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一剑:十堰的新价值时代
文丨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
【一】
在参观十堰博物馆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是,从场馆建设规模以及现代展陈技术的使用等方面来看,与国内大多数地级市博物馆相比都算不上什么,甚至有些寒酸,但是,其策展逻辑和叙事却表现出较高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对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文物的价值诠释不仅保持了足够的克制(不像很多地方的博物馆,从展陈叙事到讲解员的讲解都明显充斥着地域中心主义,甚至不断向参观者强调当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宇宙中心),而且很重视对数据和主流学者观点的引用,通过与其它地区在不同时空坐标下的对比,不但让参观者清楚地了解到十堰这个地区独特而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还在不知不觉中给参观者进行了一次丰富的人类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科普。
当地的研究者说,这与十堰作为一个传统制造业城市对科学、学术和专业的较强的推崇氛围和传统有关,作为一个曾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布局和全国汽车产业地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城市,主动将其自身发展放到全国乃至全球的格局中来审视,依然是十堰当地社会各界的主流认知和思维方式,“人均GDP在全国领先过的城市和其他从未崛起过的地方,还是会有点不一样的”。
在我们看来,这或将成为推进十堰新一轮转型发展的重要的观点支撑、思维支撑、视野支撑和格局支撑。
不过,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视野和认知与十堰今天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的排名多少有些“不匹配”——从整体经济规模来看,十堰可以说还是一个小城,每年2000亿的GDP规模,别说是在中国城市GDP排名中,在湖北省内来看,多少也有些“尴尬”。
而之所以说有些“尴尬”,原因之一是,与其它城市有所不同的是,从区域和城市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来看,十堰又可以说是一个“大城”——汉江水、东风车和武当山,被当地表达为十堰的三张名片,这三张名片都可以说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超级IP。
在我们看来,哪怕仅从这三大IP所可能带来的产业收益和综合收益来看,2000亿,甚至4000亿都不应该是十堰经济规模的终点和天花板(所以,十堰市提出“十四五”期间的倍增计划并非没有可能实现),这每一个IP的背后,都代表着中国经济新一轮转型升级中的一个最具成长性和想象空间的产业方向——“汉江水”的背后是生态产业化的巨大潜力,“东风车”的背后是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构,“武当山”背后则是已经开启的中国文旅的新价值时代。
当然,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区域转型态势以及城市治理逻辑等方面的变化,十堰需要重新打量包括这三大名片在内的当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如何为新一轮的城市综合转型赋能,并实现产业化、品牌化、资本化的综合价值变现,需要重新思考其城市转型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半径、逻辑和平台建设等问题,以使得十堰能够在较高的起点上推进与其新一轮城市转型密切的基础设施布局、数字经济集聚、社会治理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全域旅游发展等一系列战略布局,需要重新思考汉江航道、岸线资源、沿岸片区和汉水文化等与汉江相关的资源在新一轮城市空间格局、产业布局和人口集聚等重塑过程中的定位,从宜居宜业宜游、生产生活生态、产城人文融合等多重维度全方位推进十堰从山城到山水与人文、生态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经济与社会等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的历史性转变。
【二】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汽车城之一(也曾被称为“东方底特律”,但随着底特律自身成了全球城市衰败的典型样本,这个说法至少在当地很少有人再提了)和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所在城市,十堰的包括汽车产业和文旅产业两大强势主导产业在内的整体性产业转型升级不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尤其是汽车产业,在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引领的新一轮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无论是从生产端来看,还是从消费端来看,这场全球性的、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的汽车产业变革已经开启),对于像十堰这样的传统汽车产业重镇而言,如果无法快速把握市场机会窗口,推进全产业链的价值重塑,失去的将不仅是增量的汽车市场份额,存量的产业链资源也将面临被其它地区挖角或主动离开所带来的冲击,最终可能遭遇断崖式下跌的冲击(而考虑到直到目前十堰市对汽车产业的依赖依然巨大,一旦出现这种产业下跌,对整个城市经济的打击都将是致命的)。
