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宋江

真假宋江

——《水浒传》之外

(一)真实的宋江

《宋史》关于宋江的真实记录,有三条。如下:

其一,《徽宗本纪》记:“……,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

注:可见宋江是流动作战,没有根据地。

其二,《侯蒙传》记:“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注:宋江亲兵大约36人,手下兵众估计不多。能抗数万人,说明战斗力还不错。候蒙建议诏安,并让他讨伐方腊。1119年12月,徽宗听取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

其三,《张叔夜传》记:“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注:宋江带兵欲逃亡海岛,结果被张叔夜诱惑,并烧了船只,退路被断,被俘虏后投降。并不是主动投降。这是1121年5月的事情。从宋江起兵到投降,时间在1119-1121年5月(阴历)。

方腊起义是1120元10月起兵(阴历),1121年4月26日(阴历),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所俘虏,押送东京,1121年8月24日(阴历)被杀。

所以,宋江应该并未征讨方腊。

但这些时间是不是靠谱,不好说。事件真相是什么,不好说。因为历史久远,又都是他人编纂,所以未能详实。

比如宋江起义之后的结果,就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1)兵败投降,这是按张叔夜传说法。这种投降属于被动;

(2)宋江招安封官,这是按照《宣和遗事》上说的:“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住诸路巡检使去也。”还有一个参考是:北宋吏部尚书,靖康年间奉命出使金营,不屈而死的李若水,在他的《忠愍集》中,有一篇《捕盗偶成》的诗,里面写着:“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惊谔。”

(3)招安投降并征讨方腊说,这个说法是一是南宋高宗年间的学者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二是另一个南宋学者李埴在《十朝纲要》中记载:“宣和元年十二月,诏招抚山东盗宋江……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出降……六月辛丑,辛兴宗、宋江破贼上苑洞。”三是南宋学者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中也记载了宋江参与了征讨方腊的事情。

(4)宋江受招安又反叛说。这个是依据1939年出土的宋朝大将折可存的墓志铭中的记载:“方腊之叛……公遂兼率三将兵……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

(5)宋江战败被杀说。这主要是海州一代,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也就是张叔夜打败宋江后,把他及其部将杀害,葬于白虎山中

综合以上信息,我比较相信李若水,以及他的诗。李若水能慷慨赴死,说明这个人敢于说真话。他的诗是早期作品,还是元城尉的时候写的。那是1122年(宣和四年)。原诗全文如下: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

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今年杨江起河北,战阵规绳视前作。

嗷嗷赤子阴有言,又愿官家早招却。

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啗此曹无乃错。

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

不如下诏省科繇,彼自归来守条约。

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略。

整首诗的意思是说:

去年(1121年)那个从山东起兵的宋江,白天横枪立马闯荡城市和农村,杀人纷纷如同剪草,朝廷听了很不高兴。诏安的文书下来,三十六个人封官加爵。这些狰狞的人骑着肥大的马,意气高昂,士女们并排观看他们进入开封城,那样子回想起来到现在都还惊愕害怕不已。

今年杨江这个人也从河北起兵,套路和宋江一样,弄的老百姓都怨声载道,盼望“官家早招安”。我听说身居要职的官员与贤人都认为,通过官职和金钱来招安诱使这些造反的人投降官府这个政策没有错,但招安并不是“上策”,诱降这些潜在的凶徒更是容易留下后患。不如当朝统治者减免向人民摊派的捐税和劳役,那些落草为寇的造反者,自然会归来,并遵纪守法。我位卑言轻不能上通朝廷,又如何能够使国家大计受到补益呢?

若是相信李若水的诗,推论宋江的实际情况是:

他从1119年从山东起兵,到处攻略。朝廷没办法,1119年12月,徽宗听取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曾孝蕴征讨失败,于是又命张叔夜征讨。宋江在战胜曾孝蕴以后,为了躲避张叔夜,所以携带战利品准备逃亡海岛,结果被张叔夜设计,兵败被围,进打不过官兵,退已经被堵死。副将被捉,回来劝降,通过谈判,同意接受朝廷诏安。这是1121年的事情,接受诏安的宋江等人入开封觐见,李若水看到这个场景。到1122年,河北的杨江起兵,身为元城尉的他想起此事,于是写诗表达对诏安政策的不满。

为什么李若水反对诏安?

