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罗甸国与罗氏鬼国
辨罗甸国与罗氏鬼国
王燕玉
在贵州古代史上,有罗甸(一作殿)国与罗氏(一作施)鬼国,二者间的名、实、时、地,有关文献歧出,正误夹杂,使人迷惘。如《贵州土司传》云:“贵州,古罗施鬼国,汉西南夷、牂牁、武陵诸傍郡。”案其语序,汉代以前早有罗施鬼国,而寧实是罗施鬼国称自北宋。其于汉代又将西南夷、牂牁、武陵混列,西南夷乃地域概称,包今甘肃东南部、四川中部、云南、贵州大部;牂牁、武陵各为政区名目,牂牁郡包今贵州大部、云南部份,武陵郡主要在今湖南而包贵州东部;三者性质内容各别,岂能那样叙述?“诸傍郡”更欠通,若指三者本身,则西南夷并非郡,牂牁又非傍郡;若指三者之外,则无任何地方牵连贵州;可见其文一无是处。又如民国《贵州通志·建置沿革表》的黔西州,明代列水西宣慰司,注云“祟祯三年改贵州宣慰司置水西城”;而其《建置·城池》的黔西州,却云“原为水西城,明洪武间都督马烨筑”;两处一对,自相抵触,究竟是洪武还是崇祯?相差几百年,叫人何从?诸如此类,造成研治贵州史的严重障碍,若不一一疏通,贵州史即等于乱麻,影响本省文化建设,史学者不能辞其责。本文以水西罗氏谱系,与贵州疆域考证为据,综核各种记载,梳理罗甸国和罗氏鬼国,求其名实吻合,时地不紊,凡混误者,加以条辨,限于材料及能力,待正而已。
缘起
追溯罗氏部族,最早游于旄牛徼外。一世祖名孟䞣,始入居邛之卤,因号卤氏,转曰罗氏,亦以字曰孟氏、䞣氏,中国谓之昆明夷。第三十一世名祝明(一作慕),处堂琅山,伐山通道治生,久而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曰罗邑,号其山曰罗邑山,土语称邑曰业,称山曰白,故又曰罗业白主。祝明娶觚君宜之女名孟补,生二子,名楛名怯;又娶义君能之女名孟都,生二子,名赛名卧;又娶布君埤之女名堵,生二子,长名克,少名济。兄弟六人既长,各据一邑,楛居乌,怯居笮,赛居泸、卧居协,克居濮,济居闽。克字德溥,其子孙因称德溥氏;济字德施(一作实),其子孙因称德施氏。其族宗法,父子连名,子名之上,冠以)父名,便于记说,绵延不断。第六支济,连父名曰慕济或慕济济,生子名虎讹曰火,连父名曰济火或济济火,记载作火济者,倒书未是。济火深目长身,肤黧齿白,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众,夷民拥戴,因居闽,称闽君。时在东汉末年,依汉制,西南诸部族,郡县下有4邑,邑的首领,或称君,或称长,统谓邑侯君长。三国蜀汉后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中越巂、永昌、益州、牂牁四郡大姓叛乱,丞相诸葛亮南征,济火献粮开道,助擒益州、永昌叛首孟获(传即罗氏第二支怯之孙),事竣,诸葛亮表封济火为罗甸(一作殿)国王,世长其辨罗甸国与罗氏鬼国土。这便是罗甸国名称之始。
这段史实,应辨三点。济火受封前的称谓,按时代以闽君为宜,而《读史舆方纪要》作牂牁蛮帅,《兴义府志》作牂牁酋帅,虽然无伤大体,究竟不大妥恰。济火参战,属于自发导助,而康熙、乾隆两《贵州通志》直作蜀军先锋,好似编入队伍,不分宾主,昧于性质。济火居领地域,后传十八世都在闽,闽又译为貊,演为閟畔,十八世首领都称君,故明代初宋濂修史,仍称水西之先曰闽,考闽所在,是今云南东川,而《方舆纪要》误以后世发展地倒释,谓济火封罗甸国王居普里,即明的普定卫;《兴义志》又谓火济罗甸国在清大定府,兼有安顺、兴义府地,均失考核,故加析正。
诸葛亮卒后,牂牁界中普里僚人反,后主令济火讨平,使兼领其地,并知他年岁已老,特赐镂银鸠杖表彰。济火将普里地,让与其伯父克之子堂兄柏墨,柏墨从濮迁居普里为长,成一宗主,土语呼普里曰白勒(一作播勒),呼宗主曰革,合呼白勒大革。柏墨留其别子著仍居濮,普里由其长子(名失载)传世。因此罗氏一母(堵)所生弟兄两人,第二代分三支,弟济火为闽支,往后时弱时强,基本上是逐渐强大,世系完整,凡八十五世;柏墨别子即济火的侄儿著为濮支,其后亦能保持,成乌撤部,凡六十二世,但记载失去父子连名;兄柏墨为普里支,长子下传,其后日益衰弱,以至无迹可寻,复为闽的分支所代,代替后的活动也很稀罕,偶尔见于文献,零星闪烁,导致混乱,下文述之。
演变
