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创办的这所罗山名校,曾享誉豫南,如今销声敛迹!

点击 老家豫南关注我哟

☀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景人文、资讯信息。专注原创。微信:37096414 欢迎投稿、交流。或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社区交流!

文 | 军哥

图片 | 两淮中学师生等

在罗山教育史上,早期有两所声名远播、名操一时的乡村中学,一所是1940年创办于南部彭新的倒座中学,另一所就是1943年,张轸将军创办于北部竹竿河口的两淮中学,他们一南一北,如同两颗耀眼的星星,镶嵌在罗山教育的历史长河里。

缘 起

1990年代中期,我在罗高读书,同班曾有来自两淮的同学,那时,只是觉得两淮这个名字大气不俗,却不曾了解他的任何故事。

去年,我写了一篇倒座中学的小文(一份70年前同学录,牵出罗山教育的辉煌史!),有人告诉我,罗山北边曾有一所两淮中学,亦很有名;

再后来,另一篇河口的文章发出(罗山河口寨,竹竿河畔的百年名镇与将军故里!),众多毕业于两淮的学子在评论中留下关于两淮的往事,勾起我对这所已消失的学校的浓厚兴趣,查找资料、访谈曾经的两淮师生。

于是,一代名将创办的这所乡村中学的光辉与曲折的历史,让我颇感惊奇与哀叹,失去母校的两淮学子对母校的执念,亦让我感同身受,不能不提起笔,记录下这两段发生在竹竿河畔,那并不如烟的往事!

将军创办,生源遍布4县

1943年,张轸(字翼三,罗山县河口人)时任国民党挺进军总指挥兼河南省政府豫东南行署主任,提议议在家乡河口寨办一所中学。当时,罗山教育贫瘠,初中更是寥寥无几,河口的这所中学,是罗山农村中学第二所。

学校成立校董事会,自筹资金,张轸亲自担任董事长。校本部选定在大王庙,将原有破旧房屋30 余间进行修葺,并在庙西边建造了教室、办公室、饭厅、厨房,开辟运动场,学校占地15 亩。

(1940年代,两淮中学办学地)

建校得到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可谓八方来援,有多给力呢?

当时,各界向两淮中学捐献田地达到六百余亩,分布在罗山的潘新、涩港、子路、河口,光山的中途店、正阳的铜钟等地,作为学田,每年可收租六七万斤,全部作为办学经费,这是封建时代州学或县学才有的待遇!

此外,还有捐建材的,如光山南部的木料,息县濮公山的石灰,河口附近乡镇的砖瓦。在这种力度下,经一年的建校,到次年秋就实现开学。初名为河口中学。首届招收初、高中备1 班,以后逐年增加,

到1946 年,学校已成为具有6 班规模的完全中学,改名为“两淮中学”。学生来源于罗山、光山、息县、正阳等地,共300余人。

师资雄厚,名校教师众多

1947 年学校报河南省教育厅备案。

为补充办公经费,张诊拨给学校两辆汽车,在信阳到潢川路上做客货运输,同时还将校产田地15 亩,辟为农场,由西北农学院毕业的生物教师任大舟任场长,筹划经营,种植果树,所得盈利用于办学。

学校逐年添置图书、体育器材、理化仪器、乐器等设备,教学条件在当时豫南首屈一指!

两淮中学的校长是由校董事会选聘,首任校长宁远(汝南人,河大毕业)接任的是方绍承(罗山人,河大毕业)。继任有董觉民(罗山人,北大毕业),接任的是方绍承(罗山人,河大毕业),最后由罗山县县长张雪平兼任。

所聘的教师大多是大专毕业,曾经在两淮中学任教的本县籍教师有吴子均、赵子贞、阎子白,人称罗山有才学的“三子”)、潘慕成、冯纯皋、叶体明、赵智芳(女),张振华(女)尚海涛、刘众孚。外县籍的有薛子昂、阮哲民、任大舟、胡书斋、赵靖迕、方尊吾等。

学校在前期,教学秩序安定、学习风气良好,办的很有起色,邻近县的不少学生来报考就读,经费有来源,安全有保障,学校光校警就有20余人。

到了到了后期,国民党政权即将崩溃,学校受到时局影响,师生不能安心上谋,1948 年。学校停办。这一停就是40年!