因为诏安治标不治本。人们被逼造反的根本原因,在于赋税和劳役无穷无尽。所以花钱给官爵以诏安,不过是养寇求安罢了。后患是什么呢?后患就是赋税会更重,劳役会更多,因此会逼出更多的贼寇。这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诏安是扬汤止沸,不若减免赋税和劳役才是釜底抽薪。

可惜李若水不知道,宋江、杨江是贼寇,辽金西夏也是贼寇,那满朝的文武百官,又何尝不是贼寇啊?宋朝和辽金的不同只是内外之别,宋江和皇上的不同只是合法与非法的区别,究其本质而言,不都是贼寇吗?

“窃珠者贼,窃国者侯”珠和国虽有大小之别,但其本质“窃”,不都是一样的吗?

赋税和劳役养朝廷百官和养宋江等贼,又有何不同?

(二)真假宋江之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真实的宋江是被逼投降了。水浒中的宋江是主动投降的。

真实的宋江打没打方腊,不晓得。但应该是参与了之后部分的对其他起义队伍的镇压活动。但水浒中的宋江打了北辽,又打了方腊、田虎、王庆,他打了个遍。

真实的宋江怎么死的不晓得。水浒中的宋江是被朝廷害死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先看以下水浒传的创造发展过程。

北宋末年,话说宋江起义以后,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儿,当地百姓感念宋江恩义,于是将宋江和他手下36员猛将反抗朝廷,揭竿而起的故事编成了评书,宋江等人的故事渐渐家喻户晓。这些评书的中心思想是反抗朝廷的。

到了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时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了。《宣和遗事》这本书,有10个故事,编书人是个无名氏,收集了当时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其中重点就是宋江等人的故事,并加以改编,将反抗朝廷的矛盾转化为反抗辽金。企图化内部矛盾为外部矛盾,反映汉族人民爱国抗金的思想感情成了该书主旨。

到了元末明初,元朝后期的统治更加腐败,滋生了底层民众的既反抗朝廷又反抗外族的精神,将内部外部矛盾统一起来,于是宋江等人的英雄行径更是广为传唱,愈发在民间深入人心。

明初文人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整理各种民间传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汇编和补充完善,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水浒传》。

施耐庵依据《大宋宣和遗事》、《张叔夜擒贼》等已流传的水浒故事书籍,打算据此写一本《江湖豪客传》,以寄托自己内心中的孤愤与不平。经过多年努力完成了《江湖豪客传》的绝大部分篇章,没有来得及润色、整理,就黯然而逝了。施耐庵主要讲述的是梁山聚义,108好汉官逼民反,推翻统治压迫的热血故事,即水浒传前70回故事。罗贯中接手以后,续写了30回,他考虑的是聚义以后干什么的故事,他想的是忠义,是诏安,是投降,究竟行不行?现实中的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方国珍等,都是一会儿投降,一会儿又反水称王。投降的被朝廷当做鹰犬去打击其他势力,宋江诏安故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罗贯中以满腔的愤懑,表达了对投降者如张士诚之辈的鄙视,对“忠义”的虚空之感,对英雄好汉的悲剧结局的惋惜。

他进一步思考,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三国”故事,比照写出的《三国演义》,进一步揭示了历史有其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纵然有刘备之仁、孔明之智、关羽之勇、张飞之力、赵云之诚,都没有用。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人们要求和平,要求统一,这是大势所趋。

施耐庵写英雄,书写的是破的过程,他所谈的最大理想是“王道”,最大的王道就是让人生存,是让人活着。谁违背这个,就必然遭到反抗。

但罗贯中考虑的是建立新秩序以后,活下来的人,对“大义”的背叛,是自己背叛初心,是自己投降,是自己也开始去做压迫者,为求王道而反抗,却在建立王道的过程中背叛王道。这种势不可挡的沦丧,让罗贯中痛心疾首,沉闷忧伤,无力排解。

宋代的宋江早已经变得不再重要,元末明初的“宋江”(张士诚之辈)就在眼前,也已经不再重要,未来的宋江呢?是不是依然会投降,依然会让追求王道的人死的死,亡的亡?