济火闽支第十九世名易翁者,约当齐、梁时期,有三子;长子阿台出走东南,占据顺帅格地,考为今兴义,又命他的儿子(名失载)分据霭外,考为今捧鲊;次子阿轮也向东南外侵,占据阿外格地,考为今盘县;幼子阿纳承袭父统,即第二十世,连名曰者阿纳,材武雄强,率部向东北扩展,止于夷水,考为今鸭池河,奄有今水城、大方、黔西地带,即后日鬼国水西的开端。萧梁台城变乱,宁州刺史徐文盛带军入援京师,宁州郡县民人流离,官吏走散,地方多被大姓土豪爨瓒占据,遥降于北周以自重,遥受北周命为宁州刺史,史称爨蛮。爨瓒死,二子爨震、爨翫分据东、西,又称东爨、西爨,西爨在云南不说。阿台、阿轮所部,倶服属于东爨,族俗贵者穿黑衣,贱者穿白衣,汉人以其贵族作标志,谓之乌蛮,以其为东爨所统,又称东爨乌蛮,阿台、阿轮自号其部曰暴蛮部,其外还有六部乌蛮,总为七部。暴蛮部的势力渐大,对外以阿台为代表,北周授他为树帅大将,以羁縻之。那时阿纳部族更盛,转向西南拓殖,至竹子岭与暴蛮部为界,考在今北盘江上游东西向段,称卢鹿部,亦算在乌蛮七部中。隋代东爨衰竭,暴蛮部消灭它,代其统治,俗尚巫鬼,号正祭者曰鬼主,百家推一小鬼主,部落推一大鬼主,暴蛮长则号都大鬼主。继而习染华风,自称罗王,称其所统地曰罗国,罗王东迁驻地,考在今贞丰境,清代贞丰有罗王亭(地址),相传是其遗迹。罗王何名?是阿台、阿轮哪一人之后?目前无法具考,但显然非柏墨之后。为何不称罗甸王、罗甸国而省“甸”字?可以推测,意在表示自己既出于罗甸王济火,又非北面嫡系的罗甸国、罗甸王,有所区别。
上段演变,有些记载须加辨认:(一)《兴义府志》说阿台所据顺帅格为梁毋极县地,阿轮所据阿外格为梁漏江县地,古今地域未合,案梁毋裰,漏江二县基本沿袭汉代,地在后云南境,不在后兴义与普安,若只考这两县"兴义志》所拟不失为一说,若要与其他郡县全面合勘,则不能不否认它,详见拙著《西汉牂牁郡十七县今地辨》,这里避烦不引。(二)兴义志》又谓暴蛮灭爨蛮,尽有清兴义府地,处于故夜郎郡地,即清兴义府地。案晋夜郎郡并无清兴义府地,有清兴义府地的是晋西平郡,且“尽有”二字亦不确,暴蛮部所领华离,既不全有清兴义府,也不限于清兴义府,《兴义志》误于先存一完整概念,忘掉乌蛮还有别的部在当地。(三)民国《贵州通志》引夷书说,阿台、阿轮、阿纳不容于兄嫂,阿台移漏江为龙氏之祖,阿轮移谈乐为陇氏之祖,阿纳移南广(今云南镇雄)。其说不止地域未准,且兄嫂原故恐是后拟,闽支世系明列阿纳继续父统,除阿台、阿轮外,别无何兄,更勿论嫂,不知所引是何夷书?还是夷书原错?还是错引?(四)民国《贵州志》在叙述此段演变中,把闽支第四十五世纳志主色入侵矩州(改为晋乐),时在五代至北宋事牵入,相差三百余年,可谓疎谬,更不该揸放矩州为晋乐。
分别
唐初,暴蛮部遥附。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以其地遥置西平州,为羁縻州。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5年),改为羁縻盘州,领三县,,州治附唐县(今兴义),盘水县(今盘县东北盘江南岸)、平夷县(今云南平彝,东部移入贵州),命其渠帅分为刺史、县令,玄宗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乌蛮的阿芋、阿猛、夔山、暴蛮、卢鹿、磨弥敦、勿邓七部叛附南诏,统号于矢部,盘州废。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乌蛮帅阿宋统领七部,改号齐弥部,不久复号于矢(一作榆市)部。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暴蛮鬼主上表请属,愿归还所侵东面牂牁地。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27年),鬼主阿珮内附。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封暴蛮别帅为罗甸王,治罗(今贞丰东南),许世袭。巳而又封其别帅为滇王,因有池在山巔(今兴仁境)。随后因其混同昆州的滇(今云南昆明),改称普宁郡王,则因该地在前一度置普宁州,唐代的州与郡本可互称,若称普宁州王不合惯例,故称普宁郡王。及至五代,普宁郡又音讹为普露静,故史载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昆明大鬼主、罗甸王、普露静王等九部落载各遣使附牂牁清州八郡刺史宋朝化等一百五十三人入朝,贡方物草豆蔻二万个,朱砂五百两,腊二百斤,各赐缯綵银器放还。五代末期,不知何故,罗甸国王改称顺化王子,领地约为今贞丰;普宁郡王改称奉化王子,领地约为今普安。彼时当地风俗,称首领曰王子,意同汉人的王,并非谓王之子。
