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明:学习篆书的意义

我认为学习篆书有两层意义:一是作为我们学习书法的总的基础,当然这是从专业学习书法的角度而论。作为最基础的书法学习,第一步就应学习篆书;二是将篆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来学,它具有自身的艺术价值与创作方法。

把它作为学习书法的总的基础的话,是很有战略意义的。将篆书作为书法的基本笔法练习,如逆入平出、藏头护尾这些藏锋、中锋用笔的基础打扎实了,对学习其他书体会有很长远的好处。把篆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来学习,也需要这样打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面进一步对篆书的多种变体、风格作广泛地学习。

作为范本选择,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从甲骨文入手,这是根据书体演变和文字形态变化发展的历史程序来学的。从甲骨文和商周早期金文学起,再往后学到先秦的石鼓文,再到小篆,按照这个路子来学,它的用笔越来越圆浑稳健,结字越来越工整,从变化丰富自然、象形意味很重的结字逐步演变为规范的、整齐划一的书法形态。当然,这种书法形态随着它的演化,象形意味在日趋减弱,符号意味在日趋加强。按照文字学的说法,它是从象形文字逐步走向注音文字。

具体的范本选择,我的看法一是从甲骨文开始学,比如那些典型的“武丁大字”,可以作为基础范本来学。进而临习金文,如周代的《墙盘》、《毛公鼎》,可以作为基础练习的范本。还可以学比较有天趣的《散氏盘》,再往后可学《秦公簋》、《石鼓文》,这些都是很好的范本。继续往下学就到秦小篆,像《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最后走到汉篆,走到缪篆上来。

另外一条路,就是从《石鼓文》开始学。由此可上溯商周金文、甲骨文,往下可到小篆、汉篆。清代篆书(包括元、明的篆书)我们可以作为参考,有所取舍地汲取来充实自己,但是不宜作为基础学习的线路来安排。

这样学习就能对它的源、流、正、变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学习篆书不能够单打一地去学其中某一两种碑帖,应该把它打通,把它形态的变化、用笔的变化、历史的演变接续起来。通过实践,既锻炼了形式技巧表现能力,又对它的历史有了清晰地把握,这样有助于我们学习篆书向纵深发展。

学习篆书的工具书分两大类:一种是古文字学的工具书,一种是篆体书法的工具书。学篆书的人要结合学习古文字学,要对此有基本的了解。在这方面如段注《说文》,也是参考书。其他诸如唐兰的《中国文字学》,启功先生的《古代字体论稿》,都应该有所了解。还有像于省吾、裘锡圭、徐中舒等老前辈的一些古文字学著作。当然,如果有时间,了解越多越好,把古文字学吃得比较透,对写篆书有好处。我们要懂得“六书”。在篆书(尤其是大篆)作品的创作中常会遇到有某些字在古文字资料中找不到现成的可用,这时就需要运用假借、转注的手法,用变通的手法去合理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套用楷书的偏旁构造作篆形处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