如果历史就此结束,也许施耐庵,罗贯中的忧伤就会永远定格在那里了。

但历史并不会就此止步,他还会继续向前。

袁世凯做了宋江,背叛了革命,刺杀了宋教仁;

蒋介石做了宋江,背叛了革命,发动了四一二政变;

他们又有什么好下场呢?

《水浒传》的艺术提升,好就好在告诉人们,第一:有人一定会投降,不管是被动投降,还是主动投降,他会投降;第二,投降的人最终一定会失败,一定没有好下场。第三,特别是向剥削压迫人民的内外势力投降的人,更不会有好下场。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第一次高度总结了历史的发展规律,那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支配下的“革命-反革命-再革命”的循环过程。“复辟-反复辟-在复辟”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历史总是要求进步的,总是要求符合人民意愿的,总是人民创造和发展的。

人们要求活着,人们要求活的更好,这就是王道,这就是天道,这就是人道,这个愿望一定要实现,这个愿望一定能实现。

道路虽然曲折螺旋,但其方向,必然一往无前!

(三)略举历史上无数次的妥协投降

诏安,实际上就是妥协投降,是收买,赎买政策。

建国后投降苏联,实施单边倒政策;

三大改造之一,对资产阶级赎买政策,是对资产阶级进行诏安;

延安时期,对地主富农妥协,不再土地革命,统一抗日,是妥协;

国共第一、第二次合作,是妥协,是诏安;

重庆谈判是诏安;

蒋介石背叛革命,是被美英等帝国主义诏安;

袁世凯被日本诏安,背叛革命;

吴三桂、洪承畴是被清朝诏安;

施琅、郑克爽是被诏安;

朱元璋坐拥南京以后,被大地主大富户诏安,开始维护他们的利益;

张士诚被元朝诏安两次;

朱元璋也被元朝诏安过;

宋朝宋江被诏安,不说了。

李世民诏安回鹘。

曹丕被大户诏安,专向支持豪门士族。

汉刘邦也被大地主诏安,才得天下;当然,他也诏安了不少人。

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内部外部的,诏安与被诏安,投降与背叛的故事,实在是举不胜举。宋江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我们该怪谁呢?好像责怪某一个人,总是不那么客观和理性。

毕竟“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推动历史发展的是劳动人民,决定其发展方向的是阶级力量对比。

劳动人民的力量强大了,就能推动历史继续前进;劳动人民的力量弱小了,历史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几步。

个人能做的就是选择坚定站在劳动人民一边,还是做个墙上草,那里来风往哪倒。

妥协诏安或许有时是策略上的需要,但心底只要还和人民血脉相连,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还有救,就不会被历史抛弃,就还有美好的,远大的未来!

我们的心底,只应向人民投降,只应被人民召唤,绝不能向剥削压迫人民的人投降,绝不能接受压迫者的诏安。

不断增大人民的力量,这才是我们超越宋江的地方,这才是我们避免水浒悲剧的办法和应该不断努力的方向。

(四)施耐庵与罗贯中的传奇人生(转载摘录)

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元末明初人。他出生于苏州一个贫寒之家,他的父亲施元德操舟为业,每天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一家生计。也正缘于此,年幼的施耐庵虽聪慧机灵,但无法进入私塾读书。他经常怀着羡慕的心情去私塾,别的孩子在屋中读书,他就在窗外旁听;等到私塾散了学,他还要求那些上私塾的孩子把学到的东西讲给他听。就这样,他逐渐地能够识文断字了。这使他愈加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借书看,向邻人请教,断断续续竟读完了《大学》、《论语》、《孟子》、《诗》、《礼》等经典书籍。十三岁时,他已能在大庭广众之中,对答如流,下笔琳琅了。

十三岁时,邻居老人病故,约请在浒墅关教私塾的季秀才来写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彦端试试。耐庵少年气盛,欲显其才,也不推让,走过来一挥而就。后来,季秀才看了这篇兼有稚气和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主动提出,带施耐庵到浒墅关去免费读书。