我们在此前多个城市的调研中发现,在一些有着良好的消费者口碑的新兴汽车品牌和一些强势地方政府的真金白银式招商引资行为联合推动下,中国汽车产业地理正在经历深刻而激烈的重塑,很多零部件配套企业除了跟随一些头部汽车品牌的产能新布局进行产能扩张式转移外,有的还直接选择了产能搬迁式转移,这就使得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分布开始呈现出快速的“彼涨此消”的特征,这对那些缺乏迭代创新能力的传统汽车产业重镇而言,打击将是双重的,甚至是三重的,因为,随着这些产业配套企业和机构转移的,还有汽车产业人才及其背后的团队和家庭的迁徙。
所以,面对新的产业变革趋势和市场竞争环境,十堰没有退路,只能而且要尽快利用其存量的产业链基础,充分发挥产业链相对完整和配套相对齐全的基础优势和条件,高效推进本地汽车产业的产品迭代、技术研发、品牌焕新等,进一步提升和强化既有产品线的销售规模和市场地位,进一步提升既有汽车企业和配套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影响力。
此外,还要进一步打开格局,开放资源,勇于打破对单一品牌和个别强势企业的过度依赖,勇于打破对传统汽车产业发展路径的过度依赖,积极推进与一些新生的更被年轻人所接受和喜爱的代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未来的头部车企的深度合作,甚至要争取引入一到两家这样的头部企业落地十堰,进而带动当地汽车产业链的技术重塑、价值重塑和品牌重塑,并最终实现产品研发、企业创新、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直接的深度互动。
【三】
另外就是文旅产业。作为当地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十堰的文旅产业的综合实力在湖北省已经排在第三位,远超过十堰市GDP在湖北省下辖地级市GDP排名中的位次;按照当地发布的2020年的数据显示,哪怕是在受到疫情防控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依然实现了逆势增长,全年旅游人次突破8000万,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22亿;今年年初,十堰市文旅部门更是提出了2021年旅游人次破亿、旅游综合收入破千亿的目标,到“十四五”末,规划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600亿元,年接待游客超过 1.5亿人次。
与此同时,与全国文旅产业发展逻辑和特点类似,十堰文旅产业发展也已经进入流量和投资双轮驱动的阶段,除了基于游客人次的增长所直接带来的景区门票收入增长和旅游综合收入增长外,十堰市文旅产业也越来越表现出投资拉动的属性,文旅领域的投资明显进入快车道。而且,从单体项目的投资体量到整个行业的投资规模,从具有全省乃至全国性影响力的标杆项目的落地到项目投资运营主体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从项目的创意性和科技感到项目的平台化和数字化,等等,与十堰此前文旅产业的发展阶段相比,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比如,根据十堰市官方发布的消息,2020年全年在建文旅项目100个,完成投资超200亿元,其中,新签约文化旅游项目15个,汉水九歌、欢乐世界等22个文旅项目启动建设,桃花岛、龙韵村、西关印象等10个项目建成营运,新增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14家、2A级景区2家,全市旅游景区总数达86家,其中4A级及以上景区达到20家。在此基础上,今年一季度还谋划“十四五”文旅体项目300个,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并争取25个项目进入湖北省“十四五”项目库。
其中,作为湖北省重点建设项目的汉水九歌由国内知名的文旅产业小镇运营商伟光汇通投资建设和运营,该项目也是伟光汇通继襄阳关圣古镇之后在湖北开发的第二个文化旅游古镇项目。按照规划,该项目将以汉水文化为灵魂,以项目所在片区的山川形胜为基础生态肌理,以伟光汇通积淀多年的古建和古镇营造能力为支撑,在汉江之畔,建设集文化体验、美食购物、休闲娱乐、主题住宿、全域集散、康养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文化旅游康养综合体,致力于打造成为“十堰城市人文会客厅、城市旅游夜归地、鄂西北旅游集散地”,并与武当山景区双核驱动,全面助力十堰全域旅游产业的提质升级。
【四】
在我们看来,汉水九歌项目之所以在十堰当地以及湖北省政府层面均被寄予厚望,除了投资规模较大和项目主题鲜明之外(计划50亿元),背后更体现出十堰市、湖北省以及项目投资方对该项目所在片区营造模式、十堰市文旅产业结构调整、十堰城市综合转型、汉江黄金旅游带构建以及湖北省包括全域旅游发展在内的省域经济转型发展等问题的更系统和全面的思考,可以说是,既有补弱项的现实诉求,更有筑长板的战略意图。
比如,通过该项目的开发运营,不但可以在产品体验、交通动线、品牌营销等多个层面与武当山片区、丹江口水库片区以及未来可能兴起的工业遗产片区形成联动,从而使得十堰市的文旅产业布局更加均衡,而且,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留住游客,从而实现更加综合的文旅收益,甚至是对整个城市的人力资源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积极影响——现在的情况是,由于武当山景区与十堰的主城区以及以郧阳区为代表的滨江片区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大量以武当山为第一旅游目的地的游客,看完武当山就直接离开了,使得武当山虽然坐拥世界级文旅IP和千万级游客规模,但对当地文旅产业和城市消费的综合拉动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武当山机场和十堰高铁站建成启用以后,反而更加方便了游客的离开,让当地政府的决策者更加意识到在武当山之外打造更加多元的旅游目的地和文旅项目平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就有了汉水九歌,其目的和意图,从目前已经发布的汉水九歌项目的策划定位中就可以明显感受到。
