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头痛--艾灸疗法治急、慢性头痛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01

艾灸疗法治急、慢性头痛

头痛是人自我感觉到的一种病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盖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脏腑经络气血皆上会于头,故无论外感或内伤都可通过经络气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头部而致头痛。

病因:致因虽多,无非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所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顶之上,唯风可到。所以外感头痛,以风邪为多。因“风为百病之长”,为病每多兼夹,故又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之分。内伤头痛多因七情内伤,脏腑失调,气血不足所致,故又有肝火头痛、气滞血瘀头痛;或阴阳气血各有偏虚而引起血虚头痛、阴虚头痛、气虚头痛和阳虚头痛。

症状:急性头痛多为外感,慢性头痛多为内伤。

外感头痛:起病较急,常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

主要有以下三型:

(1)风寒头痛:症见头痛时作,遇寒则甚,痛走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鼻塞,菩薄白,脉浮紧。

(2)风热头痛:症见头痛且张伴眩晕,甚则如坐舟中,面目红赤,发热恶风,自汗,或尿短赤便结或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3)风湿头痛:症见头痛而沉重,如遇阴雨天气时尤甚;或伴有肢体困重疼痛,腰膝酸胀,有下坠之感,纳呆呕吐,苔白腻,脉濡缓。不过皆以头痛为主,其他伴随症状一般较轻。

内伤头痛,起病缓慢,时发时止,缠绵难愈。主要有以下六型:

(1)肝阳(火)头痛,症见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苦薄黄,脉弦有力。

(2)痰浊 头痛,症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酸浊,苔白白腻,脉滑或弦滑。

(3)肾虚头痛,症见头痛且空,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耳鸣眩晕,苔少,脉细或沉弱。

(4)瘀血头痛,症见头痛日久,,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暗有瘀斑,脉细涩。

(5)气血不足头痛,症见头晕目眩,乏力,面色觥白。

(6)厥阴头痛,症见巅顶头痛,甚则呕吐痰浊,肢冷,脉沉细,苔白。

艾灸治疗方法:

配穴方一

主穴:阿是穴、百会、太阳、上星、列缺、合谷。

配穴:前头痛加印堂阳白,头顶痛加百会、四神聪、太冲、涌泉,后头痛加风池、昆仑。

灸法:(1)用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6—8个穴位,每穴灸5—10分钟,偏寒、虚者可灸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2)用艾炷隔物灸(凡附片、生姜片、葱白饼等均可选用),每穴灸3—5壮或5—1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头痛。

此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故用之效佳。灸时应注意不要烧伤头发和面部。

配穴方二:

主穴:百会、太阳、头维、 上星、合谷、阿是穴。

配穴:目赤耳鸣者,加太冲丘墟;头重者加丰隆中脘;痛有定处者,加膈俞,血海;而白神乏者,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五心烦热且口干者加开俞、肾俞、三阴交等。

灸法:(1)用艾柱着肤灸(非癫痕灸),头部穴位可用小艾柱灸,每次选用4或5穴,每穴灸4—5壮,余穴用艾条温和灸各10分钟,每日灸1次。(2)用艾炷隔物灸,艾叶,附片、姜片均可随症选用。每穴灸5—10壮,每日灸1次。(3)用艾条温和灸,6—8穴、每穴灸10分钟,偏虚者可灸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

主治:头风(内伤头痛)。

凡瘀血头痛肝阳头痛截油头痛阴虚头痛和气血亏虚头痛均可用本法疗之。而实证时间可短些,壮数少些,虚证则可长些,多些。

配穴方三:

主穴:百会,太阳,头维,上星,列缺,合谷,阿是穴。

配穴:风寒者,加风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曲池、外关;风湿者,加风府、足三里;气虚加脾俞、气海、足三里:血虚加膈俞、血海、三阴交;肾虚加肾俞、太溪;肝阳上亢加阳辅、太溪、太冲;痰浊加中脘、丰隆、足三里;瘀血加血海、三阴交、行间。

灸法:(1)用艾炷着肤灸(非瘢痕灸),寒性、虚证头痛,每次选3—5穴,每穴灸3—5壮,每日灸1次。头部穴位用小艾注。(2)用艾炷隔附片(或姜片,或艾叶)灸,寒性、虚证头痛,每次选3—5穴,每穴灸5—10壮,每日灸1次。(3)用艾条温和灸,各种头痛,每次选3—5穴,各灸5—10分钟;寒性、虚证头痛可灸20分钟;气血不足头痛,可在百会、肝俞、脾俞、肾俞、气海、合谷、足三里各熏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4)用温针灸,各种头痛,每次选3—5穴,每穴灸3壮(或5—10分钟),每日灸1次。(5)用灯火灼灸,各种头痛,在印堂、前发际、阳白、后发际、百劳各灼灸1下,每3日灸1次。眉棱骨痛可在攒竹、鱼腰、阳白、耳后小静脉各灼灸一下,每日1次,均灼患侧。

主治:一切头痛(外感或内伤头痛)。

此法有祛邪扶正、通络止痛之功,故用之效佳。艾灸治疗头痛有灸到痛止之效,配合针刺则疗效更佳。其中对非器质性头痛疗效满意,而对器质性头痛只能起临时止痛的效果。

文章页面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