施耐庵在浒墅关读书,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所以读书特别刻苦。他不仅熟读了诸子百家,而且博览群书。当时已是元朝末年,社会动荡,汉族人民饱受统治者的蹂躏和民族压迫,民族反抗的暗流也在酝酿之中。民间市井广为流传的“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杨志卖刀”“花和尚”“武行者”等故事,极大地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他常常在课余到书场听书,并且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浓重的敬佩之情。

通过在浒墅关的刻苦攻读,施耐庵在十九岁时考中了秀才。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又不断地拜访结交当地的宿儒名士,已逐渐成为了一位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他为人极具侠义心肠,与当地慷慨纵横的豪杰志士亦交往过密。二十八岁时,他参加了乡试并考中了举人。

约在三十六岁的时候,施耐庵赴京城应试。天从人愿,秋闱一举告捷,施耐庵中末榜进士。发榜后,在拜师谢友之中他结识了同榜考中的刘善本与刘基,三人一见如故,十分投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朝廷派遣施耐庵到钱塘县担任县尹。可当时官场黑暗,以元人为首的地方官僚骄横、淫奢、残暴,施耐庵只做了两年钱塘县尹,无法为民做主,不愿昧心侍奉权贵,便愤然挂冠弃官而去。

施耐庵归家后,在杭州设馆授徒为业。这期间他又遍访浙中名士豪杰,旁涉百家,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等,他已无不精通。约在四十岁的时候,施耐庵在一次宴会中,结识了流寓苏州的青年学子罗贯中。罗贯中虽生活困顿,在座中亦年齿尚幼,但谈吐恢宏,识见阔大,慷慨潇洒,颇具豪杰之风,引得施耐庵大为赞赏。罗贯中也早已钦慕施氏的人品学识,遂拜施耐庵为师,二者相得甚欢。

罗贯中(1315?—1385?),原名本,后自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太原人。他出生于一个以贩卖丝绸为业的商人家庭,是这个家中的独子。他早年的时候家道颇丰,其父罗锦为了振兴门楣,曾延请当地最好的塾师课子读书,使罗贯中打下了很深厚的文化、文学根基。但在罗贯中少年时期,他的家境已开始逐渐走向败落,母亲也在日夜操劳之中染疾病逝。无奈之下,罗贯中跟随父亲奔徙江浙一带,帮助父亲料理商号的绸缎生意。他曾多次到过杭州,在帮助父亲打理生意之余,,还热衷于到瓦肆书院中听民间艺人讲书,并因此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

当时的杭州不仅是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又由于距离元代残酷的统治中心较远,也成为了全国民间市井艺术的重要中心,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在这里发展得的异常繁盛。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等,都先后迁徙到了杭州一带。罗贯中深深地被这里浓郁的民间文化氛围所吸引、感染,因此,在他父亲因病故去后,他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又只身返回了杭州。长期在书会、话场的浸润、渐染,为他以后的创作埋下了潜在的种子。

施、罗因偶然际遇结为师徒后,亦师亦友,常在一起切磋学问,吟诗作赋,并密切注视着天下的形势。当时元代的统治集团更加残暴贪虐,广大贫困百姓无以为生,被迫纷纷举事,天下乱象已定。1351年,安徽刘福通、徐寿辉相继率红巾军起事,从此掀开了大规模起兵抗元的序幕。1353年,盐民张士诚率兄弟二人及盐场广大盐民起事反元,相继攻占了泰州、高邮等地,一时间江浙一带应者云集,张士诚所属部众超过了十万;次年,张士诚在高邮称诚王,并派兵渡江攻取了常州、无锡、苏州等地,浙东各地的豪杰、义士也纷纷前来投奔。施耐庵、罗贯中二人也由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施耐庵的表弟)的介绍,由杭州来到高邮,充任了张士诚的幕僚,正值盛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更是希望借此时机安邦定国,一展身手。

亲自置身于烽烟四起、豪杰争雄的动荡乱世,再加上几年亲身经历的军事生活,施、罗二人的社会视野大为开阔。当时风云激荡的起义军的军事活动,纵横捭阖的谋略斗争,各色谋臣武将、侠士豪杰的传奇人生,让施、罗二人心神激荡,并且为以后二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最直接的写作素材和切身感受。但张士诚据苏州称吴王后,开始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曾率兵多次与各路抗元义军盲目厮杀,又曾两次投降元朝。施耐庵、罗贯中等幕客对此大为失望,深感自己所遇并非明主。在屡次进谏言而不被采纳后,施、罗二人与鲁渊、刘亮等谋士相继离开了张士诚,并作《秋水令秋江送别》,以抒发自己的慷慨兴亡之情。

