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真的不行了?
最近,地产行业的情绪波动有点大。
周五晚上,一则土地出让金划归税务部门征收的消息出台,业内惊呼“土地财政药丸”——两天过后回过神来,不至于啊!
多少有点群体性反应过激。
再往前,千亿房企蓝光的资金困境受到了意外的关注。
我们推文之后,不少业内的朋友纷纷发来私信,补充了更多行业内幕,包括——
“碧桂园去年就在和蓝光接触,想收购蓝光在西南的业务。”
“万科还在继续和蓝光协商第二笔资产收购,其中包含蓝光在重庆的项目,这个项目价值几十个亿。”
“不止蓝光,据传彩生活,鸿坤,荣盛,华夏都要抛售物业板块。”
……
作为曾经的“四川地产一哥”,蓝光落到卖身求存的地步,除了自作孽的盲目扩张,多少,也有时势相逼。
无论是政策端、融资端的不断收紧,还是市场层面终端消费者的共同角力,围剿房地产俨然成为当下的一种政治正确。
大家甚至形成了思维惯性,一有风吹草动,马上习惯性放大对行业不利的那一面。
大半年过去,业内也确实,满是杠杆断裂的声音。
所以,房地产,真的不行了?
如果回头看,这场空前的狙击战,说白了只有三个字:
降杠杆。
第一枪,源于去年年中的融资“三道红线”。
所谓“三道红线”,是将房企的财务表现直接与有息债务的增长空间挂钩,如果全部符合监管要求,那下一年的有息债务还有最高15%的增长空间;
假如全部踩线,有息债务的增长空间,为零。
这说明了什么呢?
就算是全部符合监管要求的房企,有息负债也只能以每年不大于15%的速度增长,而过去的这么多年,Top50的房企的增长情况是这样的:
2020年以前,行业大佬们的年平均有息负债增速从没下过15%,高的时候,达到40%。
而有了三道红线的2020年,这一数据的同比增速迅速降到了5%。
在红线之下,房企被分为三六九等,进入“红档”的房企的借款渠道立马被限死,除了分拆资产、股份增发这些财技,就只剩拼命卖房卖资产了。
好歹先把债务窟窿给填了。
房企想赶紧卖房,但市场端的降杠杆也早已开始。并且,越收越紧。
买房的人也借不到钱了。
前几天,在本轮楼市上涨的起点——大湾区,深圳和广州的金融监管部门同时出手,进一步严管违规资金流入楼市。
深圳约谈5家小贷公司和9家主要从事赎楼担保业务的融资担保公司,重点自查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广州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开展“过桥贷”“赎楼贷”业务,不得直接或变相发放住房按揭贷款。
新政一出,不但堵住了从非银机构流入楼市的资金,连卖一买一的置换客也失去了过桥的来源。
这只是市场端降杠杆的冰山一角。
在这之前,经营贷入楼市已经被堵,首付来源已经被严查,甚至各城市用来“抢人”的人才房票也开始收紧,人才想要买房,还要再额外叠加一定时长的社保。
即使你不被限购限贷,从资金成本来看,虽然LPR一直维持低位,但房贷利率——尤其是二手房贷利率,已经从年初开始悄然上涨。
更狠的,是深圳开创性的“二手房官方参考价”。
在炒作最火爆的区域,参考价不到市场交易价的一半,但银行已经表态,只按照参考价来放贷。
也就是说,在这些区域,就算是首套房,也只能拿到相当于房款30%的银行贷款。
这是何等严厉的降杠杆。
这个试点性的举措立马被推向全国——短短半年内,已经有宁波和成都官宣抄作业,未来大概率会有更多城市跟进。
也难怪《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已经开始出现这样的数据:
今年一季度居民杠杆率下降0.1个百分点,从去年末的62.2%下降至62.1%,这是2012年以来,首次季度性杠杆率下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房企想要快速走量,确实不太容易。
麻烦的是,最缺钱的红档房企,2020年全年销售金额的增速,反而是最慢的。
生存难,发展更难。
对于房企来说,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原料,而拿地,也越来越艰难了。
主流拿地模式大部分依靠房企自有资金,而自有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定金、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
简单点说就是:卖房的回款。
这对于红档房企非常不友好。
毕竟,他们回款的首要任务是拿来降负债,如果非要逞一时之气扩张,直接影响的是第二年的融资额度。
于是,比起去年上半年,红档房企在下半年的拿地力度明显收缩,额度降了一半以上,同时收缩的,是踩了两道红线的橙档房企。
好不容易熬过2020年,今年,前所未有的调控措施来了——
供地两集中。
22个重点城市的土地出让“零售转批发”,一年集中卖三次,过期不候。
这直接导致了几个后果:
1、降低了土地供应频率
2、每次几十块土地上架,增加房企资金周转鸭梨
3、降低房企拿地能力
再加上这些龙头城市大都严格限制新房价格,拿到了地,可能赚不了多少钱,而没拿到地,一定被挤出局。
对于手头本就不宽裕的踩线房企来说,拿地只能更谨慎——
因为实在输不起。
所以,能看到的是,2021年,红档房企在土地市场上的存在感,越来越弱了。
所以,你看出来了。
相比起我们认为的全行业的危机,这更像是一个针对高杠杆房企的,加速出清的过程。
在越来越360度无死角监管的地产市场中,企业的财务指标达标是第一步,如果连这一步都做不到,等待他们的,最终只能是资金链断档。
对于脚踩三道红线的房企来说,只有一条路走——
降档自救,越快越好。
通过花式降负债,在之前的半年里,红档阵营里已经有好几个房企“逆天改命”,其中,融创、雅居乐降至黄档,金融街降至橙档。
他们,尤其是融创,已经恢复了元气,在今年的土地市场上大展身手。
而更多的红档房企,比如泰禾集团、华夏幸福、蓝光发展、富力地产……已经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预备)暴雷名单里。
而那些稳健而资金充裕的房企等到了时代的奖赏。无论是拿地还是收购,现在都是完美的窗口期。
毕竟,很多红档公司已经退出了土地市场的竞争,万一资金周转不过来,他们手上的项目也是挺香的——
比起在“两集中”下的公开市场上抢那些没啥利润的地块,还不如乘虚而入,低价收别家的项目呢!
但对于购房者来说,局姐只有一句建议:
因为资金链问题被转让的项目,最后能不烂尾,就已经万幸了。
买房,尽量不立于危墙之下。
以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