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上大学,就已经属于70%被抛弃的人
上卷 第九回 第六节
原文:
原来这贾家之义学,离此也不甚远,不过一里之遥,原系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贫穷不能请师者,即入此中肄(yì,学习)业.凡族中有官爵之人,皆供给银两,按俸之多寡帮助,为学中之费.特共举年高有德之人为塾掌,专为训课子弟.如今宝秦二人来了,一一的都互相拜见过,读起书来.自此以后,他二人同来同往,同坐同起,愈加亲密.又兼贾母爱惜,也时常的留下秦钟,住上三天五日,与自己的重孙一般疼爱.因见秦钟不甚宽裕,更又助他些衣履等物.不上一月之工,秦钟在荣府便熟了.宝玉终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随心所欲,因此又发了癖(pǐ,嗜好)性,又特向秦钟悄说道:“咱们俩个人一样的年纪,况又是同窗,以后不必论叔侄,只论弟兄朋友就是了。”先是秦钟不肯,当不得宝玉不依,只叫他"兄弟",或叫他的表字"鲸卿",秦钟也只得混着乱叫起来.
端木持易见解:
好久不和大家谈红楼了,因为这段时间特别忙,而要解读的好,一般又需要心特别的静,深思熟虑,然后呵一口气,成了,这样才流畅,淋漓痛快,才叫一个舒服。
也许有人会说,见你每天还有文章出炉啊,有写那种文章的时间,何不写红楼呢?跟大家说实话,写那种文章,我一般是胸中有丘壑,下笔飞如神,重在主旨思想,文学性,艺术性不要求太高,只要思想到位,大家都能接受。但解读红楼梦不行啊,除了主旨思想要新颖别致,还要有相当的文学艺术性,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大家嘛。免不了字斟句酌,免不了瞻前顾后,免不了思虑万千,所以,要求高,自然付出就得更大,诸位说是也不是?
闲话不多说了,单说这一节。
早些日子,就对这节的主旨有了一个思考。但一忙,就没成形,就像女人怀了孕,再一忙累就免不了小产,哎,需要再次怀孕啊!
这一次,希望不要被狗日的俗务打的我流产。继续吧!
这一节谈办学,封建社会学校教育自汉以来,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类,官学又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综观中国教育史,官学的经费开支主要由政府承担,私学则主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学费收入一直不是中国古代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中央官学开支历来由“国家财政”负责,不但不收学生学费,而且还给予学生非常优厚的待遇。太学作为汉代中央官学的主体,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和全国学校的典范,其太学生享有免除徭役赋税的权利,无需缴纳学费。明代国子监不但供给监生廪膳,并按季节发给衣服、被褥、冠履;每逢节令,必有赏给;已婚者养其妻室儿女,未婚者赐钱婚聘;监生省亲回籍,赐衣、赐金作为川资。
地方官学由各级地方政府举办,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等,也多不收取学费。明代地方官学对廪生免除学费,并给予廪膳补助,只对“计划外”的增广生和附生收取很少学费。地方官学规模颇大,学生众多,又不收取学费,那么其经费从何而来呢?据史料记载,宋代地方官学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有:一是由政府拨给修建学校经费和日常经费,这些经费有中央政府拨给的,但主要还是依靠地方政府;二是建立学田制度,为州县学发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证;三是收专项捐税以充学费,如加收酒税;四是社会资助;五是靠其它各种途径,如以房租、刻印书籍等筹措学校经费。
注意,以上几乎都是地主阶级家的儿子才有机会,农民的儿子,对不起,靠边站。
在官学之外,私学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学分为三种类型:义塾、专馆和散馆。
义塾又称为义学,是私塾中规模较大的学校,由宗族组织所创办,其经费来源有三种途径:一是创办者或其他个人,组织的经费供给;二是学校财产的经营增殖;三是向学生收取费用。前两种渠道是义塾经费的主要来源,第三种情况间或有之,但对本族穷苦子弟大多进行免费的初级教育。本节所说的宁荣二府的义学,就是这一类型。经费来源主要是:“凡族中有官爵之人,皆供给银两,按俸之多寡帮助,为学中之费”。
武训办过义学,他办的义学,套路是这样的:高举办义学的旗帜(类似慈善基金会),到处乞讨(搞捐赠,支付宝就是这样搞),然后用搜集的钱买田(买资产,投资),放高利贷,然后拿出其中一部分利润办学。从此以后,他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名利双收。大凡“慈善家”,不过是深得儒家“仁义”二字的精髓,和皇帝老二玩的都是一样的。这个套路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生动描述,诸位有兴趣可以自行脑补。
专馆是一家或数家、一村或几个村单独或联合设立的一种私塾,经费按人分摊,此多为富裕户所办,以使其子弟就塾。
散馆是生员(秀才)或其他有文化的人在家庭单独设塾,招收附近人家的子弟就读,以收学费维持生活,主要进行启蒙初级教育。
熟悉了以上基本的办学套路,大家可以看出什么呢?
端木概括起来讲就是封建社会办学,无论公立私立,农民阶级都很难有学上。在办学的力量上,都是小规模的,私有化的教育,办学力量和办学服务对象都是少数人为极少数人服务的。
现代教育呢?看起来公立教育很发达了,义务教育普及了。但是呢?再进一步呢?教育又变成了少数人为极少数人服务的。
从恢复高考以来,40年累计毕业的大学生,总共是9577万人,其中三本以上占一半,专科生占一半,也就是说,本科生有4800万人左右。
看起来的确是很多,但是中国的人口总共是13亿人,本科生占据总人口的比例是3.69%,换句话说,只要你是本科生,你就碾压了97%的中国人。
有人说,每年高考录取率逐年增加,大学生不是越来越多吗?
注意,能参加高考的只有40%;你哪里晓得,初中升高中,已经将60%的人拒之门外了。
就按照2015年高考录取率74%,也就是说,又有10.4%的人初中升入高中的人被拒之门外了。也就是说,有70.4%的初中生是在大学(大专)之外的。不考虑小学生升初中,也有一批学生就不上了。大家可以知道了吧,大学生虽然感觉遍地都是,但实际上,70%以上的同龄人,已经不能和你在一个起跑线上了。
我们说什么叫多?什么叫少?
和同龄人比,30%算多数还是少数?
和全国人民比,4%算多数还是少数?
从这一点上来说,现代社会相比于封建社会,又有多少进步呢?
我只想说,中考高考的录取制的存在是时代的耻辱。
还想进一步学习提高,买本书回去看看,我写的:《一心集——中国的红与黑与白》,简介和购买方法如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