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医指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和主任医师。
本文授权转载自悦惠合作伙伴——晔问仁医
上海华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创建于1907年,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教学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冠名的医院,1992年首批通过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为全国文明单位,是国内最著名、最具国际化特征的医教研中心之一,也是全国首家通过JCI认证的部属公立医院,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十世纪初华山医院与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缔结为姐妹医院,成为哈佛医学院在世界上的第15家联合医院。来自哈佛医学院的教授和医生在华山医院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座;医院通过遴选,派出年轻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赴哈佛接受培训。此外,医院还与Mayo Clinic、英国伯明翰大学、日本北里大学病院、维也纳医科大学、南加州大学等院校深入合作,引进国际最高水准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医院的实力与品牌。
陈波斌| 医者应有慈悲之心
人物介绍
陈波斌
陈波斌,男,华山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2005年~2006年在美国Cancer Institute of NewJersey/Robert Wood Johnson Medical School/UMDNJ做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干细胞的鉴定与分离、淋巴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擅长于诊治各种疑难疑难血液肿瘤(包括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骨髓增殖性肿瘤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目前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于国际期刊论文十余篇;参加多本专著的编写(包括《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实用内科学》<第11~14版>等)。先后获得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基金、上海市卫生局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多项。
采访笔记
华山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波斌,擅长多种类型血液肿瘤,包括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等的诊治。
“我们血液科接诊的中枢淋巴瘤患者数量可能是华东地区最多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目前该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他说,没有恻隐之心,是做不好医生的,好医生,首先是用心的医生。有白血病患者,其他医院拒收,他收了,病人说,治不好就报复他,他笑纳。病人无床位,他想办法安排,病人家属扑通跪倒,他说,别考虑太多,你爸爸还有救,我们一起努力。该病人康复后,生活拮据,工作无着落,就推荐他做了医院的护工,有了稳定收入。
他在血液科,常见生死离别,有一次帮病逝者料理身后,拔掉导尿管的瞬间,被其他病人看在眼里,感激不尽,写了网文,“手势轻柔,生怕逝者感到疼痛,特别悲悯。”
内科医生用药存乎一心,他说,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一定的悟性,“治疗肿瘤的药物,都是毒药,如做河豚,好厨艺能避开河豚毒性,做出美味,用药一样的道理。”
早晨六点,他搭地铁上班,地铁里的五十分钟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间,他看所谓的闲书。“一天的滋养,都在kindle里,无人干扰,静静阅读,读曾国藩,读陈寅恪,你会发现,再难不过如此。”他的kindle里是《人类简史》,《南渡北归》,《说服力》。
他屡屡把病人从死神手里夺回来,他说,“血液病学进展很快,医生需要掌握最新动向,最新理念和诊治新方法”。
少年情结
对于陈波斌来说,思考“未来要从事什么职业”这样的问题并不像其他人那样纠结。他从小体弱多病,但是初中起就一直住校,生病了也没有家人的照顾。于是,他开始自己买药吃,积极体育锻炼,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少年时代的经历,让他有了一种“医生情结”,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在所有栏里都写了医科类,最终也如愿以偿,进入了安徽医科大学就读。毕业以后,他的成绩非常优秀,进入安徽省立医院,工作了三年。之后,他开始觉得,做一个医生,接受本科教育还远远不够。难道就一直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吗?他并不甘心,但是并没有人教他应该怎么做。
后来,他选择了报考原上海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拜在华山医院林果为教授门下。林教授主要从事血液病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当时陈波斌的硕士课题就是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来研究铁缺乏症的诊治。1998年研究生毕业,他留下来在华山医院血液科工作。当时他也可以选择回安徽的省级医院,那边说,欢迎随时回来,位置都留好了。但是陈波斌觉得,既然自己出来读书了,只是硕士毕业并不是自己的最高目标。所以在2000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从事白血病方面的博士课题研究。随后的两年里,他白天上班,晚上去血液中心做实验,经常到凌晨一两点钟,最终按时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05~2006年间,他去了美国Cancer Institute of NewJersey/Robert Wood Johnson Medical School/UMDNJ做博士后研究。
现在的他,是华山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同时也是上海医学院本科生《诊断学》授课教师,还参与《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研究生大课教学。既是医生,又是老师,他觉得,自己少时的心愿得偿。
陈波斌对于“肿瘤”的兴趣,也是由来已久。他最初本科毕业时,就想从事肿瘤科工作,后来分配到血液科工作,从事血液肿瘤的诊治工作。多年来,能够帮助别人,能够挽救生命,这让他很有成就感,说起这些,语气中有着掩不住的兴奋。
不再可怕的肿瘤
随着病人变得越来越多,未来肿瘤的趋势可怕吗?
