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乡村振兴 | 微介入规划祝家甸村实践报告
“微介入规划”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院士针对乡村规划和发展提出的策略,是基于微介入点的选择、实施、检验、容错与不断推演的过程。在昆山市人民政府和城投公司的大力支撑下,中国院以祝家甸村为试点,从第一个项目砖厂改造,到后来的咖啡厅、书屋、餐厅、展厅、民宿、农田景观、小礼堂改造等,经过六年时间,逐渐实现了一个乡村的全面激活。
文 / 郭海鞍 刘鑫宁 孟杰
▲ 微介入规划方法框架体系
从2014年开始,为了验证微介入规划对乡村的有效性和实践效果,在崔愷院士的指导下,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以江苏昆山锦溪祝家甸村为案例,开始了长达6年的伴随式设计、数据采集和评估校验过程。其间得到昆山市人民政府、锦溪镇人民政府和昆山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01 祝家甸村实践
祝家甸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锦溪镇,地处昆山南部水乡,与有着“天下第一水乡”美誉的周庄仅7km之遥。村庄位于锦周公路与同周公路的交汇口西南角,即向西20km可达同里,向南比邻周庄,向北5km便是锦溪古镇。历史上,锦溪名陈墓与姑苏陆墓都是金砖的制作加工地,拥有灿烂的金砖文化。2015年以前古窑依旧在生产,保持着当年《造砖图说》中关于金砖烧制的繁华景象。但是2014年我们初访祝家甸时却发现尽管村外的公路上游客川流不息,但祝家甸村却面临着人口流失、村庄凋敝的窘境,落寞得鲜为人知。
▲ 祝家甸村航拍(昆山城投公司提供)
▲ 明清古窑
驻村调查(2014.4-2015.4)
▲(左)崔愷院士等在村里调研 (右)2014年的祝家甸
02 第一介入点的选择:砖厂改造(上)
论证设计(2015.4-2015.10)
▲ 第一介入点选择
砖厂面积较大,上下两层共有约2500㎡,改造成本较高,加固费用巨大,于是设计团队将第一微介入点再次缩小,仅仅改造空间效果更好的砖厂上层,改造面积控制在1200㎡以内,使之成为展示乡村文化的门户,由此启动了祝家甸乡村复兴的第一步。
▲ 改造前的砖厂上层
初次改造(2015.11-2016.5)
▲ 安全核植入示意图
整个设计需要尽可能减少建筑的荷载,因此安全核采用相对轻质的钢结构体系,顶部将原有屋面瓦进行收集再利用,剔除不能用的残瓦破瓦,需要大量置换的瓦采用了全新设计的有机玻璃瓦,这种瓦完全透明,防水性能更好,除了能够模仿原有机制瓦的形态和构造之外,还增加了单独的锁扣构造。透明瓦与原屋面瓦片大小完全一致,但是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者交错布置,越靠近河道一侧透明瓦越多,通过透明瓦的渐变间隔布置,实现了改造之前瓦面破落、光影斑驳的效果。
▲ 部分替换有机玻璃瓦 张广源 摄
除了“安全核”和“透明瓦”两项创新技术之外,为了尽量保持建筑的外廓高度不变,新植入的钢架做成了向上的等腰梯形断面,以增加室内净高。三个安全核均匀布置,能够有效应对未来可能产生的不同沉降;同时也将百米长的大空间划分成三个等大主题的空间,分别作为手工作坊、古砖文化展示和休闲活动区。
▲ 室内透光效果 蒋彦之 摄
室内构件以数量尽可能少、一物多用和灵活多变为原则,设计成标准模块进行自由组合,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实现同一空间的最大使用效率。因为房屋未来有多种变化的可能性,诸如木地板、钢格栅、桌子、椅子、柜子、洗手台、吧台、展架等设计也应是灵活、安全的,“模块化”地板单元概念由此产生。乡村毕竟不像城市一样人口密集,所谓博物馆、展示馆、文化馆等城市里的概念在乡村是不足以支撑的,因此需要一屋多用。
▲ 灵活的家具隔断 张广源 摄
历经近8个月,砖厂上层改造结束,同时展开了一系列活动策划,包括小朋友们学习制砖的活动以及旅游推介会、专业学术论坛等会议会展活动。很快,砖厂就在社会上有了知名度,一些有品位公司的团建、有调性的新产品推介会等也相继选择在此进行。同时由于环境得到改善,很多村民的活动也在这里发生,如传统的表演活动、敬老大会等。砖厂和旁边的小广场每天热闹非凡,外来者和村民络绎不绝,大巴车、小客车来往不断,这标志着第一介入点工作状态良好、效果显著。
▲ 上层建好的砖厂 张广源 摄
03 第二介入点的补位:砖厂改造(下)
窑烧咖啡(2016.5-2016.8)
随着砖厂上层的活动越来越多,服务配套便逐渐显得捉襟见肘,同时越来越多的商机让业主决定利用北侧平台下部和一部分一层批檐下的空间来建设一座咖啡厅。实际上我们在进行上层改造时,就已经对下面的批檐空间进行了重新修缮,而在修缮的空间里加入新的封闭空间是最大的挑战。平台下因新的结构边幅整齐,相对易于施工,而批檐下面的空间就相对困难许多,施工单位几经周转,也很难将原本没有规律的木檐口一一封闭。后来我们建议采用卡纸先拓印边界的办法,将需要封闭的幕墙界面拓印,然后再用金属封边板加工成相应形状,实现封闭。但是其与柱子、地面的交接仍然有很多问题,通过现场的讨论和灵活的处理,我们最终将其逐个破解。
▲ 平台下加建的窑烧咖啡
萱草书屋(2016.9-2016.11)
▲ 檐口下改造的萱草书屋
老窑餐厅(2017.1-2017.6)