此段或现或隐的情节,纯属唐封罗甸国王范畴,包括普宁郡王在内,地在今北盘江以南以西,人名仅有阿宋、阿珮两个,族属不是阿台之后,即是阿轮之后,亦不排除或是柏墨之后,现尚无法确指,然而可以断言,绝非北盘江以北地,绝非济火嫡系阿纳之后,亦即唐代的罗甸王国,非三国时的罗甸王国,不过由于族属分支,借用最初光荣封号,地界迥别,未容淆混。至于阿纳一系,在唐代不发达,文献仅仅于附南诏时,概叙乌蛮提及卢鹿部,表明其随大流》此外毫无踪影,可见弱小只能维持,不妨把它叫潜伏期。另一问题应该注意,唐代的牂牁国,与大羁縻州琰州参错,琰州所领七县及他小羁縻州都是零碎据点,其馀全为牂牁国土,大致当今南临红水河稍有移入广西,东包望谟、长顺、清镇、西至六枝、晴隆,北尽普定,琰州在其中间,境内并非统于一姓一族一部,而是豪帅迭相雄长,时有先后,势有升降,彼此地界,屡有伸缩,对外各自以代表一方的名号交替出现,唐王朝概称曰牂牁或牂牁蛮或牂牁国,与昆明、南诏、渤海同列,并指定与吐蕃(今西藏)同领于剑南道的保宁都护府。其首领可知的,先是汉、晋以来偏在东北方的谢氏,在唐习称西谢;继是发迹于唐初偏在东南方的赵氏,习称西赵;后是显露于唐中叶偏在西南方的暴蛮罗氏,即上述阿珮及别
帅封罗甸王者;再后是偏在西北方的暴蛮另一罗氏,即上述其别帅封滇王随改曰普宁郡王者;故西南罗氏先属牂牁国部族,后相对独立成罗甸国,西北罗氏先属罗甸国部族,后相对独立为普宁郡王。此一情形错综复杂,历来记载叙说不明,现加剖析,推论如此。以下辨订若干记载歧误。(一)《新唐书·南蛮传》云“昆明东九百里,即牂牁国也,兵数出侵地数千里,元和八年上表请尽归牂牁故地”。所言牂牁国兵数出侵牂牁地,文理不通,应是暴蛮罗氏出兵东侵牂牁国地;所言数千里,夸张不实,由今贞丰东北至今清镇一线,较西至今昆明犹近,哪有数千里?应是数百里。(二)《桂海虞衡志》云“唐会昌中封其帅为罗甸王、世袭爵,以马至横山互市,亦有移至邕,称守罗国王罗吕,押马者称西南谢蕃,和武州节度,都大照会罗甸国文字。……谢蕃盖罗甸之巨室,又知其地近牂牁也。”此说全不了解唐罗甸国与牂牁国情况,罗甸巨室就是罗氏,牂牁谢氏在今贵阳、独山地带,哪能相混?又和武州(今紫云)乃宋代政区名,不得牵入唐的官衔。(三)嘉靖《贵州通志》云“牂牁诸夷杂处,其部落有七,卢鹿蛮者,……居普里(即今普定〉,数出兵侵牂牁地,为罗甸国,元和八年上表请尽归牂牁地。”其言混牂牁国与牂牁州为一,不知唐代牂牁国的东边是庄州,庄州的东北边才是牁州;卢鹿部是阿纳之后,何曾居普里?居普里者是阿台、阿轮或柏墨之后;普里既即明代的普定,在唐代本属牂牁国土,又怎出兵侵哪个牂牁?真乃辗转裹搅,莫衷一是。(四)嘉靖《贵州志》与《方舆纪要》并云唐开成初鬼主阿珮内附,会昌中封罗甸王,清代以来不少方志沿之,有的直书阿珮封罗甸王,不审《新唐书》明记“开成元年鬼主阿珮内属,会昌中封其别帅为罗殿王,原是两人两事。(五)《安顺府志》以一声之转为理由,谓乌之后称王为鲁王,中国谓之鲁望,至唐中叶失地南徙,即罗殿王;又谓濮即汉之同竝,唐之盘州,亦曰暴蛮,竝,盘,暴,普皆濮。其说在字音上打转,只管引申周纳,近牵濮支本土,远牵乌支大系,时代则汉、唐遥接,不问其间晋、宋、齐、梁、陈、陏如何递变,又不查校地域方位,具指古今怎样推移,一味抽象联缀,虚神荡漾,如同背诵声纽,徒使后人増加迷乱。(六)《兴义府志》直言济火之裔阿珮封在贞丰,既将旁支拉回嫡系,又把无名填作有名,且“封在贞丰”成何逻辑?岂非唐代已有清代贞丰之名?真是不知所云。(七)民国《贵州通志》引《唐书》作释云“东爨后分七部,四曰暴蛮,五曰卢鹿,二部分保竹子岭,在今宣威,北盘江拖长江之分山也,至安南东北二水之会而止。”言竹子岭为北盘江、拖长江的分山不错,但言安南(今晴隆)二水之会则误,案拖长江源出盘县西边,北流至云、贵交界处入北盘江上游,距其东南面的安南尚远,何得交会?至言东爨后分七部,很失检点,分七部的是乌蛮或东爨乌蛮,省称东爨不可,东爨与东爨乌蛮大有别,已见前文。(八〉民国《贵州通志·沿革表》的定番州(今惠水)于唐代列罗殿国,不对,唐代罗甸国地东部包在牂牁国内,最东不能超过今紫云至望谟一线,后宋、元的罗甸向东推进,最远也只有定番的南边,定番大部仍非罗甸,至于定番地在唐,是庄州的西北境。
五代末期,济火直系第四十五世纳志主色向东南侵入矩州(今贵阳〉,逐走首领谢氏,堕毁墙垣,呼名黑羊菁,驻北面的石人山控制,号石人部落,不久自身缉居本土,令其子若藏驻石人山镇矩州。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8年),若藏献方物,受官衔德司戈。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若藏命儿子普贵以矩州向朝廷请求归顺,宋王朝任命普贵为矩州刺史。次年,矩州北边的豪长宋景阳奉诏率师平定广右叛乱,乘势进黑羊筲驱逐罗氏,罗氏退回本土。宋仁宗时,第五十一阿世阔额枼(额枼一作得益,“益”作“盖”者形误)盛强,兵威役使四境,其居地有唐泸州管下羁縻州姚州,荒废已久,庆历初额業数遣人诣官陈言,请复建州名以长夷落,事闻,宋廷因赐号姚州刺史,铸印予之,额枼又乞敕书一通,以贻子孙,诏从其请。额枼死,子额枼沮区袭,沮区死,子沮区则额袭。则额认为南面的普里大宗已绝统,自窃号罗氏鬼主。从此始有罗氏鬼国,和南面普里系的罗甸国显别,并说明乌兹卢鹿部在此以前无鬼主的称号,也异于南面乌蛮暴蛮部之称鬼主已久。