梅开二度,40年后重建

两淮中学二次建校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竹竿乡只有一所竹竿中学,在集镇上。

随着学生的增多,学校资源越发紧张,加上竹竿集镇偏在乡南部,当年交通不便,王集、文湖以北的村的学生上竹竿初中太远,不便。

1986 年,政府决定在河口村重建两淮中学。此时的两淮中学旧址,40年前的校园早已荡然无存,在老校址西边征地25亩,学校完全重建。

建校资金由乡政府负责,当年的乡财政亦是捉襟见肘,只能分批分期支付建校款项,这也造就了早期两淮人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人人参与建校。

(曾经两淮,如今河口学校的教学楼)

学校最先建造了12间砖瓦房,很快投入使用,第二年即招生。第一届招了两个班100多人,有7、8个老师。此时学校依然在建设中,每一个老师和学生都参与了这项建校工程:建造教学楼、宿舍楼的全部用沙,都是师生从东边几里路外竹竿河滩背来的。

(曾经两淮,如今河口学校的校园)

十几岁的少年背沙盖‍学校——这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当年却那样自然,每一位两淮学子边求学边参与建校,或许,这‍也是一种塑造学生品格难得的教育。

这在以后两淮的教学成绩中得到印证。

重振雄风,桃李满天下

‍‍建校初期,条件自然十分艰苦。

据两淮中学第一任‍校长余乃荣讲:当时没有教具,教师动手自制,没有试验器材,靠演示教学;甚至前几届连宿舍也没有,那时候‍除了河口街上的,所有学生都是要住校,于是,教室白天上课,晚上就把课桌一拼,变成睡觉的宿舍。一直到1993年才有了宿舍楼。‍‍

(曾经两淮中学操场)

河口这地方,当年交通不便,远离城镇,但两河交汇,竹竿河清、潢河水秀,竹林遍布,风景秀美,却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好地方。

重建后的两淮中学,虽艰苦,却似乎继承了当年老两淮的遗风,教师兢兢业业,学生勤奋好学,心无旁骛,学风浓厚,很快在罗山中学教育界崭露头角。

(当年两淮重建后第一任校长 余乃荣)

1990年,第一届两淮中学学生毕业,成绩不俗,大约有8个学生考上罗山高中,还有几个考上信师、中专——这一成绩在农村初中里已很靠前。此后,随着教学设施完善,两淮中学生源增多,每级有4个班。

1990年代,两淮学子参加国家、省,地县组织的学科联赛中,多次获得名次,受到表彰。毕业生成绩比竹竿中学不相上下,甚至按照录取率计更优,在全县初中教育界小有名气。培育中众多优秀学生,后考入全国重点大学。

(当年两淮中学老师 陈乃全)

然而,世事难料!上世纪末,由于种种原因,两淮逐渐走下坡路,2000年,全县实施教育调整,一个乡镇原则上只保留一所初中,两淮并入竹竿中学,校园为河口小学使用。

曾名扬豫南,渊源深厚的一座农村名校,两次建校,却命运多舛,就此从罗山教育版图消失,想来令人唏嘘!

尾声

历史如此厚重的两淮,最终由于时代的发展,消失在本世纪初。但是,在和两淮毕业学子交流中,我能深切感受到,这群失去母校的孩子,对自己少年时代就读的学校那种深深的眷恋与不舍,对曾经的老师依然保持联系和尊重。

(1990年,重建后两淮中学第一届毕业生)

一位同学发给我这样的文字:

以为母校不在了,我也早已退去稚气步入社会,已不再属于母校,母校也已不属于我。然而,总会有那么些时候,我会突然想起,在竹竿河畔读书的那段时光:那校园喇叭呼唤起床的歌声、那操场飞奔的身影、那些河滩嬉笑的往事……就象照片,定格在那个时段,她淡淡的气息,安静却又让我挥之不去…

下面为2017年春节,两淮中学同学集会视频片头部分

参考资料:《罗山县志》《罗山教育志》等

人物访谈:两淮中学校重建后第一任校长余乃荣。

恒哥等两淮学子对本文亦有贡献

往期精选:

青山、秀水、名刹、古村……信阳这条最美公路,走了才知道有多美!

阳春三月,到豫南乡下赶一场庙会!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论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