施耐庵与罗贯中皆有志救民,却无处展才,内心极其苦闷。这时候,施耐庵接受了同榜好友山东郓城教谕刘善本的邀请,携罗贯中到郓城县出任教职。施耐庵到郓城,不仅为了躲避时乱,更是缘于少年时期所听闻的水浒情结。他们在教书之余,还特别留心地方掌故、民间传奇故事;又在闲暇时间,游览了鲁中名胜:水堡村访问宋江后人,景阳岗凭吊武松庙,石碣村拜谒三贤桐,黄堆集(黄泥岗)考察劫“纲”遗址,狮子楼听评书说话。听樵夫晨歌,和渔夫晚唱,过金沙滩,经断金亭,穿黑风口,攀梁山道……二人有时又荡舟于水泊深处,荡中芦苇繁茂,水鸟甚多,每到秋冬季节,野鸭成群飞来。施、罗二人遥想当年水浒英雄们的忠义往事,常不禁慷慨啸歌。这让施耐庵愤懑无以宣泄的内心得到了慰藉,他找来《大宋宣和遗事》、《张叔夜擒贼》等已流传的水浒故事书籍,打算据此写一本《江湖豪客传》,以寄托自己内心中的孤愤与不平。

罗贯中在帮助施耐庵整理资料、文稿的同时,也深受施耐庵欲以文抒志、潜心著述的影响,立志亦要以书言志,明兴亡,抒感慨。罗贯中在翻阅陈寿《三国志》的时候,深感东汉末年与自己所处时代何其相似。这两时期皆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烽烟四起,豪杰争雄。汉末有黄巾,元末有红巾;汉末有刘备、曹操、孙权,元末有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此外,又都有诸多猛将杀伐于疆场,无数谋士运筹于帷幄……于是,罗贯中一面帮助施耐庵料理诸事,一面也开始细心收集各种有关东汉末年的资料、传闻,欲依据《三国志》写一部关于东汉末年的历史传奇。

正当施、罗二人打算潜心著书的时候,担任朱元璋谋士的刘基派人来到山东郓城,寻访施耐庵。原来,刘基得知施耐庵已离开了张士诚,又深知施耐庵这位同榜好友极具运筹帷幄之谋略,于是希望施、罗二人到朱元璋帐前效力。但此时施、罗二人已对纷乱不已的政治感到失望,而愿把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融进所著的书中,于是施耐庵以年老多病为由,婉言谢绝了刘基的邀请。

刘基的使者走后,施耐庵自感应再寻僻静之处,以专心著书。于是,他想起了曾在杭州结识的好友顾逖。顾逖的家乡是江苏兴化,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就有“自古昭阳 (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施耐庵便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顾逖见信后,马上给施耐庵回信,欢迎他来兴化避难。信中也答诗一首:幸自江南来问津,相逢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接到顾逖书信后,施耐庵与罗贯中渡淮水,冒烽火,来到了兴化。此后数年,施、罗二人在兴化潜心著书,《江湖豪客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渗透着二人的思想和情感,已逐渐粗具规模。在二人著书之时,又不时有故交旧友前来相访。畅谈宴乐的同时,友人们对二人的创作大加赞赏,并且其中不少人把二人所创作的一些精彩章节抄录了下来,以备日后细细研赏。至此,施、罗二人创作的一些篇章开始在社会上流传。

此时朱元璋已建都应天,并诏命刘基网罗天下贤才,刘基再次想到了自己的同榜好友施耐庵。于是,他亲自来到兴化寻访施耐庵。旧友相逢,在宴饮寒暄之际,刘基委婉地道明了自己的来意。施耐庵并没有立即答复刘基,而是提笔写下了“风烟避秦乱,云水遮明霞”,用这幅对联曲折地明确了自己的态度。刘基又看到满案散放的文稿,知道施耐庵已欲远离仕宦,立志著书,遂打消了邀施耐庵出仕之意,只是宾主欢极而散。