则额死,子则额普额(一作仆夜)袭,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受梓夔访察使熊本加命知姚州,但又浸弱,不能统诸部族。至宋宁宗嘉定中,贵州(矩州改名)经略安抚使宋永高卒,嗣子弱小,无力监管多地,退守蛮州本土(今开阳),罗氏第五十九世额归普色复入主贵州,始划水西、水东地界,罗氏领水西,宋氏领水东。案这是以六广河(今鸭池河)划分,河的东面地曰水东,即宋氏本土蛮州;河的西面地曰水西,即罗氏的领土,包含姚、郝(今大方)、犍(今黔西)、义(今金沙)、禄(今毕节)五羁縻州,统夷族四十八部。另外加领插入东南的矩州,矩州不算在水西概念以内。宋理宗宝庆初,蒙古兵出灵关(原属西夏),罗氏鬼国主遣使报思州、播州,言蒙古将进窥大理,实欲取道西南大入中国,请预作筹备,思、播官上奏朝廷,廷议多谓非诬则迂,不以为然。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五月,罗氏又遣使报思、播,言蒙古兵已屯大理国,请备。接着蒙古兵出乌蒙,趋泸江,过马湖,通道嘉定、重庆,抵合州,济蜀江,顺流东下,另一军历邕、桂至潭州,另一军由广南至衡州,而忽必烈自北发师,道汝南入大胜关,渡江围鄂州,形势紧危,其西南进军的情景,不出罗氏昔日所料。宋廷乃急,诏赐银万两使思、播约结罗鬼为援,而西南部族已纷纷北降,宋室劣势已不可挽,罗氏还未动摇,依然服宋抗元。此事既足见宋王朝的腐败,亦足见罗氏国主的明达。宋度宗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六月,予罗氏鬼国以化州印。
此段不甚完整的事实,纯属宋代罗氏鬼国范畴,罗氏鬼国的具体名实,是乌蛮卢鹿部的发展,不牵涉南面暴蛮部,亦即无关唐罗甸国。唐罗甸国经五代已分化,仅保留两个缩小的部族,即罗甸王王罗氏改称顺化王子,普宁郡王罗氏改称奉化王子,进入宋代越更削弱,勉强维持,偶然出现,到太宗淳化后消声匿迹,只剩下一个东徙的分支罗番。就唐代的牂牁、罗甸地域观察,宋代部族林立各自为政,较强可知者有七个,即龙氏、石氏、罗氏、方氏、张氏、程氏、韦氏,又各被称为番,总曰七番,对外以龙氏作代表,宋王朝对他们称呼随便,经常概括曰西南藩,或因前代曰南宁州,间或曰西南夷,泛曰牂牁、罗甸,有时在西南蕃总称之下,分称牂牁等、罗甸等,而对领头代表的龙氏,则异称西南蕃主、蕃落使、夷王、牂牁王,授官衔曰南宁州刺史。总之实质上可以判断,不存在牂牁国、罗甸国。这里摘录《宋史》 条文五条印证:“(乾德五年)元月丁亥,牂牁顺化王子等来献方物。九月甲午,西南蕃顺化王子武才等遣使献方物。”“(开宝)二年秋七月戊辰,西南夷顺化王子武才等来献方物。”“(开宝)八年八月,西南蕃顺化王子若废等来献名马。”“(雍熙)二年八月,西南奉化王子以慈等来贡。”“(淳化)三年,……顺化王雨滞等各贡马朱砂。”至此顺化王子五见,奉化王子一见,以后再未见著。较这两者显赫的龙番及他番,亦到北宋结束为止,南宋即告烟消。上述可谓实情,都有行政依据,至于史文援典遣词,后来方志从而致谬,问题不少,分辨几点于下。(―)《宋史》南宋独有一条:“(绍兴)二十四年夏四月辛丑,西南小张番贡方物,己酉罗甸国贡名马。”此文或因贡马者自报罗甸国,或因经手官员用典粉饰称罗甸国,如泛称牂牁国之例,前后无一迹象可证,当时还有名副其实的罗甸国。(二)嘉靖《贵州志》云:“元丰间改牂牁、思、夷等州隶湖北、夔州二路并罗甸国”,此句莫明其妙,且不论其时罗甸国早已不存,单就行文而言,实在乖累,是说等州隶二路外并且隶罗甸国呢?还是说兼并罗甸国?是等州兼并呢?还是二路兼并?等州或二路一起又怎么兼并法?横竖反正都解不通,自然更难作为信史。(三)嘉靖《贵州志》又云:“开宝间,析罗甸国置大万谷落总管府”,案置大万谷落总管府,其他多种志书详具,事实已见上文,治地乃在蛮州,兼管矩州,那时有什么罗甸国?即使援用唐代罗甸国地,也与蛮州、矩州无干。而《方舆纪要》踵之又误云:“开宝中,蛮酋普贵内附,置大万谷落总管府授之”,把总管宋景阳移为普贵,普贵先已被宋景阳逐回郝州本土,还授什么蛮州总管?《贵阳府志》妄合各书,又误加引申云:“五代之际,罗甸王之支属有曰普贵者,北据矩州”,所谓罗甸王含糊失实,若指三国蜀汉济火,则普贵乃其嫡系而非支属,若指唐会昌中所封别帅,则普贵非其后,真是两倶非了。(四〉《兴义府志》于元符元年西南蕃张氏罗氏程氏入贡下接云:“罗蕃复称罗殿”,注“见《宋史》又于宣和六年罗殿(泛称)入贡下接云“罗番复强,仍称罗殿”。查《宋史》并无此语句,其他文献亦无此事,前后有关事件亦无连系着落,明明出自臆拟,此类臆拟虚注,《兴志》颇多,非止这一个例。(五)《桂海虞衡志》云:“罗殿王岁以马至横山互市”,民国《贵州志》按云“是罗甸市马盖始于唐,不过唐时罗甸自至横山,宋则直置司于其国耳。”