“我觉得不可怕。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大多数肿瘤将来可能会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可控的慢性病。尤其是血液肿瘤领域,进展非常迅速,早年无药可救的病,现在都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有很高的存活率。”
陈波斌对于未来,是很乐观的。他说,随着新药不断研发,目前许多血液肿瘤,已经不再是绝症。很多时候,病人就是在和时间赛跑,能够撑过无药可治的那段时间,有新药出现,就有得到挽救的机会。这就像等车一样,车来了,车上有空位,就能坐上车;等不及,先离开了车站,也就没机会了。
但是,理论上讲,肿瘤和人的衰老一样,是一种自然规律,医生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去延缓它。肿瘤已经并不可怕,他说,很多中枢淋巴瘤患者,都是被抬进医院的,但是一个疗程的化疗以后,症状就明显改善了。“今年上半年有一个病人,症状表现为双下肢麻木,多次在外院就诊,诊断不明,来到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发现只有脊髓和马尾有病灶,最终病理学确诊为中枢淋巴瘤。这个病人来的时候一只眼睛睁不开,一只眼睛不能闭合,整个下肢都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经过1个疗程治疗以后,感觉平面慢慢已经恢复到胸的水平,可以坐起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了。”
肿瘤疾病的治疗,医患的沟通非常重要。陈波斌说,他会详细地跟病人或者病人家属谈几个方面:第一,诊断是什么病,为什么这样诊断;第二,治疗方案有哪几种,各有什么利弊,作为专科医师,他认为哪个最合适,计划治疗几个疗程;第三,说明疾病的预后,预期可以治愈,还是延长寿命;还有该病的病因是否清楚、发病率是多少等等细节也一一解释清楚。
让病人知道了这些以后,给予他们鼓励和信心,也很重要。病人有信心才会配合治疗,“如果一个人吓得半死,跳楼都有可能。”陈波斌发现,患者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所以他经常让一些老病人去安慰和帮助新病人,相互鼓励。这也造就了如今华山医院血液科病区和谐的医患关系。
用心用情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是华山医院血液科的特色之一,接诊量在华东地区可能是最多的。该病的确诊必需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病灶的活检或手术切除,华山医院强大的脑外科每年均有庞大的就诊人群,因此每年病理确诊的该病例数颇为可观。其实对于陈波斌个人来说,他对淋巴瘤的多个方向都感兴趣,而不止于中枢淋巴瘤。他认为,以后肿瘤的诊治,更应该有一个整体医疗观。“现在不是单打独斗的年代了,而且医学专科细分以后,疾病的诊治需要多学科协作。要做一个好医生,不仅仅要在技术上过关,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心和用情。”
陈波斌每天早上六点多钟起床,坐地铁上班大概要五十分钟左右。他特意买了一个kindle,利用这50分钟看了很多书,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岳南的《南渡北归》都让他心生向往。来到医院,他7:40去吃早餐。然后回来处理一下电子邮件,8:30开始查房,一直持续到11点钟左右。中午休息片刻,又开始下午的会诊、开会、上课。晚上6:30到7:00回到家里,他会尽可能多地陪陪家人。这就是他一天的工作和生活,虽然肉体上很累,但是心理上不累。在他看来,“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两者之间要有一个平衡。医生这个职业和一个幸福的家庭,也都是他所热爱的。生活好了,他也就更有精力去全身心投入每一日的工作。
曾经有一个老先生因为淋巴恶性肿瘤离世了,陈波斌亲自做了很多善后工作,被一位细心的病人发现了,后来这位病人在网上写道:“别的人都忙完走了,就看到他一个人蹲在地上,用镊子很小心地为这位近80岁的老人,把导尿管轻轻地拔去……当时的场景令我十分震惊。”
后来,陈波斌知道了这段描述,说起来时,心里面也是一阵阵的温暖。他说,那是对病人的尊重。“如果去世的是年轻的病人,会格外惋惜。因为他到这个世间,可能还没有去充分享受工作、家庭的幸福和快乐,就离开这个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