刘基的来访,打破了施耐庵内心的平静。再加上施耐庵此时听闻世上风传朱元璋已看到了《江湖豪客传》的某些章节,并认为“此书乃倡乱之书也,是人心中定有逆谋”,于是遂决定再次迁居。但此时施耐庵年事已高,生活多有不便,于是只是向东迁移到大丰县白驹场便定居了下来。这里虽距施耐庵以前在兴化的居所只有十余里,但与兴化有大串场河天然相隔,又处于两县交界之地,与外界缺少联系,显得更加地僻人稀。施耐庵在罗贯中的陪伴下,在这里安静地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并完成了《江湖豪客传》的绝大部分篇章,没有来得及润色、整理,就黯然而逝了。

施耐庵逝去后,罗贯中一方面加紧创作自己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方面开始着手润色、整理施耐庵的遗稿。此时朱元璋已统一了全国并定都南京,文网日酷,甚至文人连隐逸也会获罪,“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皆“罪至抄扎”。在这种严厉、高压的文化政治环境之下,罗贯中已不能寓居一处安心创作, 被迫开始流寓四方。这时候,他开始字号湖海散人,并带着自己和师友施耐庵的书稿开始飘泊江南各地,寄食于亲旧故友。他涉足于江、浙、赣、皖、闽、越等地,一方面考察汉代的历史遗迹、收集民间传奇故事,一方面继续自己的创作,整理施耐庵的遗稿。

在这漂泊的数年里,罗贯中虽然境遇极其贫苦,但始终秉心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江湖豪客传》两部光照寰宇的伟大著作最终得以定稿,并把《江湖豪客传》更名为《水浒传》。此间,他又创作了《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白话章回小说和数种杂剧剧本。大约在1379年,罗贯中携带书稿来到了福建建阳。建阳是当时全国的制版、印刷中心,罗贯中在当地朋友的建议下,把《水浒传》连同自己创作的其他书稿一起交给了当地的书商,开始刻版印刷。令人遗憾的是,他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书稿成书,而是因为当地官员的阻挠和意欲拘缉,被迫离开建阳北上,不久后就逝世于文天祥的故里——卢陵。

施耐庵与罗贯中以其非凡的笔力,留下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传世之作,并由此开启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传统。司马迁曾说:“读其书,想见其人”,可史籍苍茫,后人已难以寻觅到施、罗二位伟大作家的踪迹,只能借以想象来慰藉心中的遗憾。

施耐庵与罗贯中处于社会动荡的元明之际,他们无法摆脱的是文人对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面对无奈的现实,怀抱一腔孤愤退而著书,但在呼唤理想、重塑历史的同时又不免感到迷茫,于苦苦追寻传统之际内心又负载了太多的无奈与悲怆。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酣畅雄健、崇尚阳刚美的背后,蕴含了作者对明君贤臣、英雄豪杰的渴望,也浸透了作者对社会、历史、人生深沉的忧患意识。

“自古权臣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水浒传》被后世誉为“怒书”,正是施耐庵以深切忧时之心所露出的批判的锋芒。他用“忠义”作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同时又对传统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颠倒的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至于对“忠义”本身也表现出深沉的迷惘;同样,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蜀汉集团占尽“仁、智、勇、力”,但终却无法摆脱灭亡的命运。“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罗贯中只能无可奈何地把这一场历史悲剧归为天意。他在理想与现实、正义与邪恶、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算”的冲突中,深深地感到了道德的失落、理想的幻灭、价值的颠倒所带来的困惑和痛苦。

但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两部古代通俗小说构成了内质相同的两部悲剧,从深层次上也成为了呼唤民族传统精神回归的史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在施、罗的笔下,获得了新的延续和内涵,在广大民众中间以另一种方式,滋养着后世的社会和人生。

(0)

相关推荐

  • 梁山好汉在现代第三回:宿太尉梁山之行

    我们上回书写到道君皇帝降下玉旨派宿元景带上红锦绿缎,御酒十坛,金花百朵重上梁山,诏安宋江等人.这是宿元景第三次上梁山诏安了.也是宋江等众兄弟的努力.早在旬月之前,宋江就根据山下四大酒店来报朝廷有动静了 ...