按语正误各半,其言罗甸市马始于唐则是,可释《虞衡志》之称罗殿王,乃概唐、宋而泛称之,不能由此认为宋代尚有实际的罗殿国;其言宋直置司于罗甸国则非,有《宋史·兵志》及《虞衡志》前后文可校,明述宋置买马市于邕州横山寨,使自杞、罗殿、大理诸地人来此互市,横山寨并不在罗甸,罗甸地方亦未置买马市。(六)《宋史·兵志》云:“(绍兴三年)即邕州置司提举,市于罗殿、自杞、大理诸蛮,未几废买马司,帅臣领之”。又云“(绍兴七年)命邕帅胡舜陟市马于罗殿”。《桂海虞衡志》云“罗甸在融、宜之西,邕之北”《广西通志》云“罗甸,今(指清)贵州安顺府”。《贵阳府志》云“宋之罗甸,即今(指清)之罗斛(今罗甸)”。民国《贵州志》云“元以八番、罗甸合置宣慰,则二地必毗连”。这几条所记罗甸指地名,《广西志》谓在清代的安顺,《贵阳志》谓在清代的罗斛,民国《贵州志》没有实指,而意亦在罗斛,因其北接八番即清代的定番,这种歧异不难理解,唐罗甸国至宋分化,各部罗氏据地自立,有的连姓氏也改变,原因复杂虽已无考,某些痕迹流传可窥,如龙氏传即是罗氏改的,各部对外都自称罗甸国,汉人缘其活动各自记录,事实既非一统较大之国,地点即不必强求为一处,故安顺是,罗斛也是,但其分支发展究竟有限,论地域又不可超越太远,以今地衡量宋代罗甸的范围,大致北限于普定,东限于罗甸,南限于册亨,西限于兴仁,比较合理。
混合
元代行政区划置废频仍,罗甸地与罗氏鬼国各有变迁,后归混合,情况繁复,在分述二者前,先应说明三项。其一,宋末仍有个于矢部,非唐代宗时阿宋所统乌蛮七部的总称,而为七部中暴蛮部的一分支,即唐普宁郡王所领,五代奉化王子所部,活动地域为今普安、盘县、晴隆、兴仁、安龙、兴义范围,首领姓氏无载。蒙古宪宗七年,于矢部降蒙古,以其地置于矢万户府;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改为普安路总管府,隶云南行省;十四年改为普安招讨司;十六年改为普安宣抚司;不久复改为普安路。这个部族及地区,名称不牵涉罗甸,既经了解,便可除外勿论。其二,宋末仍有个普里部,也是暴蛮部的分支,即唐罗甸国王所领,五代顺化王子所部,活动地域由西南向东北推移,当今普定、安顺、平坝、紫云、望谟、贞丰、关岭、镇宁范围,首领姓氏不明,没有罗姓字样。也在蒙古宪宗七年北附,以其地置普定府;元成宗大德七年,改为普定路,隶云南省曲靖宣慰司。这个部族及地区,文献间或用罗甸名称,属于泛称用典,显无行政意义,因有普定路的正名,易与八番罗甸区别。其三,罗氏鬼国统领地域,当今毕节、大方、金沙、黔西、织金、纳雍、水城范围,东南插入今贵阳市,鬼主本土在今大方,今贵阳市亦其直辖,所领水西部在今黔西,元初蒙语呼曰亦奚不薛,亦奚谓水,不薛谓西,较宋代泛划的水西为小,该部宋时已有相对独立性,至元代势力强壮,独立性大大増加,其首领的进退,不完全与鬼国主一致。又,元代所谓八番罗甸,地域不广,主体在今惠水,南境包今罗甸,东北至今龙里,东至今都匀,东南至今平塘,西至今长顺。这个连称八番罗甸中的罗甸,部族是从唐罗甸国分出的一小支,宋代向东迁徙占有小片土地,即今惠水南部、罗甸北部,其首领姓氏,仍保持为罗。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荆湖行省右丞阿里海牙遣两淮招讨司经历刘继昌招降西南部分土著族,置八番罗甸宣慰司统领,其下九首领各为安抚使,各受怀远大将军衔,佩虎符,以兵三千戍守。九安抚司地,即治所程番武胜军(今惠水县城地),方番河中府,卢番静海军,石(一作金石)番太平军,洪番永盛军,卧龙番南宁州,小龙番静蛮军,大龙番应天府,罗番(一作罗甸国)遏蛮军。七月,八番罗甸宣慰使塔海报上洞寨户数。十九年(公元1282年),废八番罗甸宣慰司。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五月,罢方番(一作西南番)安抚司,立总管府。十二月,刘继昌谕八番龙昌宁等赴阙奉贡,复置宣慰司以招抚多番。明年二月,八番罗甸由隶荆湖改隶四川。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二月,成都管军万户刘德禄上言,“愿以兵五千人招降八番蛮夷,因以进取交趾”,枢密院请立元帅府,以药剌海、刘德禄并为都元帅,分四川军万人隶之,诏从。又命斡罗思(一作乌鲁斯)为八番罗甸宣慰使,悉平诸部。十月,改八番罗甸隶湖广。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二月,改八番罗甸隶四川。十月,以八番洞蛮(与宣慰司及安抚司有别)隶湖广。十二月,八番洞蛮吴金叔等以所部二百五十寨民二万有奇内附,诣阙贡方物。先是斡罗思、吕国瑞贿丞相桑哥,请独立罗甸宣慰司,意欲将普定府划入。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正月,云南行省上言:“罗甸即普里也,归附后改普定府,印信倶存,隶云南三十余年,赋役如期,今创罗甸宣慰、安抚司同隶湖广行省,斡罗思擅以兵胁降普定土官,邀功希赏,乞罢之,仍以其地隶云南。”制可。二月,斡罗思招附酋长三十一所部民十二万九千三百二十六户(数字夸张不实)诣阙贡献。
