周亚夫为中尉、负责京城的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