通常喝杯咖啡、看一会儿书需要两到三小时,而后吃饭也就顺理成章,因此餐饮需求便自然产生。一家上海的餐饮企业很快进驻砖窑的另一边,我们为其设计了厨房和凸出批檐的烟囱。经过几个月的筹划和设计,老窑餐厅在咖啡厅另一侧隆重开业。由于平时客源不多,餐厅起初以预约的方式运营;随着客源逐步稳定,餐厅的运营也逐步常态化。窑体内惊艳的空间,加上温馨的布置与格调,让老窑餐厅妥妥当当地成为一家“网红”餐厅,价位自然也是不菲。
▲ 窑体改造的餐厅
祝家甸从有客人来,到有咖啡喝,再到有饭吃,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这些并不是最初规划的结果,而是通过微介入不断产生的本能需求。下一步,便是希望有地方住了。
▲ 改造完的室外效果
04 第三介入点的补位:原舍民宿
育人民宿(2017.6-2017.9)
砖厂对面的民宿是微介入的第三个激活点,也是微介入点发挥作用的延伸和拓展。在设计之初,我们就在砖厂对面留有集体建设用地,因为从那便可以通往乡村。于是,很快一片民宿得以规划和建设,希望借此引领乡村的民宿产业,制造更多机会,进一步继续强化第一、第二微介入点的作用。
▲ 砖窑对面的民宿
我们的初衷是做一所“教村民如何做民宿的学校”,因此整个民宿建筑群以内街式进行布局,一侧是商业街,另一侧是民宿院落,希望游客能从民宿这条内街进入到乡村中去。同时,村里人每天进进出出也会从这里路过,可以得到耳儒目染的学习和教化。为此,我们邀请了几位不同专业的“老师”来一起设计。结构专业邀请了谢英俊老师,教大家如何用轻钢盖房子;景观专业邀请了谢晓英老师,教大家怎么用乡土景观元素点缀自己的房子。
▲ 谢英俊参与的轻钢结构
乡土景观(2016.8-2018.3)
▲ 民宿与景观
05 陪伴与守候的六年:修修补补
农田景观(2018.3-2019.10)
之后,继续完善村民健身与集会场所,对村庄的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提供健身乐园、茶山竹亭、古窑婚礼等新的公共空间。除此之外,还完善了村内道路、小微节点空间、房前屋后的小菜园等,实现乡村环境的全面改善,这一过程持续了两年之久,可谓不断地修修补补。
▲ 农田景观
经过几年的努力,祝家甸村已经有不少村民、定居者和创业者。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让新老村民们更好地“留下来”,也是增强幸福感的重要方式。于是,临河小礼堂的改造被提上了日程。这座建筑位于祝家甸村中轴北端,现有建筑已经较为破落。考虑到祝家甸的居住空间已基本成型,小礼堂便可以改造成一座小型影院,兼顾多功能活动厅和小剧场,补充和完善乡村现有公共空间,为村民提供舒适的公共活动场所,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25 改造前的小礼堂 ▲
▲ 改造后的小礼堂
▲ 小礼堂成了大家聚会之地
06 2020岁末分析与报告
未改一宅
微介入规划并不是直接改变村民的房子,也不品评房子的好与差,而是通过一系列建设让村民们看到希望,吸引他们自我更新。在这个更新过程中,村民们慢慢体会到应该建造什么样的房子,造什么样的房子能够获取利益。
▲ 引导村民建设
祝家甸村特色田园乡村实践持续了近6年,设计师前后到现场服务上千次,通过点滴的积累让村民感到自己的家乡有了希望,吸引了人才和资金返乡。如今,祝家甸村变得远近闻名,原本没落的金砖文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这长达6年的时间里,没有一栋住宅被强制改换立面或者涂脂抹粉。
自发建设
2017年初,设计团队再次对乡村进行了数据统计,看到微介入式的规划已经带来了一定成效,村庄自我更新和翻建的村民达到19户。大部分翻修的房屋位于乡村中沿河湖地带、景观朝向较好的位置,表明村民已经在其中看到了商机,希望通过修建临水房屋将其打造成民宿。
2018年初,自我翻建的村民达到62户,约占全村的四分之一;同时新增公共建筑2处,新增活动场地2处;村民自发建设景观小品10余处;村中与外地人签约代为经营房屋20余栋。2019年初,自我翻建达到了105户,约占全村的一半;微介入规划的效果已非常显著。2020年初,自我翻建的村民已达到128户,越来越多村民开始自发地重建家园。
文化自觉
可以看到,微介入规划已经对祝家甸的乡村复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乡村在慢慢复苏,除村民自筹资金修建房子做民宿外,有的村民把房屋租给想留在乡村里做事的人,这样在得到一笔收入的同时也能带来更多的乡村产业和就业机会。如此循环发展,自觉更新,相当于政府和村民共同投资这个乡村,较过去单方面靠政策资金自上而下投入能起到双倍的功效。
▲ 民宿中有乡土味道的室内装修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村民们自身的价值观念得到了改变。如今的祝家甸村里,原本欧式的立面加上了江南地域特色的围墙;原本石材立面上有线脚的窗套里换上了中国特色的门窗……新建的上百栋房屋也再没有出现欧式洋房,最重要的是这些都是村民自己修建,而不再需要国家为之买单。
尊重乡村
乡村是鲜活的有机体,出手太重或者干预强势都可能导致乡村被破坏。很多地方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方式就像西医的“切除”和“移植”,或许效果“立竿见影”,但却对原有生命体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因此,我们应当尊重乡村,采取谨小慎微的态度,不断地小修小改,持续对乡村产生影响,也就是像中医一样慢慢地调理。
▲ 祝家甸的规划图(20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