上段乃八番罗甸可信的变革,其中当辨者有:(一)《新元史·八番传》云“朝廷立八番宣慰以领之”,是八番罗甸宣慰司的省文,不可因无“罗甸”二字,而疑为另一事。(二)新旧《元史·地理志》只言九安抚使,未言总设宣慰使,是史文有漏,不是事实有出入。(三)嘉靖《图经》与《贵州志》、《图书集成》并云“十六年诸夷降附,置八番罗甸等处军民宣慰使及都元帅府于贵州”,不合以前史志记载,也违背元初的形势,十六年元王朝在此方未大举用兵,没有必要设都元帅府,本地设元帅府是二十六年的事,而且不在贵州(今贵阳),贵州先是顺元路治,后是合并的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治,本地十六年的宣慰司治,二十六年加设的元帅府治,都在程番安抚司。(四)十六年的九个安抚司具体清楚,而《兴义志》却说分置罗甸安抚司在清罗斛地,罗番安抚司在清定番地,皆微有清贞丰东境。那末,岂不变成十个安抚司?总名应改曰九番罗甸了?其说离奇,毫无证据,应予否认。(五)《新元史·八番传》又云:“卢番酋卢延陵为罗氏阿察执去,阿察初已纳款,后与鬼国结婚,鬼国言我未降,尔奈何先降!罗氏遂毁虎符以叛,罗氏又名罗殿。”此说与本书《蛮夷传》互歧,巳见粗疏,云“罗氏又名罗殿”不词,云罗殿罗氏首领名阿察尤混,阿察(一作榨,见下段)是罗氏鬼国主,此方罗甸首领名罗阿资,未曾叛变,结婚,毁符等琐细事,就更茫然。(六)二十六年加立元帅府事,《新元史·地理志》又云“置八番、罗甸二宣慰司”,清査各种记载并未分置,恐“二”字衍文。(七)斡罗思欲扩领普定府而云南行省反对一事,《续宏简录》叙述乱不堪言,特为指出以免干扰,这里避烦不加引驳。(八)(旧元史》本纪与《通鉴》云“斡罗思招附桑州生苗、罗甸国、古州等洞酋长……诣阙贡献”,当是采据奏报之文,除数字夸张不实外,“罗甸国”一词是泛用,不应因此生疑,疑当时仍有一单独的罗甸国,既云“等洞酋长”,则罗甸亦不过一洞寨罢了。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闰十月,罗氏鬼国主阿榨(一作察),即谱系的第六十世普色阿腻,与西南番(实方番)主韦昌盛并内附,各授安抚使,佩虎符。亦奚不薛首领阿里不附,依险自保。翌年五、六月间,诏云南行省调罗罗斯蒙古军四百人、罗罗六百人,属托里实克(一作脱力世官),从左丞爱鲁克尼、雅斯拉鼎(一作纳速剌丁)讨亦奚不薛,阿里降,迨官军归而叛。十月,以湖南兵万人伐之,复降。十一月,罗氏鬼国叛。十七年(公元1280年)三月,诏讨罗氏鬼国,阿里海牙率湖南兵万人,药剌海(一作雅尔哈,或作塔利海),张万嘉努(一作家奴)率四川兵万人,蒙古军六千与云南哈剌章军万人,三道并进。四川吕告蛮部长安抚使阿济上言乞招阿榨,六月命万户昝坤同往招谕罗鬼。七月括蒙古成丁者,敕伊尔等率万人进。大军压境,时安西行省左丞李德辉听讼在播州,遣安珪止兵勿进,遣张孝思谕晓罗氏,阿榨熟知李名,遂降,德辉派人偕之入觐,元廷以其地置顺元路军民宣抚司,授阿榨为宣抚使。同月诏阿里海牙以湖南兵,药剌海以四川兵,共伐亦奚不薛。十月,亦奚不薛长病,命其从子袭职乞觐,皇帝谓其不禀擅袭,不许;已而请降,领兵官张兴祖偕其入朝,赐弓矢鞍勒。十二月,顺元路有土寇,发兵击之,兵回,以千五百人还药剌海戍八番罗甸。十八年(公元1281年)二月,诏谕乌琐、纳空等部勿侵扰罗氏鬼国,违者许罗氏奏闻。次年二月,佥亦奚不薛及思、播、叙三州兵征缅甸国,亦奚不薛长阿里不从,又叛,诏置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以速哥为宣慰使,经理诸蛮。六月,征亦奚不薛尽平其地,设亦奚不薛、阿苴、笮陇三路达鲁花赤(一作哒噜葛齐),留兵镇守,命药剌海总之,伊苏岱尔(一作也速答儿)为都元帅宣慰使。九月,佥亦奚不薛军。顷,叉巴、散毛二洞土著族叛,令亦奚不薛军往镇抚。二十年(公元1283年)四月,敕药剌海戍守亦奚不薛,召伊苏岱尔还。九月,四川行省参政曲立吉思(一作奇尔济苏)讨平九溪十八洞,定其地立州县,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贵州等处长官司为路治附郭。七月,置亦奚不薛宣慰司及三路土官,益兵戍守,开云南驿路,以阿里为顺元路军民总管兼宣抚司同知,宋添富为军民千户,二人不服,逃逸山箐,未几出降,诏撤军,合三路为一,立亦奚不薛总管府,命阿里为总管。俄命皇孙铁木儿不花驻营亦奚不薛,于其地置牧厂。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六月,皇孙自亦奚不薛徙驻重庆。