此外,无论是从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禀赋来看,还是从历史渊源和城市文化重塑来看,对汉水文化的系统性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活化以及多元化利用,都是十堰回避不了的一个大方向、大战略、大问题。在我们看来,汉水文化之于十堰,至少应该与武当文化和汽车文化之于十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更长历史周期来看,汉水文化对于十堰这座城市而言甚至更具根本性和基因性,站在新的产业变革和城市转型背景下,对汉水文化的全面回归和基于汉水文化的多元化价值塑造,已经成为十堰转型发展中需要重点回应的重要命题之一。
而这种针对汉水文化的文化回归和价值塑造,除了当地政府在战略上给予引导、当地民众在意识上达成共识外,还需要有强势的社会机构和市场企业的参与,以从梳理研究、价值传播、平台搭建、产品设计、资本运营等方面进行高起点、链条化和生态化的推进,高质量推进汉水文化在十堰的产品化、服务化、场景化、产业化和品牌化的价值变现和综合发展。由此,当地政府与伟光汇通的合作也就很好理解了。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文旅产业小镇投资、开发、运营的集团化企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伟光汇通拥有成熟的文化旅游小镇开发、建设、运营模式,并打造了彝人古镇、滦州古城、田州古城、锦绣古镇、石羊古镇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截至 2019 年底,伟光汇通已开发并长期运营文旅古镇 13 个,在建项目10个,正在开发建设和前期筹备的文旅产业小镇超过 30个,遍布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对近4000家上下游商家和企业的动态整合,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小镇级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落地运营,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项目“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效果。2019年伟光汇通旗下文旅小镇接待游客总量超过4100万人次,其中,位于云南楚雄的彝人古镇每年的接待的游客人次过千万,不仅为当地城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直接重塑了云南那条昆明到大理到丽江的传统旅游线,让楚雄名利双收。
对于十堰而言,如果按照既有规划达成预期效果的话,伟光汇通通过该项目为当地带来的不仅是一个50亿级的投资,还可能以其对文化的敬畏和活化利用能力,推动汉水文化在当地的全面振兴,为当地提供一个武当山之外的有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甚至是集散地。而且,通过伟光汇通分布于全国的项目网络和运营团队,还可能为包括汉水九歌项目在内的十堰新一轮的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具想象空间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这也是目前推进十堰新一轮文旅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一种能力。
【五】
在我们本次针对十堰的调研过程中,重点去了武当山景区及周边地区、当年二汽在十堰的代表性工厂及老火车站片区、十堰新的高铁站和汉水九歌项目所在片区、十堰郧阳区政府所在地区和汉江沿岸地区等。之所以如此安排,原因之一是,在我们看来,对于十堰新一轮的文旅产业发展而言,无论是旅游资源属性来看,还是从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空间分布来看,将主要包括以武当山为代表的山地康养和人文观光片区、以汽车文化为主题的工业遗产文化旅游休闲商务片区、以郧阳区为代表的汉江沿线的历史人文和生态旅游片区以及以其它县乡地区为代表的乡村自然和人文旅游休闲片区等。
关于武当山片区的文旅产业转型发展,应该说方向是比较明确的,国内外值得借鉴的案例和地区也是比较多的。而且,无论是从基础设施提升、招商引资导向来看,还是从管理体制改革和品牌营销策略来看,当地政府和有关机构都已经在大力推进,在此我们不做更多讨论(根据情况以后或可专文讨论)。
针对当年二汽在十堰留下来的大量的工业遗产,当地政府显然也已经意识到这些看似破旧的厂房和传统住区对新十堰可能具有的独特价值(不仅是逐步被闲置的建筑空间,也不仅是一些十堰人的历史、生活记忆,更是十堰这座城市文化和精神基因的重要承载),并开始寻求文旅化、休闲化的转型方案。在我们看来,如果规划保护到位,这些工业遗产同样具有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力,针对其活化利用,不但需要首先做好保护工作,还需要尽早通过与更高等级的研究和规划机构合作,针对这些遗产做好系统性的资料梳理、价值研究、保护规划,为申遗做好准备,对于一些可以进行现代化改造利用的,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活化利用,并与十堰新一轮的汽车产业生态的构建充分结合起来,让这些工业遗产,重新作为十堰的一张亮丽名片和一种战略资源深度融入到新一轮文旅产业发展中去,融入到新一轮城市综合转型中去。一定要避免随便邀请一个团队设计改造一下,复制一个“798”那样的商业艺术街区就完了。
在我们看来,尤其需要重点思考和分析的关于汉江、汉水文化、滨江地区在十堰新一轮转型发展中的独特价值,这对其它三个片区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影响又绝不仅仅限于对十堰文旅产业和三个片区发展的影响,而其它三个片区的发展本身对十堰的影响又将是具有全局性的。
【六】
