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大岭山镇——殷氏宗祠(54)
2021年3月13日(星期六)上午,走访大岭山东莞市明仕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事情谈完后,参观游览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沙村——殷氏宗祠。
殷氏宗祠地处村中心的广场边,门口一棵百年大榕树,遮天蔽日,是村民休闲乘凉的好去处。宗祠古朴典雅又壮观,椽子上雕刻的吉祥麒麟、花草、鸟,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堪称古典建筑的精华。
据史料记载,殷氏宗祠建于明代晚期,历经战乱多次维修,最近的一次是2010年1月重修竣工。宗祠坐东北向西南,建筑三开间三进合院式布局,进深29.86米,面阔11.84米,高7米,总建筑面积353平米。两侧设两廊,围合中间设有一天井。宗祠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山墙,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及滴水;头门两侧设塾台,檐下彩绘壁画,木雕如意斗拱梁架精美细致。该祠对研究明清时期东莞地区祠堂和家族历史具有一定价值。2004年1月8日列入东莞市政府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已经成为大沙村老年协会办公地,村民康乐活动中心。
殷姓出自子姓。以国为氏。据《世本》所载,契后。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元和姓纂》载:殷姓,成汤国号也,二十二代,四十四王,六百二十九年,为周所灭,子孙以国为姓。又《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殷氏,契姓,封于商,后世迁于亳,故京兆杜县有亳亭是也。至周为周武王所灭,封微子于宋。其子孙不得封者,以国为氏。(2)以水名为氏。据《姓氏急就篇注》云:殷水在颖川,居之者以为氏。周武王灭纣,是在公元前1122年,换言之,后世的殷姓,是在距今3100年以前就出现了的,他们的最初发源地,也在北方的河南和河北一带。
据史料记载,元朝末年,陈友谅死于鄱阳湖,六皇妃张氏在家臣陈积富等的保护下携二子赤毛和白毛,改烟姓,隐居福建宁化县葛藤凹水,后辗转到广东龙川义都乡,于义都演变姓氏,赤毛子孙变为殷姓,白毛子孙变为钟姓。理论上大部分广东和江西殷姓都是来源于此支。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10月21日,日军侵占广州,华南沿海大片国土沦陷。从此,抗战烽火在华南燃起。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东江人民奋起抗战,东莞大岭山作为抗日根据地,更是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前沿阵地。
1925年秋,广东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殷氏宗祠开展农运串联工作。随后,在中共东莞地方组织的发动下,成立了大沙乡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会址设在殷氏宗祠,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12月17日,中共东莞县委领导人蔡如平等在此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布置响应、支援广州起义的工作。
1938年初至1941年,中共地下党员张英受东莞县党组织的委派来到大沙乡开展抗日游击基地建设,以殷氏宗祠为据点,建立了党支部,发展了邝应陶、殷灿林、邝池寿3名党员,同时在此以抗匪保家乡为名,组织大沙乡抗日常备队,培训了100多名抗日自卫队员,成为大岭山区人民抗日斗争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1940年6月18日,日军在大岭山金桔乡大沙村进行了九次“扫荡”,60多名日军从莞城经飞鹅直闯大沙,企图洗劫大沙圩和景山村,遭到大沙及周边各乡 "洪圣公约" '联防自卫队的奋力还击而溃败。后来,日军对大沙乡先后进行了复性扫荡,杀窘村民62人,烧毁民房,茅棚454间,烧死7人,强奸妇女5人。日军惨无人道,甚至对东莞人民进行集体屠杀。日军所到之处生灵涂炭!
澎湃在大沙乡开展农民运动期间,曾遭到当地土匪的侵袭,他立马组织70多名农民自卫军,将土匪打退。当时农民自卫军,武器简陋,武器主要是土制的火铳和朴刀。抗日战争时期,张英在此以教师为掩护,组织大沙自卫队进行抗日活动。2004年1月8日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