明年十二月,顺元宣慰使图鲁库(一作秃鲁古)言金竹寨主缫哩(一作搔驴)等以所部百二十五寨内附。二十九年(顺元1292年)三月,中书省臣言,亦奚不薛及八番罗甸既各设宣慰,又复立都元帅,地甚狭而官多,宜合二司帅府为一,诏从之,命亦奚不薛与思、播同隶湖广,罗甸还隶云南,并八番入顺元,改置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兼都元帅府,以斡罗思为宣慰使都元帅,佩三珠虎符。于是程番武胜军安抚司不再为八番治,而由原顺元路治贵州长官司为总治所。九月,中书省臣言,斡罗思招附光兰州洞蛮,宜置定远府,就用其所举图罕(一作秃干)、髙守文、黄世曾、燕只哥(一作杨济克)为达鲁花赤、同知、判官,制可。此定远府,亦属八番顺元宣慰司。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五月,斡罗思犯法,为人所讼,惧罪逃归京师。又,原奏报八番所附九十万户,因设官四百二十四员,本年七月遣官核实,只十六万五千余户,乃减官二百一十六员。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正月,改亦奚不薛隶云南。宣慰使都元帅忽图鲁招降隆平连、思楼洛、慕梅求诸族。二年三月,诏云南行台检劾亦奚不薛宣慰司案牍。七月,遣云南行省逃军戍亦奚不薛。八番顺元等处初隶湖广,后改隶云南,云南戍兵不至,其屯驻旧兵逃亡者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九月命湖广行省遣军代之。五年(公元1301年)八月,中书右丞刘深率师征八百媳妇取道顺元,胁阿榨妻蛇节出金三千两,马三千匹,蛇节不堪,激众叛,响应雍真葛蛮土官宋隆济,乌撤、乌蒙、东川、芒部又应蛇节。七年四月,蛇节败降,被斩。七月,留蛇节养子阿阙于本境以抚其民。十一月,以八番顺元宣慰司隶湖广。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授顺元等处军民宣抚使阿昼武略将军阶,阿昼是罗氏谱系第六十二世。仁宗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五月,阿昼(一作珠)以洞蛮长黑冲子子昌奉方物入觐。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七月,以伯勒齐尔布哈(一作别儿怯不花)为怀远大将军,顺元宣抚司达鲁花赤。泰定帝时,以军功赐阿昼名帖木儿不花(一作特穆尔布哈),迁八番顺元沿边宣慰使。不久降顺元宣抚司为安抚司,阿昼为宣慰使如故。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正月云南诸王秃坚叛,诏八番顺元元帅完泽(一作谔勒哲)将兵御之。三月,命阿昼为云南行省左丞加资善大夫,从豫王讨云南叛军。五,月顺元安抚司复升为宣抚司。二年三月,八番军从征云南者俱屯贵州,枢密院臣请遗使发粟给之,加阿昼龙虎大将军,封顺元郡罗甸侯,卒,赠济国公。顺帝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四月,赐罗氏第六十五世陇内陇赞名伯颜溥花(一作巴布哈),袭顺元等处军民宣抚使、八番顺元等处沿边宜慰使。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命完泽复为八番顺元宣慰使。
罗氏鬼国在元代的变动如上,下面辨别其中几个细节。(一)《经世大典》、《新元史·蛮爽传》并云,八番顺元诸蛮又名亦奚不薛,至元十五年罗殿国主罗阿察纳土。误以罗氏鬼国的别部亦奚不薛总代八番顺元诸部族,又误以阿察(即阿榨)为罗殿国主,均当指正。(二)嘉靖《贵州志》云“元初为罗氏鬼国,寻改为罗甸军民安抚司。”此将两地区两部族混杂,明显不对。至《贵州名胜志》直加总概云“汉称罗甸国,唐称罗殿鬼主,宋、元称罗施鬼国”,全盘搅乱,造成误解迄今。(三)《新元史》本传云也速答儿为都元帅宣慰使在至元十七年,是十九年之误。(四)(新元史》本纪及八番传云二十年二月亦奚不薛穷困纳款,是十九年二月之误。(五)二十九年僻罗思招附光兰州洞蛮事,《旧元史·地理志》书“八番宣慰司”;三十一年斡罗斯犯法,《旧元史》本纪书“八番宣慰使”;大德五年,《新元史·八番传》云“克兀诸砦蛮叛,八番宣慰使讨平之”;此三处的“八番”下都省了“顺元”二字,是史文常见的简化笔法,因都在二十九年合并一政区之后,明白可识,不当由此误解,以为重有一另置的八番宣慰司、宣慰使。(六)《元书·阿察传》述罗氏鬼国疆界云:“东至播川(今桐梓),南至罗甸(应指今普定),西至乌撒(今威宁)、芒部(今云南镇雄),北至阿永蛮(今四川叙永)。”是勾画最盛时势力所及,大致不错,仅对元播川县方位欠准,元播川县应为近今桐梓,鬼国绝不可能超过近今金沙伸入遵义西南边境,更不可能远达桐梓,遵义、桐梓乃元播州宣慰司重心要地,鬼国从未窥窃,故当云东至朵泥等处(今金沙),方确。