在国务院批复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明确表示,“汉江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拥有武当山、明显陵、张骞墓等世界文化遗产,汇聚了众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三省旅游合作,建立互为旅游目的地客源联动机制,推行旅游'一票通’,合力建设黄金旅游带”,“支持十堰打造商用汽车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现由传统山城向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转变”。
仅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可以说,怎么重视汉江和汉水文化在十堰新一轮文旅产业升级和城市综合转型中的角色扮演和价值呈现都不过分——汉江和汉水文化不仅是十堰最重要的生态底色和文化底色之一,还将为十堰文旅产业升级和城市综合转型的战略制定、策略安排、项目设计等提供新的新思维、新视角、新空间和新承载。
在我们看来,随着汉江黄金旅游带和南水北调黄金旅游带的建设和发展,作为中国两大黄金旅游带的交汇点,十堰的旅游集散地属性将越发凸显(再加上武汉到西安、郑州到重庆的高铁的影响,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都市圈四大经济板块的联通亦为十堰的旅游枢纽地位进一步加码),为此,十堰不仅要在交通、住宿、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层面做好准备,而且,更要围绕汉水文化、南水北调这两大主题做好线下目的地、线上客户端、城市级平台的准备,从顶层设计到城市规划到项目载体到品牌营销等,全方位、系统性推进。
基于此,至少有两个方向是可以明确的:
其一,以十堰东高铁站和汉水九歌为关键点的这一片区,作为十堰未来面向南水北调与汉江沿线两大黄金旅游带以及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都市圈等四大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旅游集散地的核心圈层,需要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创意性的商业街区、一个文旅康养休闲综合体、一个文旅产业小镇,从一开始就需要按照一个以文旅和康养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新片区。这也是我们认为的汉水九歌项目目前规划涉及的大概10平方公里片区在未来的项目定位和发展方向。
其二,正如前面所言,在汉水文化的统领下对这一片区的文旅化、康养化和城市化开发建设运营,不仅可以为汉水文化在十堰的品牌化和产业化振兴提供较高的平台和载体,客观上也使得这一片区将成为十堰市推进以郧阳区为代表的滨江地区与目前主城区进行融合发展,进而实现从山城到山水园林城市的城市格局历史性重塑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就我们实地的调研来看,对于十堰而言,由于当年选址的复杂背景和非城市化考量,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但既有的主城区片区在城市发展空间上的承载力短板已经很明显,相反,在以郧阳区为代表的滨江(汉江)地区,却有着非常好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只是因为投入不足,而显得落后而已(因长期落后更加剧了投资和建设的缺乏),向水而生,向汉江而生,可谓是大势所趋,在明确了这一战略方向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在空间规划、片区定位、项目落地、产业布局等方面做出更严谨的技术性安排和更合理的节奏安排。
当然,这在客观上也对汉水九歌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面向本地市场和消费的,还要面向包括汉江流域和南水北调沿线地区的消费者进行相关的产品创意、资源配置和品牌推广等,立足于项目的高质量营造和可持续发展,跳出小镇看小镇,跳出十堰看十堰文旅,跳出湖北看十堰新一轮的城市综合转型。
【七】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但总体上来看,这是一个更好的年代。与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站在新的时代、国家、区域和产业变革节点上的十堰,也正在经历着属于自己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变局当中,十堰既有着较好的转型基础条件和依然最佳的机会窗口,也有着异常严峻和非常迫切的挑战。
在我们看来,面对这一变局,十堰市、湖北省甚至是国家层面的有关部门,不但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彻底打破对十堰存量产业资源和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还需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格局,以更具历史性和未来感的眼光重新审视十堰这座城市的历史过往、现实处境和未来可能,以更具创新性的产品、项目、服务、平台和载体,围绕新兴产业的集聚、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和现代治理能力的提升等,高效推进更加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
守正创新,行稳致远。无论是对当地政府而言,还是对当地的社会机构和企业而言,面对从产品到项目、从产业到城市、从发展到治理等所有领域和方面的具体而微的问题,都需要在最恰当的时间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并不断的开放求解、坚韧前行。唯有如此,才能为十堰迫切需要并正在经历的新一轮历史性变革与转型,闯出一条新路,开创一个新局,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新价值时代,并最终推动这座城市走向全面而深刻的空间重塑、产业重塑、价值重塑和品牌重塑等。
编审:张梦欣丨编辑:徐丰超丨设计:孙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