  • 我来讲讲:历史上真实的宋江

    历史上的确有宋江这个人,也有张叔夜招降宋江一事.但宋江本事什么出身并不得考.自然及时雨.阎婆惜这些事情也都是施耐庵艺术加工的.<宋史>里提到过宋江,宣和元年起事造反,差不多宣和三年被剿.宋 ...

  •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念奴娇·天南地北 施耐庵[明代]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 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连八 ...

  • 晁盖不死梁山会接受招安吗 宋江接受诏安是对是错

                     宋江成为梁山领袖后,他选择接受朝廷的诏安,从结果来看,宋江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呢?此后梁山好汉大多数都战死,结局十分惨烈,但这并不能证明宋江的选择就是错的.有网友问,如 ...

  • 黄龙玉怎么鉴定真假?让你不再被坑

    最近有粉丝经常问到如何评判一件黄龙玉的好坏,那我们今天来聊一聊,黄龙玉以其质地.种水.颜色等等与翡翠相仿,硬度为摩式7度,与翡翠相若,好的黄龙玉色彩浓艳,质地均匀,与翡相比,透明度也令人满意.有着田黄 ...

  • 12月14日北宋方腊起义1120年:真实的方腊比宋江要厉害百倍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12月14日北宋方腊起义1120年:真实的方腊比宋江要厉害百倍 1120年12月14日北宋方腊起义.很多人喜欢看小说水浒,会把宋江和 ...

  • 真品图和仿品图新老对比解说天珠的真假辨别

    从天珠的表面看,它是点而不是线的形状.它的颜色有些是棕色,有些是暗红色.(如果仔细观察,朱砂不仅在表面,而且在内层.我知道,所有的老珠不一定都有朱砂点.许多老天柱没有朱砂点.不仅朱砂圆点可以用来鉴别西 ...

  • 蜜蜡鉴藏秘诀——宏观定年代,微观定真假

    蜜蜡是佛教七宝之一,具有极强辟邪功能,有利于祛除浊气,清退小人.消除谗言;蜜蜡还是中医五宝之首,能清热解毒,长期佩戴对身体疾病有明显的疗效.蜜蜡蕴含无数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女性佩戴能延缓衰老,调节内分泌 ...

  • 邪正看眼神,真假看嘴唇(太准了)

    作者:儒风君 来源:儒风大家(ID: rufengdajia) 常言道:相由心生. 你的长相里,藏着你的人品. 曾国藩在<冰鉴>里,将其识人术归纳为: "邪正看眼神,真假看嘴唇. ...

  • “玉看皮,瓷看底”此文助力你看懂和田玉的真假皮色!

    在玉石珠宝这个行业中,利益的驱使常常使很多商贩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手段来造蒙骗.不管哪一个品种里有或多或少的假货掺杂.比如和田玉,假皮种类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如果是初学者,辨别其真伪的确有一定难度,高科技 ...

  • 京剧《乌龙院杀惜》(3)陈少云饰宋江熊明霞饰阎惜娇

    上海京剧院实力派系列演出, 京剧<乌龙院>, 陈少云 饰演 宋江 熊明霞 饰演 阎惜娇 严庆谷 饰演 张文远 陈宇 饰演 刘唐 虞伟 饰演 阎婆 闫宣霖 饰演李大财 殷玉忠 饰演 酒保 司 ...

  • 京剧《乌龙院杀惜》(2)陈少云饰宋江熊明霞饰阎惜娇

    上海京剧院实力派系列演出, 京剧<乌龙院>, 陈少云 饰演 宋江 熊明霞 饰演 阎惜娇 严庆谷 饰演 张文远 陈宇 饰演 刘唐 虞伟 饰演 阎婆 闫宣霖 饰演李大财 殷玉忠 饰演 酒保 司 ...

  • 武松若狠起来连自己也砍,宋江吴用都不敢惹,为何却“怕”鲁智深

    一.水浒第一狠人 在<水浒传>中,若论起"狠人"来,武松说自己是第二,估计没人敢说是第一. 林冲.卢俊义这两位都是牛到爆的好汉,但你瞅他俩发配时那惨兮兮的模样?被差官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