从明代初期起,政区名实更变甚大,全无八番与罗甸的名称,顺元、亦奚不薛和罗氏鬼国的名称也不使用,原鬼国主赐姓安氏,其辖地改贵州宣慰司名,最后缩小领土曾改称水西宜慰司,贵州省历史上的罗甸国与罗氏鬼国消失,二者名、实、时、地间的混淆遂告结束。
结要
以上各段分辨了罗氏鬼国和罗甸国,时间起自三国蜀汉,止于元末,地域前者在今贵州西北,后者在今贵州西南,是二非一,却多交缠,名实分合变化繁琐,迹象存亡隐现不常,由于记载简缺,文献难征,不得连续完整的系统,但得出粗略的梗概,现作扼要分结。
罗氏鬼国 三国蜀汉后主时,罗氏闽君二世济火受封罗甸国王,带领其地,地在今云南东川及以东。齐、梁之际,第二十世阿纳向东北扩展,据有今水城、大方、黔西地带,号卢鹿部。唐玄宗时,卢鹿部曾随其他乌蛮部族降附南诏。五代末期,第四十五世主色东南侵占矩州(今贵阳),命子若藏驻镇。宋太祖时,若藏命子普贵内附,普贵受命为矩州刺史,很快被宋景阳逐出退回本土。若藏、普贵是临时因事派出的,不在世系内。宋仁宗时,第五十一世额枼受赐姚州刺史。额枼之孙则额,始号鬼主,所控范围(加有今织金,纳雍、金沙、毕节)因称罗氏鬼国。宋神宗时,则额之子普额,又受宋官方命知姚州。宋宁宗时,第五十九世普色复入主贵州(矩州改名),始划分水西、水东地界,罗氏领水西统四十八部族,宋氏领水东(今开阳)。宋度宗时,授罗氏鬼国以化州印。元世祖时,第六十世阿腻(一作阿榨、阿察)内属,受命为安抚使。继而领地置为顺元路宣抚司,阿腻升为宣抚使。继而其地升为顒元等路军民宣慰司,治贵州长官司(今贵阳)。所属水西部地(今黔西)后降,置亦奚不薛(义即水西)总管府,部长阿里受命为总管。继而南边的八番地(今惠水)并入顺元,改置为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兼都元帅府。又别置定远府来属。元成宗时,阿腻妻蛇节摄事叛,败降被斩。八番顺元最后隶湖广行省,亦奚不薛最后隶云南行省。泰定帝时,第六十二世阿昼迁八番顺元沿边宣慰使,赐名帖木儿不花。元文宗时,阿昼晋升云南行省左丞。顺帝时,第六十五世陇赞,赐名伯颜溥花,袭宣慰使、宣抚使如故。
罗甸 三国蜀汉后主时,罗氏济火平定普里叛乱受命领其地,让与堂兄柏墨世领,地在今盘县、兴仁、晴隆一带。齐、梁之际,济火系阿纳之兄阿台、阿轮二人出走东南,分占普里的几处地方,合称暴蛮部,中原谓之东爨乌蛮,北周遥授阿台为树帅大将。隋代,暴蛮部灭东爨,大小首领正祭,始号大小鬼主,部长号都大鬼主;部长继称罗王,所领地称罗国,驻地在今贞丰东境。唐高祖时,暴蛮部遥附,唐遥置其地为西平州。太宗时,改西平州为盘州,令其大小首领分为刺史,县令。玄宗时,暴蛮部及各部乌蛮降附南诏,统号于矢部,盘州废。代宗时,阿宋统领乌蛮七部,改号齐弥部,不久复号于矢(一作榆市)部。宪宗时,暴蛮鬼主上表请属,愿归还所侵东面牂牁地。文宗时,鬼主阿珮内附。武宗时,封暴蛮别帅为罗甸王,其领地因称罗甸国,治罗(今贞丰东南)。己而又封另一别帅为滇王,因有池在山巅(今兴仁境),故亦称滇;随后因其混同昆州的滇(今云南昆明),改号普宁郡王。五代中,普宁郡王讹曰普露静王。后唐明宗时,罗甸王、普露静王与昆明大鬼主遣使附牂牁清州八郡刺史入贡。五代末,罗甸王改称顺化王子,领地缩小在今贞丰;普蕗静王改称奉化王子,领地缩小在今普安。宋太祖时,顺化王子武才三次献方物,若废一次献方物。宋太宗时,奉化王子以慈一次进贡。以后不见。宋末,奉化王子所领变为于矢部(非唐代于矢部),顺化王子所领变为普里部,降附蒙古,分别置于矢万户府,普定府。元世祖时,于矢万户府改为普安路总管府,又改为普安招讨司,又改为普安宣抚司,又改为普安路,辖地当今普安、盘县、喑隆、兴仁、安龙、兴义范围。元成宗时,普定府改为普定路,辖地当今普定、安顺、平坝、紫云、望谟、贞丰、关岭、镇宁范围。这两路都隶云南行省。有些文献记述普定府用“罗甸”名称,属于泛称用典性质,表示渊源,并无行政意义。元初又有八番罗甸称谓,其中罗甸地在今惠水南部、罗甸北部,部族是从唐罗甸国分出的一小支,宋代向东迁徙占有该地,又称罗番。元世祖时,罗甸首领罗阿资与八番各首领同降附,受命为罗番(一作罗甸国)遏蛮军安抚司安抚使,领于八番罗甸宣慰司,先隶荆湖,继隶四川,又隶湖广,后复改隶四川。最后八番并入顺元,罗甸分出隶云南行省。
原文载《贵州社会科学》一九八四年第一期(总第二十二期)
作者:王燕玉,播州区(原遵义县)人,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贵州省著名史学家、方志学家。2000年9月1日病逝于贵阳,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